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史学史纲要pdf > 三资治通鉴的思想价值和史学价值(第1页)

三资治通鉴的思想价值和史学价值(第1页)

三、《资治通鉴》的思想价值和史学价值

《资治通鉴》的价值,不仅反映在它对编年体史书的发展和文字表述的艺术性成就方面,还突出地反映在它的思想价值、文献价值和对当时及后世历史撰述的影响等方面。

《资治通鉴》的思想价值主要在于,它以极其丰富的历史事实证明:政治统治的存在、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换言之,《资治通鉴》证明了史学对于政治的极其重要性。这集中表现在司马光说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这句话上。在中国史学史上,这种知古察今、以史为鉴的思想由来已久。《资治通鉴》在这方面之所以能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和历史影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事实,以及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所谓“十六代”的漫长历史过程,而涉及的皇朝的兴衰得失则更多。在这一点上,它所提供的历史经验教训,是以往任何一部史书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另一个原因是,司马光有一种强烈的以史学“资治”的撰述热情,所以在纷繁的史事中他“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写入本书,从而鲜明地反映出本书的社会目的。宋神宗赐以“资治通鉴”为名,正是恰当地把握了它的社会目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司马光把自己从而也把读者摆到各种各样的历史环境里去思考,去抉择,使历史和现实得以呼应起来。他说的“前世之兴衰”,这是史书上可以写得出来的;他说的“鉴”,有的可以写得出来,如“臣光曰”或援引前代史论,有的就无法写出来,而必须通过读史的人去思考、去认识才能实现的。至于“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这基本上不是历史问题而是现实问题了;确切地说,这是通过认识历史问题从而更好地认识现实问题。所谓“考”,所谓“嘉”、“矜”、“取”、“舍”,都是对作者和读者提出来的。司马光的这种撰述思想和他在表述上的艺术性成就,使《资治通鉴》具有特殊的魅力。元人胡三省认为:“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34]《资治通鉴》为历代君臣、士人所重视,大抵出于这种认识。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叙论》,是古代史家对《资治通鉴》思想价值最全面的总结。

从历史观点上看,《资治通鉴》认为国家的兴衰主要取决于君臣们的德才修养。司马光在“臣光曰”中反复提倡君主应当讲求仁义,克遵于礼,慎于抉择,善始慎终,反复阐明君主在用人、刑赏、纳谏上应当格外认真。这些,都是围绕着君如何才能“明”、臣如何才能“贤”而展开的。这些见解对于当时和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是起了一定劝诫和约束作用的,但也限制了司马光对于历史进程问题的思考,从而在历史思想上不免显得苍白。但在司马光的历史观点中,有一点还是值得重视的,这就是他所说的兴衰、得失、成败、善恶、是非等,是顾及“生民”的利益的。他在“进书表”中说的“生民休戚”、“四海群生、咸蒙其福”等语,反映了他的这种认识。在“臣光曰”中,他在不少地方阐述了这个认识,认为:“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善为国者不欺其民”[35]。他是在称赞秦孝公、商鞅“不废徙木之赏”时说这番话的。他也称赞“赵过之俦教民耕耘,民亦被其利”[36]。司马光在他的另一部历史著作《稽古录》中,还讲到“怀民以仁”[37],称赞唐宣宗“尽心民事,精勤治道”,认为僖、昭之时“民心已离”[38]。《资治通鉴》中司马光的这种重民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历史影响。

《资治通鉴》是一部严肃的历史著作,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它取材于历代正史,但又远远不限于此。南宋高似孙《史略》一书,列举《资治通鉴》引书226种,而据清人统计则为322种之多。其所引之书,不少早已不存,赖其征引而得以保存若干佚文。《资治通鉴》在历史资料的摄取上之丰富,非一般史书可以比拟,故《四库全书总目》称它“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顾炎武誉其为“后世不可无之书”[39],都是公允的评价。

《资治通鉴》的价值,还在于它对当时和后世的史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补撰,改编,续作,注释,仿制,评论,诸家蜂起,蔚然大观。刘恕的《通鉴外纪》、金履祥的《通鉴前编》、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史炤的《资治通鉴释文》、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代乾隆官修的《通鉴辑览》、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是这些方面有影响的撰述。近代以来,关于《资治通鉴》及在其影响下产生的各种著作的研究,已成专门之学,近人张须所著《通鉴学》一书,可窥其一斑。在改编的著作中,《资治通鉴纲目》和《通鉴纪事本末》是比较重要的,它们各创造了新的史书体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