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金红琉璃 > 沪上迷雾(第1页)

沪上迷雾(第1页)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一架来自香港的私人飞机平稳降落在跑道上。顾允执和沈知遥随着人流走出廊桥,与普通旅客不同的是,他们身边还跟着两位神情干练、举止低调的同行者——这是陈暮安排的“异调办”外勤人员,代号“玄武”和“朱雀”,名义上是助理与安保,实则负责联络、支援与必要的“监护”。

机场外,一辆黑色的豪华商务车早已等候。坐进车内,隔绝了外界的喧嚣,顾允执立刻打开了随身携带的加固型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的不再是繁华的上海地图,而是一个叠加了多重数据图层的、聚焦于老城厢特定区域的能量分布模型。

“目标区域,坐标中心点位于豫园附近,一个名为‘沉香阁’的旧式里弄建筑群内。”顾允执指尖划过屏幕,放大模型。可以看到,以“沉香阁”为中心,周围的空间曲率读数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向内收缩的螺旋梯度,与掌心烙印的纹路隐隐呼应。背景的“墟海”背景辐射强度,也比香港的码头仓库高出数个量级,但被一种奇异的、有序的能量场约束在一定范围内,没有肆意扩散。

“能量场稳定,但极度内敛,核心读数……无法穿透。”顾允执的眉头微蹙,“有种强大的力场在屏蔽内部信息。这与陈暮提供的资料吻合,‘锚点’通常具备自我隐藏和保护的特性。”

沈知遥坐在他身旁,她没有看屏幕,而是微微闭着眼,感受着窗外流动的城市气息。与香港那种填塞到极致的繁华不同,上海的气息更加复杂,既有摩登时代的锐利与速度,又沉淀着百年沧桑的厚重与迂回。当她将注意力投向那个坐标方向时,掌心的烙印传来一种深沉而稳定的“呼唤”,如同深海之中一座沉默巨钟的共鸣,悠远而清晰。

“它在那里,”她轻声说,睁开眼睛,眸中闪过一丝琉璃色的微光,“很安静,但……很深。像一口古井,表面平静,却不知道下面藏着什么。”她顿了顿,补充道,“而且,我感觉到一些……不和谐的‘杂音’,很微弱,散布在周围,像是窥探的眼睛。”

“朱雀”在前排转过头,她是一位看起来三十岁左右的女性,眼神灵动而警惕。“沈小姐的感知与我们的外围监测结果一致。过去72小时内,目标区域周边出现了数次未经授权的、短促的能量扫描痕迹,技术特征与‘潘多拉’已知的侦察手段有70%的相似度。他们很可能也已经锁定这里,并且比我们更早布局。”

“玄武”,一位身材魁梧、沉默寡言的男性,点了点头,补充道:“‘沉香阁’区域人口密度高,建筑结构复杂,地下管网系统更是如同迷宫。对方如果潜伏其中,很难被发现,也极易制造混乱脱身。”

情况比预想的更复杂。目标明确,但环境棘手,并且暗处可能有强敌环伺。

--------------------------------------

场景转换:外滩,某顶级酒店套房

套房位于高层,巨大的落地窗外,黄浦江两岸的绝世风华一览无余。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钢铁森林勾勒出的天际线,在夕阳下闪烁着冷硬而辉煌的光芒。

顾允执和沈知遥站在窗前,看似在欣赏景色,实则在进行抵达后的第一次核心情报对接。“异调办”提供了强大的后勤支持,但也带来了无形的压力——这个套房里,必然存在着他们未知的监控设备。

“官方渠道的信息有限,陈暮有所保留。”顾允执背对着可能的监听方向,声音压得很低,几乎融入了窗外都市的低沉嗡鸣,“关于‘沉香阁’的历史,数据库里只有常规的城市档案。但‘深蓝’交叉比对全球非公开地质勘探数据与历史气候记录发现,该区域在过去六百年间,至少经历过十七次无法用自然现象完美解释的、极微尺度的空间褶皱现象,时间点与一些历史记载中的‘奇人异事’或‘天降祥瑞灾厄’隐约吻合。”

他将一个微型存储器递给沈知遥。“这是解密后的数据包。更重要的是,我调动了顾家在大陆的一些非公开人脉,拿到了一些未曾录入官方档案的,关于‘沉香阁’的民间记忆和野史传闻。”

沈知遥接过存储器,连接上自己的加密阅读设备。屏幕上流淌过一行行文字和模糊的扫描图片:

·明嘉靖年间:有方士奏报,豫园附近夜有“青霞冲斗”,持续三夜方熄,疑有宝器出世,搜寻无果。

·清乾隆年间:地方志记载,该区域一沈姓大族,世代居于此,虽不为官,却颇受地方尊重,传言其家藏有能“定宅安邦”的祖传异宝。后家族于太平天国时期莫名衰败,宅邸几经转手。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有日军小队进入该区域后整队神秘失踪,战后搜寻仅发现部分精神错乱的士兵,胡言乱语提及“发光的迷宫”和“吞噬一切的影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旧城改造初期,曾有开发商意图拆除“沉香阁”里弄,却接连遭遇无法解释的技术故障和工人离奇伤病,最终项目搁浅……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如同散落在历史尘埃里的珍珠,被顾允执用逻辑的丝线隐隐串起。所有的线索,似乎都指向“沉香阁”之下,隐藏着一个长久以来一直在影响着现实世界的“异常之物”。

“沈姓大族……”沈知遥的目光在那一行记载上停留良久,指尖轻轻拂过屏幕上那个“沈”字。一个微妙而惊人的联想在她心中升起——浙江沈氏,书香传家,祖上可追溯至江南,是否……与这上海的沈姓家族有所关联?这仅仅是巧合,还是冥冥中另一种形式的“血脉牵引”?

她将这个猜想低声告知顾允执。

顾允执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可能性存在。如果‘锚点’与守墟人血脉相关,那么你们沈家祖上分支迁徙,一支落户浙江成为‘守书人’,另一支留守上海成为‘守锚点人’,也并非不可能。这或许能解释为何你对‘锚点’的感应如此清晰。”

这个推测,让此次上海之行,对沈知遥而言,又多了一层探寻家族根源的意味。

--------------------------------------

场景转换:“沉香阁”里弄外围

翌日,上午。顾允执和沈知遥伪装成对海派老建筑感兴趣的青年艺术家和投资人,在“玄武”和“朱雀”的暗中护卫下,进入了“沉香阁”区域。

与其说这是一个里弄,不如说它是一个被摩天大楼包围着的、时间流速异常缓慢的孤岛。狭窄的弄堂两侧是斑驳的清水砖墙,晾衣杆从窗户伸出,挂着各色衣物,在微风中飘荡。空气中弥漫着生煎包的焦香、洗衣粉的清新,还有老房子特有的潮湿木头气味。老人们坐在竹椅上闲聊,用熟悉的沪语拉着家常,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

充满了烟火气,平凡得不能再平凡。

然而,在顾允执和沈知遥的感知中,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顾允执戴着特制的平光眼镜,镜片上实时显示着能量读数。一进入里弄范围,读数就开始缓慢爬升,空间曲率的细微变化像水波纹一样持续不断。更让他注意的是,一些看似随意的建筑细节——某扇窗棂的雕花角度、某块地砖的铺设pattern、甚至某处墙檐的破损形状——都隐隐符合某种复杂的非线性几何模型,仿佛构成了一個无形的、笼罩整个区域的巨大“封印”或“引导”阵列。

“这里的建筑布局,不是自然形成的。”他低声对沈知遥说,“有人在很久以前,或许是利用了最初的地脉格局,刻意营造了这一切,用来约束和隐藏地下的东西。”

沈知遥的感受则更为直接和……亲切。掌心的烙印持续散发着温和的热量,像游子归家般安宁。她能“听”到脚下深处,那稳定而浑厚的“呼唤”变得更加清晰。同时,她也更清晰地捕捉到了那些“杂音”——几缕如同冰冷蛛丝般的精神力残留,试图悄无声息地附着在她和顾允执的感知场上,进行窥探。

“他们在这里,”她借着整理头发的动作,警惕地扫过弄堂深处几个不起眼的角落和窗户,“不止一个。很谨慎,只是在观察。”

他们在一家临街的、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旧书店门前停下。书店招牌是古朴的木质,“墨渊斋”三个字已经有些褪色。根据顾允执收集的野史片段,这家书店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存在,历经几代店主,却从未易址。

沈知遥心中一动,那种血脉相连的微妙感应,在此处似乎格外明显。她推开那扇沉重的、带着铜铃的木门,走了进去。

书店内部光线昏暗,充满了纸张和油墨的陈年味道。书架高耸直至天花板,密密麻麻塞满了各种旧书,空间逼仄而安静。一位戴着老花镜、穿着灰色中山装的清癯老人,正坐在柜台后,就着一盏绿罩台灯,慢悠悠地修补着一本线装书。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