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史学史纲要pdf > 第五节 史学的多方面成就(第1页)

第五节 史学的多方面成就(第1页)

第五节史学的多方面成就

《史记》、《汉书》是秦汉时期史学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代史学上的巍巍双峰。其流泽所布,历尽中国封建社会史学而未竭;其精华所在,直到今天仍有可资借鉴的价值。它们早已成为世界性的史学名著。

除《史》、《汉》以外,秦汉时期的史学还有其他许多方面的成就。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吕氏春秋》和《淮南鸿烈》(《淮南子》)。[130]《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于“杂家”,认为:“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这说明它们讨论的内容,表面看来驳杂,但其主旨却很明确,即“国体”和“王治”。它们都是大一统历史局面形成、发展中的精神产品。关于这两部书的性质,刘知幾早有评论,认为它们“多以叙事为宗,举而论之,抑亦史之杂也”[131]。在他看来,它们也是“史氏流别”之一。刘知幾的看法是对的,而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则尤其如此。因为这两部书汇集了从而也保存了极其丰富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神话传说、旧史佚文、前人遗语,以及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珍贵资料。在这里,历史知识不是以系统表述的形式出现,而是作为社会运用的形式出现或历史思想的形式出现。这是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先秦、秦汉的史学在这方面都各有成就。史家称说吕不韦主持著《吕氏春秋》“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132];而刘安向汉武帝“献所作《内篇》[133]新出,上爱秘之”[134],“其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上自太公,下至商鞅”[135]等,皆不无道理。

——《楚汉春秋》9篇,西汉初陆贾撰。班彪《太史公书》“后篇”略论说:“汉兴定天下,太中大夫陆贾记录时功,作《楚汉春秋》九篇。”这是当时记述楚、汉间史事唯一的一部著作,是那时的当代史。司马迁《史记》述楚、汉间事“专据此书”,唯个别史事略有不同。[136]故原书虽佚,尚可从《史记》中见其梗概。陆贾思想,已如前述。其所著《新语》12篇也是当时很有影响的史论和政论,在推动汉初统治者总结历史经验、制定基本国策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贾谊、晁错所撰史论,“皆有益军国,足贻劝戒”[137],是以历史知识和历史见解运用于政治决策的佳作,已如上述。

——《盐铁论》60篇,后人合为10卷。西汉宣帝时人桓宽撰。本书以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的“盐铁会议”为内容,记述了丞相车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和各郡国应诏之贤良文学士就盐铁、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所进行的激烈辩论。全书以双方论难的形式写成,行文流畅、优美,历来被认为是优美的文学作品。然通观其辩难之所及,不独为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民族诸政策,更包含了广泛的历史内容,时代涉及上古、周秦,人物论到商鞅、晁错等,且认识多抵牾,评价颇殊异。因此,它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部历史评论著作。桓宽,《汉书》无传,其事迹略见于《汉书》卷六十六赞语。班固说他撰此书,“亦欲以究治乱,成一家之法焉”[138]。这两句话对《盐铁论》的思想和形式做了很好的概括。

——《别录》和《七略》。西汉成帝时,刘向(约公元前77—前6)受诏校理皇家所藏经传、诸子、诗赋等书,任宏、尹咸、李柱国分校兵书、数术、方技。每校理一书完毕,刘向都“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向死,哀帝复命向子歆继其事。刘歆乃将其父所录别集成编,号为《别录》。他又在此基础上“集六艺群书,种别为《七略》”,即《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139]《别录》和《七略》的产生,是中国文献学史上的大事,它们奠定了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基础。《别录》多已散佚,从今存的遗篇中,还可以窥见刘向校书的方法和治学风貌。《七略》作为古代第一部完备的学术史著作,经班固“删其要”编为《汉书·艺文志》,而存其大体,流传至今。

——《风俗通义》31卷[140],今存10卷[141],东汉末年应劭撰。其自序称:“谓之《风俗通义》,言通于流俗之过谬,而事该之于义理也”,“为政之要,辩正风俗,其最上也”[142],今存10卷为皇霸、正失、愆礼、过誉、十反、声音、穷通、祀典、怪神、山泽10目,以记述历代风俗礼仪为中心,上至考察古代历史,下至评论时人流品,旁及音乐、地理、怪异传闻等。卷各有序,卷内列目,又颇多按语,考其由来,论其是非,阐发作者主旨,即论正风俗,以明义理,起“移风易俗”——厚民风而正国俗的作用。这是应劭的卓识。范晔称其书“以辩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洽闻”,“虽云小道,亦有可观者焉”,话虽不错,似未明其深意。应劭生活于汉灵帝、献帝年间,官至泰山太守,还著有《汉官礼仪故事》、《中汉辑序》等书,又集解《汉书》,皆传于时。[143]其《风俗通义》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内容丰富的风俗史专书,在史学上有重要的价值。

秦汉时期史学的成就,见于《汉书·艺文志》的《春秋》类所著录的,还有《奏事》20篇(原注:“秦时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汉著记》190卷(颜师古注:“若今之起居注。”),《汉大年纪》5篇等。见于《隋书·经籍志》史部著录的,还有《吴越春秋》12卷,赵晔撰,书今存10卷[144];有《汉灵、献二帝纪》3卷(原注:“汉侍中刘芳撰,残缺。梁有6卷”);有《汉皇德纪》30卷(原注:“汉有道征士侯瑾撰。起光武,至冲帝”)等。清人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考证,两汉时还有秦人所撰《秦记》流传;清人钱大昕撰《补续汉书艺文志》、侯康撰《补后汉书艺文志》等,对秦汉史著颇有罗列,虽嫌烦琐,且未尽合理,但钩稽排比之功不可没。对于这些,不一一列举。

综上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在史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有通史,有皇朝史,有学术史,有风俗史,有历史评论,有起居注,等等。此外,王符(约85—162)所著《潜夫论·志氏姓》篇和应劭所著《风俗通义·姓氏》篇[145],开姓氏之学的先河。更重要的是,桓谭(约公元前20—56)、王充(27—约97)、王符、仲长统(180—220)等唯物思想家相继而出,他们对“天人感应”、谶纬神学的抨击,在秦汉时期历史思想的发展上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理论价值。所有这些,表明了中国古代史学在大约440年的大一统历史形势下,已经摆脱了先秦时代开始兴起时的幼稚面貌,变得雍容雅步了。

[1]参见杨向奎:《大一统与儒家思想》一书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章,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年。

[2]《毛诗正义·小雅·北山》,《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3页。

[3]《论语》第三《八佾》,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8页。

[4]《荀子·非十二子》,王先谦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97页。

[5]有的研究者忽略这一点,而在“王者孰谓”上反复辩诘,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忽略“大一统”思想的价值,似为未妥。参见傅隶朴:《春秋三传比义》,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年,第4页。

[6]参见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7~220页。

[7]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030页。

[8]《吕氏春秋·不二》,许维遹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68页。

[9]《吕氏春秋·执一》,许维遹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69页。

[10]《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集解,冯逸、乔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页。

[11]以上均见《淮南子·要略》,刘文典集解,冯逸、乔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00、711页。

[12]关于董仲舒的生卒年,说法不一。一说,其约生于公元前198年,约卒于公元前106年。

[13]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773页。

[14]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23页。

[15]董仲舒:《春秋繁露》第二《玉杯》,苏舆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1页。

[16]董仲舒:《春秋繁露》第七十《顺命》,苏舆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413页。

[17]董仲舒:《春秋繁露》第四十一《为人者天》,苏舆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19页。

[18]《汉书·淮南王安传》:“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按:《内篇》即《内书》21篇,亦即后人所称《淮南鸿烈》。

[19]参见杨向奎:《大一统与儒家思想》第四章,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年;周桂钿:《董学探微》第十三章,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20]以上均见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85~373页。

[21]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252页。

[22]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252页。

[23]《新语·术事》,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7页。

[24]《新语·无为》,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2页。

[25]《新语·无为》,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7页。

[26]《新语·辅政》,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1页。

[27]贾谊著有《新书》56篇,“新编诸子集成”录有今人的点校本。晁错撰述,后辑为《晁错》31篇;亦作《朝氏新书》3卷,唐初已不存(分别见《汉书·艺文志》法家类、《隋书·经籍志三》法家类),今仅存《举贤良对策》等8篇佚文,散见于《汉书》的《晁错传》、《食货志》、《荆燕吴传》。

[28]贾谊:《新书·时变》,阎振益、钟夏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98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