[92]同上书,31页。
[93]同上书,36页。
[94]康有为:《孔子改制考》,2页,北京,中华书局,1958。
[95]同上书,28~29页。
[96]台湾学者丁亚杰先生对此有比较细致的讨论,可以参考,详见氏著之《清末民初公羊学研究——皮锡瑞、廖平、康有为》一书第六章(“三世理想”)第三节(“康有为理想世界”)之“三世模式”,302~314页。
[97]戊戌变法之前,康有为认为据乱世是君主专制社会,即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升平世为君主立宪社会,即英国、日本那样的资本主义社会;太平世为民主共和社会,即美国、法国那样的资本主义社会。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将其“三世说”做了修正,把据乱世界定为封建专制社会,把升平世规定为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把太平世阐释为大同理想社会,这在其《大同书》里有详细论述。
[98]《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楼宇烈整理,253页。
[99]《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楼宇烈整理,239~240页。
[100]同上书,268页。
[101]参见李宗桂:《“广东人精神”漫谈》,载《粤海风》,2003(3);《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若干思考》,载《学术研究》,2003(6);《“广州人精神”的文化学阐释》,载《广州日报》,2003-9-15。
[102]康有为:《孔子改制考》,2页。
[103]康有为:《春秋董氏学》,楼宇烈整理,203页。
[104]“《春秋》无通辞之义,《公》《》二传未有明文,唯董子发明之”。载康有为:《春秋董氏学》,楼宇烈整理,203页。
[105]《光明日报》,1957-7-8。
[106]《哲学研究》,1957(5)。
[107]冯友兰:《三松堂自序》,287页。
[108]同上书,288页。
[109]同上书,290~291页。
[110]张岱年:《论哲学思想的批判继承》,载《哲学研究》,1979(9)。
[111]许抗生:《谈谈关于批判继承与“抽象继承”的问题》,载《中国哲学史方法论讨论集》,21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112]《论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载《光明日报》,1957-7-8。
[113]《贞元六书》(上卷),5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14]同上书,(下卷),844页。
[115]《三松堂学术文集》,433~43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16]冯友兰:《三松堂全集》,29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117]《三松堂学术文集》,430~432页。
[118]参见冯友兰:《三松堂自序》,290~291页。
[119]参见同上书,290页。
[120]唐君毅:《花果飘零与灵根自植》,载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上),43页。
[121]唐君毅:《中国文化与世界》,载《唐君毅全集》(卷四),14页。
[122]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496页。
[123]同上书,416~417页。
[124]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218~221页。
[125]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220页。
[126]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4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