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史学史纲pdf > 二修史机构的发展(第1页)

二修史机构的发展(第1页)

二、修史机构的发展

中国的史官制度,起源很早。相对来说,修史机构的出现,要晚一些;而专门的修史机构的出现就要更晚一些。据唐代史学家刘知幾的考察,曹魏以前,历代并无稳定的修史机构。他在讲到东汉的兰台和东观时这样写道:

汉氏中兴,明帝以班固为兰台令史,诏撰《光武本纪》及诸列传、载记。又杨子山为郡上计吏,献所作《哀牢传》,为帝所异,征诣兰台。斯则兰台之职,盖当时著述之所也。自章、和已后,图籍盛于东观。凡撰汉记,相继在乎其中,而都为著作,竟无他称。[78]

兰台和东观,都是皇家藏书处所,并非是明确的修史处所;只是为就近利用藏书的方便,所以兰台和东观才先后成了东汉时期的“著述之所”。

魏、晋时期,开始明确了职掌修史的机构。《晋书·职官志》简要地记载了这一情况:

著作郎,周左史之任也。汉东京图籍在东观,故使名儒著作东观,有其名,尚未有官。魏明帝太和中,诏置著作郎,于此始有其官,隶中书省。及晋受命,武帝以缪徵为中书著作郎。元康二年,诏曰:“著作旧属中书,而秘书既典文籍,今改中书著作为秘书著作。”于是改隶秘书省。……著作郎一人,谓之大著作郎,专掌史任,又置佐著作郎八人。著作郎始到职,必撰名臣传一人。[79]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魏明帝时,中书省是职掌修史的机构;至晋惠帝元康二年(292)改由秘书省职掌修史事务。这就是说,3世纪初,中国有了负责修史的机构,而292年,确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代。尽管中书省和秘书省都不是专门的修史机构[80],但修史工作在封建王朝的组织系统中毕竟有了比较稳定的归属。这是中国史学上的一件大事。

东晋、南朝以及北魏、北齐,均沿袭这一制度。于沿袭中也有变化和发展。南朝改佐著作郎为著作佐郎,这是一个变化。著作郎除有专职者外,也可有兼职者,即“其有才堪撰述,学综文史,虽居他官,或兼领著作”[81]。这又是一个变化。南朝齐、梁、陈又设置修史学士(亦作撰史学士),这是第三个变化。北齐有时把属于秘书省管辖的著作省(或作著作局)称为“史阁”或“史馆”,这是“史阁”、“史馆”名称最早的由来。北齐著名文人邢子才作诗赠史家魏收,有“冬夜直史馆”句可证。[82]这是第四个变化。上述情况,至隋及唐初没有大的变化。杜佑对于唐初以前修史机构及其演变做了这样的概括:“自后汉以后,至于有隋,中间唯魏明太和中,史职隶中书,其余悉多隶秘书。大唐武德初,因隋旧制,史官属秘书省著作局。”[83]

秘书省属下的著作郎“专掌史任”,顾名思义,其重在著作,在撰述。中国古代的修史机构,主要指此而言。至于记录或记注的史职即起居之官的归属是:

今起居,《周官》有左、右史,记其言、事,盖今起居之本。(原注:“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汉武帝有《禁中起居注》,后汉马皇后撰《明帝起居注》,则汉《起居注》似在宫中,为女史之任。又王莽时,置柱下五史,秩如御史,听事侍傍,记其言行,此又起居之职。自魏至晋,起居注则著作掌之。其后起居,皆近侍之臣录记也,录其言行与其勋伐,历代有其职而无其官。后魏始置其起居令史,每行幸宴会,则在御左右,记录帝言及宴宾客训答。后又别置修起居注二人,以他官领之。北齐有起居省。后周有外史,掌书王言及动作之事,以为国志,即起居之职。又有著作二人,掌缀国录,则起居注、著作之任,自此而分也。至隋初,以吏部散官及校书、正字有叙述之才者,掌起居之职,以纳言统之。至炀帝,以为古有内史、外史,今著作如外史矣,宜置起居官,以掌其内,乃于内史省置起居舍人二员,次内史舍人下。大唐贞观二年,省起居舍人,移其职于门下,置起居郎二人。[84]

这一段叙述,把唐初以前起居之职的由来、演进及其所属部门讲得清清楚楚。据此可知:第一,起居之职跟春秋时期史官之“君举必书”的职责有历史上的渊源,两汉时期,这种起居之职很可能只限于宫中,以女官担任。第二,自魏至晋,起居之职由著作担任,其后也有以近侍之臣担任的,始终是“有其职而无其官”。第三,历史上最早设起居之官的是北魏,最早设职掌起居机构即起居省的是北齐。第四,隋及唐初,起居之官或属内史省,或属门下省。而起居之官的名称也屡有改变:在北魏,称起居令史、修起居注;在隋,称起居舍人;在唐初,称起居郎。唐初以前的修史机构及其属官大抵如此。

中国古代修史机构的发展,唐初是一大变化。这个变化的标志是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唐皇朝正式设立史馆于禁中。从此,史馆作为官方的主要修史机构,经历宋、辽、金、元、明、清等朝,有近1300年的历史。

《唐会要·史馆上·史馆移置》记唐代史馆的设立说:“武德初,因隋旧制,隶秘书省著作局。贞观三年闰十二月,移史馆于门下省北,宰相监修,自是著作局始罢此职。及大明宫初成,置史馆于门下省之南。”[85]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史馆移于中书省北。曾“三为史臣”、亲历唐代史馆的刘知幾这样写道:“暨皇家之建国也,乃别置史馆,通籍禁门。西京则与鸾渚为邻,东都则与凤池相接。馆宇华丽,酒肴丰厚,得厕其流者,实一时之美事。”[86]武则天称帝时,改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故刘知幾有“鸾渚”、“凤池”之喻。通观刘知幾对史馆的看法,他的这些话,并非都是赞美之词,其中不无讥讽之意。但是,它也确实反映出了皇家对史馆的重视。

史馆建立后,为了使其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各方面的重大事件,积累必要的文献,朝廷制定了诸司应送史馆事例,明确规定了应送项目及负责报送的部门,它们是:

——祥瑞。礼部每季具录送。

——天文祥异。太史每季并所占候祥验同报。

——蕃国朝贡。每使至,鸿胪勘问土地风俗、衣服贡献、道里远近,并其主名字报。

——蕃夷入寇及来降。表状,中书录状报;露布,兵部录报;军还日,军将具录陷破城堡、杀伤吏人、掠虏畜产,并报。

——改变音律及新造曲调。太常司具所由及乐词报。

——州县废置及孝义旌表。户部有即报。

——法令改变、断狱新义。刑部有即报。

——有年及饥,并水旱虫霜风雹,及地震、流水泛滥。户部及州县,每有即勘其年、月、日,及赈贷存恤同报。

——诸色封建。司府勘报;袭封者不在报限。

——京诸司长官及刺史都督[都]护、行军大总管、副总管除授。并录制词,文官吏部送,武官兵部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