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页。
[52]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50页。
[53]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德宗建中元年”,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285页。
[54]陆贽:《陆宣公奏议》卷十五《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郎晔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89、191页。
[55]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52页。
[56]王韬:《漫游随录》卷首《自序》,《漫游随录、扶桑游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1页。
[57]黄遵宪:《日本国志叙》,《日本国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4页。
[60]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南京:胜利出版公司,1947年,第2~3页。
[61]参见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8页。
[62]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上册,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37页。
[63]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上册,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47页。
[64]胡适:《胡适文存》卷二《实验主义(七篇)》,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22页。
[65]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91~92页。
[66]见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上册,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33~204页。
[67]参见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01页。
[68]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学衡》第四十五期,1925年9月。
[69]王国维:《古史新证》第一章《总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3页。
[70]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19页。
[71]参见胡守为:《陈寅恪先生的史学成就与治史方法》,《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05~106页。
[72]参见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6页。
[73]见陈垣:《励耘书屋丛刻》中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据1934年刻版影印本。
[74]参见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上册,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5~53页。
[7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2页。
[76]李大钊:《李大钊史学论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8页。
[77]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65~466页。
[78]侯外庐:《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页。
[79]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5页。
[80]《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10页。
[8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3~534页。
[8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8页。
[83]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页。
[84]翦伯赞:《史料与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60、70页。
[85]侯外庐:《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18页。
[86]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页。
[87]侯外庐:《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页。
[88]《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