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本文所谓“最近二十年”,是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的时间。
[207]关于《周礼》的成书年代,学术界分歧甚大,主要观点有:第一,汉代刘歆的“周公手作”说,亦即《周礼》成书于西周初年;第二,近人刘起釪的春秋说;第三,东汉何休,近人钱穆、郭沫若、顾颉刚、范文澜等的战国说;第四,宋儒魏了翁、近人梁启超等的周秦之际说;第五,近人胡适等人的西汉初年说。即使最晚年代的“西汉初年”说,距今也已2000余年。可见“国学”一词,渊源甚久。
[208]骆承烈汇编:《石头上的儒家文献——曲阜碑文录》(上册),248页,济南,齐鲁书社,2001。
[209]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载《国学季刊》,1923(1)。
[210]吴宓:《清华开办研究院之旨趣及经过》,载《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1卷,转引自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末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11]陈独秀:《国学》,载《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516~51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12]同上书,604页。
[213]郑伯奇:《国民文学论》,载《创造周报》35号,1924-1-6。
[214]转引自《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517页。
[215]钱穆:《国学概论·弁言》,1页,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钱氏该书初版于1931年5月,这里引用的是台湾第14版,其内容和初版无异。
[216]陈独秀:《国学》,载《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516页。
[217]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载《国学季刊》,1923(1)。
[218]张岱年:《〈国学丛书〉序》,载张岱年等著:《国学今论》,1~3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219]参见《张岱年全集》,第7卷,468~470页、520~521页、561~564页。
[220]金景芳,吕绍纲:《关于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问题》,载《哲学研究》,1995(1)。
[221]楼宇烈:《国学百年争论的实质》,载《光明日报》,2007-1-11。
[222]张立文:《国学的度越与建构》,载《理论视野》,2007(1)。
[223]李中华:《对“国学热”的透视与反思》,载《理论视野》,2007(1)。
[224]参见纪宝成:《重估国学的价值》,载《南方周末》,2005-5-26。
[225]舒芜:《“国学”质疑》,载《文汇报》,2006-6-28。
[226]蒋国保:《为“国学”正名》,载《文汇报》,2006-7-24。
[227]王生平:《跳出国学研究国学》,载《哲学研究》,1994(8)。
[228]朱维铮:《“国学”答问》,载《书城》,2007(9)。
[229]参见舒芜:《“国学”质疑》,载《文汇报》,2006-6-28。
[230]参见苏双碧:《从“文化热”到“国学热”的反思》,载《北京日报》,2006-8-28。
[231]参见金冲及:《传统文化和封建文化不是同义词》,载《人民日报》,2005-2-4。
[232]参见程伟礼:《全盘西化的外衣与东方文明的躯体》,74~81页,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233]参见李天承:《韩国对儒教的关心以及儒教对韩国的影响》,载澳门《“儒学理论的实践”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7(11)。
[234]李天承:《韩国对儒教的关心以及儒教对韩国的影响》,载澳门《“儒学理论的实践”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7(11)。
[235]参见连博:《“国学”与各国特殊学问》,载《文汇报》,2006-8-1。
[236]邱汉生:《四书集注简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237]其实近代中国关于中体西用问题的论争,本质上也是国学论争的重要内容,限于篇幅,并为了论题的相对集中,故此处略去。
[238]李华兴,吴嘉兴编:《梁启超选集》,206~268页。
[239]胡适:《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载《读书杂志》,第8号(1923-4-1)。
[240]参见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载《东方杂志》,第23卷第17号,1926(7)。
[241]参见陈独秀:《敬告青年》,载《青年杂志》,1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