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琉璃金盏 > 江南谜局(第1页)

江南谜局(第1页)

第一节:水墨杀机

香港的喧嚣与数据世界的冰冷追杀被远远抛在身后。顾允执与沈知遥乘坐一辆毫不显眼的黑色轿车,悄无声息地驶入夜色中的杭城。没有惊动任何人,他们下榻在西子湖畔一家由顾氏秘密控股的精品酒店,这里与其说是酒店,不如说是一个拥有顶级安防与隐私保障的安全屋。

窗外是潋滟的湖光与婆娑的树影,与香港的钢铁丛林截然不同,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草木清香与若有若无的茶香。但两人都无心欣赏这份江南的柔美。

“天铁的谐振在进入杭城地界后,明显增强了。”顾允执将天铁置于一个便携式传感器上,屏幕上的波形图显示出稳定的高幅波动,“它的指向性很明确,核心区域就在西湖周边,尤其是……博物院、美院以及雷峰塔一带。”

沈知遥站在窗边,感受着这座城市流淌的千年文脉。与香港那种被强行侵入的“异物感”不同,在这里,她感受到的是一种“苏醒”与“共鸣”。仿佛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沉睡的古老法阵,而他们的到来,以及他们携带的天铁,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正在激起一圈圈无形的涟漪。

“这里的气息……很复杂。”她微微蹙眉,尝试用语言描述那种感知,“不像‘数据幽林’那样充满侵略性的冰冷。这里的‘异常’更内敛,更古老,像是深埋在地底的水脉,或者……沉睡在古籍字画中的精魂。但它们正在被激活,而且,并非所有被激活的,都是友善的。”

就在这时,沈知遥的手机震动,是母亲林墨然发来的信息,语气带着一丝罕见的急切与困惑:「遥遥,你到哪里了?方便的话尽快来博物院一趟。古籍库房这边……出了点怪事,我需要你的眼光。」

两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刚抵达,线索就主动找上门了。

半小时后,他们已站在博物院地下恒温恒湿的古籍库房内。林墨然穿着研究员的白大褂,眉头紧锁,指着放在特殊处理台上的一卷宋代地方志孤本。

“你们看,”林墨然的指尖隔着空气,虚点着泛黄书页上那些正在缓慢变淡的墨迹,“没有任何虫蛀、霉变、酸碱腐蚀的痕迹,环境监控一切正常。但这墨迹,就像被无形的手一点点擦去一样。”

更诡异的是,在墨迹变淡的区域,逐渐浮现出一些极其细微的、用某种近乎透明的矿物颜料绘制的暗红色纹路。那些纹路错综复杂,并非已知的任何文字或星图,反而更像是一种……活着的毛细血管网络,在书页的“皮肤”下微微搏动。

沈知遥屏住呼吸,凝神感知。一股极其微弱但确实存在的生命气息,混合着陈年墨香与纸浆的味道,从书页上散发出来。这气息并非祥和,反而带着一种被困顿千年的怨怼与焦躁。

“它……是活的。”沈知遥轻声说,感到一阵寒意沿着脊椎爬升,“或者说,这本书被某种‘东西’寄生了。它在汲取这本书的‘灵韵’——也就是其中承载的历史信息能量——作为养分,并试图‘生长’出来。”

顾允执立刻用高倍放大镜和微型光谱仪进行检测。数据显示,那些暗红色纹路的成分异常古老且复杂,含有微量的生物活性物质,其能量波动模式,与天铁产生的谐振有百分之十七的相似度。

“同源异构。”顾允执得出结论,“攻击这本书的力量,与雪域秘境、数据幽林背后的系统,属于同一种本源,但表现形式因‘载体’不同而变异。在这里,它表现为一种‘文化的癌变’,侵蚀的是信息本身。”

突然,那书页上的暗红色纹路仿佛被沈知遥的话语和顾允执的检测惊动,猛地鼓胀了一下,如同血管充血!一股强烈的、带着腐朽书卷气的精神冲击,如同无形的针,狠狠刺向距离最近的林墨然的意识!

林墨然身体一晃,脸色瞬间苍白,手中的记录本差点掉落。

“妈!”沈知遥惊呼上前扶住她。

几乎在同一时间,顾允执手中那枚天铁骤然变得滚烫,一股温润而浩大的力量自行激发,如同水波般荡漾开来,轻柔地抚平了那股诡异的精神冲击。

书页上鼓胀的纹路迅速萎缩,恢复原状,甚至颜色都黯淡了几分,仿佛遇到了天敌。

库房内一片寂静,只有几人略显急促的呼吸声。

林墨然靠在女儿身上,心有余悸,她看着顾允执手中那枚看似普通的天铁,又看看那卷诡异的古籍,艺术家的直觉让她明白,这个世界,远非她认知中那么简单。

“这东西……到底是什么?”林墨然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顾允执与沈知遥交换了一个眼神。有些真相,无法再对至亲隐瞒了。

“妈,”沈知遥握紧母亲的手,声音沉稳而坚定,“我们可能,卷入了一场……超越我们理解的‘游戏’。”

---

第二节:墨韵修复

将受到惊吓的林墨然送回酒店休息后,顾允执和沈知遥再次返回博物院库房。那卷古籍依然静静地躺在处理台上,但空气中弥漫的那股“活物”气息并未完全散去,反而因为之前的冲突,变得更加敏感而危险。

博物院的技术人员尝试了各种常规的物理、化学方法稳定书页,皆告失败。任何外界的刺激,哪怕是最柔和的光照和气流,都会引起那些暗红色纹路的轻微躁动,墨迹消退的速度反而加快了。

“常规手段无效,它在排斥现代科技的逻辑。”顾允执关闭了检测仪器,得出结论,“这是一种基于‘规则’的侵蚀,必须用对应的‘规则’去对抗。”

沈知遥凝视着那如同病体般的书卷,脑海中飞速回忆着家学渊源。沈家藏书万卷,对于古籍的养护、修复,乃至一些鲜为人知的、涉及“古物有灵”的记载,她自幼耳濡目染。

“或许……我们不该把它当成一个‘问题’去‘解决’。”沈知遥若有所思,“而应该把它看作一个‘病人’去‘调理’。”

她转向博物院负责人的助理:“请帮我准备一些东西:上好的松烟墨,年份越久越好;明代以前的老宣纸,研成纸浆;还有……一盆新鲜的、带着根茎的荷花池泥。”

助理虽然疑惑,但还是立刻去办了。顾允执站在一旁,没有干涉,他信任沈知遥在这种领域的判断。他将这视为一种“非标准逻辑下的变量处理”,而沈知遥,正是处理这种变量的专家。

材料备齐后,沈知遥净手,屏息凝神。她没有使用任何现代工具,而是如同古代的修复匠人,用手指蘸取那混合了陈年松烟墨和老宣纸纸浆的特殊“墨膏”,同时,另一只手轻轻握住那枚天铁,感受着其中平和温润的力量流转。

她闭上眼睛,指尖悬在书页上方,不再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全部的心神去“感应”那古籍的“气脉”——哪里被“寄生”堵塞,哪里“灵韵”流失严重。

然后,她的指尖落下。不是涂抹,不是修复,而是引导。

带着天铁微不可查的能量浸润,那特制的墨膏在她的指尖下,如同拥有生命的活水,顺着书页原本的纤维纹理,轻柔地渗透、流淌。她不是在覆盖那些暗红色的纹路,而是在它们周围,重新构建一个稳固的、充满生机的“文化场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