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外选读课本 > 选文 天部(第5页)

选文 天部(第5页)

《春秋内事》曰:天有十二分,日月之所躔也。

《春秋元命苞》曰:天不足西北,阳极于九,故周天九九八十一万里。

《孝经援神契》曰:周天七衡六间,相去一万九千八百三十三里三分里之一,合十一万九千里。从内衡以至中衡,从中衡以至外衡,各五万九千五百里。

《史记》曰:叔虞母梦天谓武王曰:“今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有文在手,曰虞,遂因命之。

《汉书·东方朔答客难》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岂能考其文理哉?

又,汉惠帝二年,天眼开北,广十于丈。

《后汉书》曰:和熹邓皇后尝梦扪天,****正青,有若钟乳状,乃仰嗽饮之。以讯诸占梦,言尧梦攀天而上,汤梦及天而舐之。斯皆圣王之前占,吉不可言。

《蜀志》曰:吴使张温来聘,秦宓在诸葛亮座。温曰:“何人?”亮曰:“学者。”温问曰:“天有头乎?”宓曰:“有。《诗》曰:‘乃眷西顾’。天若无头,何以顾之?”又曰:“有耳乎?”曰:“有。《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无耳,何以闻之天?”“天有足乎?”曰:“有。《诗》云:‘天步艰难’。若无足,何以步?”“天有姓乎?”曰:“有。”曰:“何姓?”曰:“姓刘。”“何以知之?”曰:“其子姓刘,故以知之。”温大敬之。

《晋书》曰:世祖登祚,探策得一,群臣失色。吏部郎中裴楷进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王侯得一为天下贞。”上大悦。

又,惠帝末,天裂为二,无云,有声如雷。

《晋中兴书·征祥说》曰:大兴二年,天鸣东南,有声,如水相薄。三年,又鸣。后哀帝废。

《后魏书》曰:圣武耕于野,见辎軿自天而下,至则见美女,曰:“天使我偶君。”遂寝宿,旦乃还。期周年,复会于此。既而以所生男授帝,曰:“善养之,世为帝王。”子即始祖也。

《齐书》曰:王摛史学博闻,永明中,天忽黄色照地,众莫能解。摛云:“是荣光。”世祖大悦,用为永阳郡守。

《陈书》曰:高祖梦天开数丈,有一人朱衣捧日,令帝张口纳之。及觉,犹热,后二百日为帝。

本文节选自《太平御览·天部一》,(北宋)李昉等著。万安伦、崔潇宇据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太平御览》点校。

【导读】

《太平御览》是具有中国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翰林学士李昉奉诏主纂,李穆、徐铉、扈蒙、王克贞、宋白等参与修撰。号称类书之首的《太平御览》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图书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是后代学者从事校勘、辑佚不可缺少的资料来源之一。全书1000卷,分55部,引用古今图书及各种体裁文章共2579种,与同时编纂的史学类书《册府元龟》、文学类书《文苑英华》和小说类书《太平广记》合称为“宋四大书”。四部书中,《太平御览》编得最早。它是一部综合性类书,门类繁多,征引广博,在类书中堪称“空前”,被视为“类书之冠”,这是很有道理的。《太平御览》的编纂时间,据王应麟《玉海》引《太宗实录》记载:从太平兴国二年(977)下诏开修,到太平兴国八年(983)完成,共用了七年时间。初名《太平总类》,太宗赵光义为夸示自己好学,曾说:“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因而命人日进三卷,备“乙夜之览”,才诏改今名。

《太平御览》是中国在印刷术逐渐普及的状况下,最早出版的类书性质的出版物。对于中国出版史最重要的贡献不仅仅是珍贵的早期纸质出版物,对于出版的排版和目录设置都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太平御览》在类目划分、文章的选取和安排上充分利用目录学发展的成果,引用书目录、分类目录和引文目录按照实际需要进行编排,体现了尊经、正统的观念,采纳了事先文后的方式,对前代分类中的不合理部分作了调整,为宋代其他类书的目录编排提供了参照。

《太平御览》各部名称列之如下:天部、时序部、地部、皇王部、偏霸部、皇亲部、州郡部、居处部、封建部、职官部、兵部、人事部、逸民部、宗亲部、礼仪部、乐部、文部、学部、治道部、刑法部、释部、道部、仪式部、服章部、服用部、方术部、疾病部、工艺部、器物部、杂物部、舟部、车部、奉使部、四夷部、珍宝部、布帛部、资产部、百谷部、饮食部、火部、休征部、咎征部、神鬼部、妖异部、兽部、羽族部、鳞介部、虫豸部、木部、竹部、果部、菜部、香部、药部、百卉部,共五十五部。

《太平御览》的分类目录根据的是《周易》,而所阐释的则是敬天尊君的封建正统观。天部列在首位,是几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天道观体现,人们敬畏上天,最高统治者更是声称自己为“天子”。天、时序、地之后紧接着的就是皇王部,皇王和上天一样永远高高在上。此书分类原则与编排方法大抵是以天、地、人、事、物为序,每类下面再按经、史、子、集顺序编排。

由于《太平御览》在现存古类书中是保存五代以前文献、古籍最多的一部,而且引书比较完整,多整篇整段文字,后代学者虽看不到原书,但从《太平御览》中可找到一些可贵的文献资料。例如:论述农业技术的《范子计然》《氾胜之书》原书早已不见,我们靠《太平御览》的引用才得以知道两书的一些内容,知道两千多年前有关农业生产的一些知识。又如,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创制浑天仪和地动仪的原著早已亡佚,但在《太平御览》卷二天部浑仪目内,就有记载。又如,崔鸿的《十六国春秋》是记述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重要史籍,据考证此书北宋时已失传,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已看不到原书,可是《太平御览》引用此书达480多条。选文“天部一”中所列文献如《河图》等也亡佚了,幸有《太平御览》为我们保存了片言只语。

更为人称道的是,《太平御览》引用了大量的古地理书。清代辑佚家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时,利用《太平御览》甚多。它保留了汉唐间西域及海南诸国多种古地理书的片断就是例证。例如《吴时外国传》为三国孙吴时中郎康泰撰。康泰的书大约写于227年左右。但此书早已不见,只散见于诸类书中,《太平御览》引用了19条。由于《太平御览》保存古籍如此之多,因此被历代学者所重视,作辑佚工作的,更把它视作“宝山”。

《太平御览》的版本有12种之多,南宋闽刊本尤为珍贵。旧时藏书家所称的北宋刊本,据今人考证即南宋闽刊本。此本辗转流传至同治年间,陆心源以金百两,归于闻名于世的皕宋楼,但所存只有351卷。“光绪末,陆氏死后,不幸,其子以十万元之代价将皕宋楼所藏尽售于日本人,此书也随之归日本静嘉堂文库。”“现存《太平御览》刊本,以此本为最古。”[7]南宋蒲叔献刊本(蜀刊本),此本国内也不见,日本尚存残卷二部,一藏于宫内省图书寮,一藏于京都东福寺。到明代有两个版本:明倪炳校刻本和明活字本。清嘉庆年间有:清张海鹏刻本、清汪昌序活字本和清鲍崇城刻本。光绪年间有:广东重刊鲍氏本和石印鲍氏本。另外有日本仿宋聚珍本。

《太平御览》的目录学思想在宋代及后世影响深远。宋王朝非常重视文化事业,所编纂的史上有名的类书还有《文苑英华》《太平广记》和《册府元龟》,它们与《太平御览》一起被称为宋代的“四大类书”,而《太平御览》则是最先编纂且有“类书之首”的称誉。虽然四部类书内容各有侧重,但是编纂体例却有很多相同之处,其他三部书在目录上深受《太平御览》影响。一方面,都体现出尊经和正统观。又如《文苑英华》“赋”的类目依照天象、岁时、地类、水、帝德、京都等安排,《册府元龟》全书分为帝王、闰位、僭伪、列国君、储君、宗室等31部,类目的名称有异,但观念是一样的。另一方面,分类目录的安排,都先分大类,然后细分为各小类,这样眉目清楚,便于读者查寻。又如《太平广记》虽然收集的全部是小说,但作为正统类书《太平御览》的补充,该书的分类目录借鉴了《太平御览》的编排方式,题材分为92大类,附以150多个子目,类例一目了然。

(崔潇宇)

[1]太一:谓元气也。

[2]高诱注曰:二神,经天营地之神。

[3]郑玄注曰:戊辰土位,土为宫,宫为君,故作乐尚之以为始也。夜半子,为天时之始。礼稽命微起于太素,十一月阏逢之月,岁在摄提格之纪,是云作乐制礼,盖作乐则有礼,通其反耳。

[4]高明:谓天也。

[5]局:曲也。蹐:累足也。《笺》云:局蹐者,天高而有雷电,地厚而有沦陷,此民疾苦,王政上下皆可畏怖之言。

[6]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7]周生杰:《〈太平御览〉宋代版本考述》,载《开封大学学报》,2007(1)。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