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891—89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3]《列宁全集》第37卷,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7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美]布坎南、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2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27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7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8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84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700—70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6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4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4][美]舒尔茨:《全球化、统一与德国福利国家》,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1)。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5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21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70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8][希腊]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20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9][英]密里本德:《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5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57—5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95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4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6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6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6]《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27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
[37]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1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9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98、99页。
[40][法]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3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1]《毛泽东选集》第2卷,663—66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6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695页。
[44][希腊]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