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二《司马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42页。
[16]分八志为30篇,系南朝梁人刘昭所为。
[17]刘昭:《后汉书注补志》序,《后汉书》书末,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页。
[18]范晔:《后汉书》志第十九《郡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385页。《后汉书》中,志三十卷为司马彪所撰,下不另注。
[19]范晔:《后汉书》志第二十四《百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555页。
[20]范晔:《后汉书》志第四《礼仪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101页。
[21]范晔:《后汉书》志第二十九《舆服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640页。
[22]范晔:《后汉书》志第二十四《百官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555页。
[23]范晔:《后汉书》志第九《祭祀志》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205页。
[24]刘昭:《后汉书注补志》序,《后汉书》书末,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页。
[25]曹寅等编:《全唐诗》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0页。
[26]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二《司马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41页。
[27]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二《文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391、2398页。
[28]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二《文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392~2393页。
[29]以上均见袁宏:《后汉纪》序,《两汉纪》下,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页。
[30]袁宏:《后汉纪》卷二十六《孝献皇帝纪》,《两汉纪》下,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09页。
[31]参见袁宏:《后汉纪》卷三十《孝献皇帝纪》,《两汉纪》下,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89页。
[32]袁宏:《后汉纪》卷三《光武皇帝纪》、卷二十二《孝桓皇帝纪》,《两汉纪》下,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9~40、432~434页。
[33]袁宏:《后汉纪》卷十二《孝章皇帝纪》,《两汉纪》下,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57页。
[34]袁宏:《后汉纪》卷二十三《孝桓皇帝纪》,《两汉纪》下,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48页。
[35]刘知幾:《史通》卷一《六家》,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5页。
[36]刘知幾:《史通》卷十二《古今正史》,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18页。
[37]沈约:《宋书》卷六十九《范晔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30页。
[38]沈约:《宋书》卷六十九《范晔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30页。下引本传,不另注。
[39]李延寿:《南史》卷三十三《范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49页。
[40]参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四“《后汉书》编次订正”,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80页。赵翼认为,《后汉书》的“不拘时代”、“以类相从”是受了《史记》、《汉书》的影响,自有一定道理。但作为晚出的东汉史,它无疑受到《后汉纪》之“言行趣舍,各以类书”更多的影响。
[41]范晔:《后汉书》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508~509页。
[42]范晔:《后汉书》卷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697页。
[43]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787~788页。
[44]范晔:《后汉书》卷十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01页。
[45]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510、2538页。
[46]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042~2043页。
[47]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9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