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诗经·小雅·六月“序”》。
[135]《孟子·滕文公下》。
[136]《春秋繁露·竹林》。
[137]《仁学》。
[138]参见[美]傅伟勋:《“文化中国”与中国文化》,13~16页,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8。
[139]参见[美]杜维明:《文化中国》,载《一阳来复》,10~12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140][美]杜维明:《“文化中国”精神资源的开发与创建》,载《东方》,1996(1)。
[141]萧萐父:《“文化中国”的范围与文化包容意识》,载《江海学刊》,1994(1)。
[1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71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25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4]参见[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译序”“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45]《辞海》,242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146]详见李宗桂:《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凝聚力》,载《哲学研究》,1992(3)。
[147]《四书章句集注·尽心章句下》。
[148]《与孟尚书书》。
[149]《原道》。
[150]《论语·先进》。
[151]《左传·隐公十一年》。
[152]《论语·颜渊》。
[153]《论语·阳货》。
[154]《孟子·离娄上》。
[155]《荀子·天论》。
[156]《汉书·董仲舒传》。
[157]《春秋繁露·玉英》
[158]《春秋繁露·竹林》。
[159]《春秋繁露·楚庄王》。
[160]《孝经·圣治》。
[161]《论语·八佾》。
[162]《孟子·公孙丑上》。
[163]《新语·道基》。
[164]《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165]《汉书·礼乐志》。
[166]《孟子·滕文公下》。
[167]《士不遇赋》。
[168]《孟子·离娄上》。
[169]《孟子·告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