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史学史纲要pdf > 二史学的社会作用(第2页)

二史学的社会作用(第2页)

刘知幾说:“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256]今天看来,这话仍然是对的。

[1]参见金毓黻:《中国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4~18页。

[2]刘节:《中国史学史稿》,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第10~14、25页。

[3]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释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69页。

[4]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页。

[5]参见《论语》第十五《卫灵公》,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7页。《孟子》卷八《离娄下》,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92页。学术界也有以此二处之“史”为史书之说。

[6]《吕氏春秋·察传》,许维遹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19页。

[7]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973页。

[8]司马迁:《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序、卷十五《六国年表》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641~642、830页。

[9]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春秋家后序,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15页。

[10]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7页。

[11]参见陈寿:《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75页。陈寿:《三国志》卷六十四《吴书·孙峻传》注《吴书》所记留赞事,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45页。

[12]参见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杂史类,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61页。

[13]范晔:《后汉书》志第十九《郡国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385页。

[14]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宋书》卷六十九《范晔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30页。

[15]《礼记正义·玉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73~1474页。

[16]《周易正义·大畜》,《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0页。

[17]《周易正义·系辞下》,《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9页。

[18]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978页。

[19]司马迁:《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831页。

[20]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5页。

[21]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正史类小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57页。

[22]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67页。

[23]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五《石勒载记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735页。按:此处参考杨翼骧说,参见《中国史学史绪论》,《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73页。

[24]杜佑:《通典》卷二十七《职官九·国子监》,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763页。

[25]参见房玄龄等:《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37页。

[26]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十七《姚兴载记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980页。

[27]沈约:《宋书》卷九十三《隐逸·雷次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93~2294页。

[28]杜佑:《通典》卷二十四《职官九·国子监》,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764页。

[29]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855页。

[30]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四《殷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053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