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论语》第十五《卫灵公》,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7页。
[54]《春秋穀梁传·桓公五年》,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347页。
[55]《春秋穀梁传·庄公七年》,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382页。
[56]刘知幾:《史通》卷十三《疑古》,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52页。
[57]刘知幾:《史通》卷十《自叙》,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71页。
[58]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序,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1页。
[59]《论语》第十五《卫灵公》,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7页。
[60]吴缜:《新唐书纠谬》卷首《新唐书纠谬序》,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页。
[61]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25页。
[62]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8页。
[63]董诰等:《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400页。
[64]王溥:《唐会要》卷六十四《史馆下·史馆杂录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315页。
[65]参见钱大昕:《新唐书纠谬跋》,《新唐书纠谬》卷末,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页。
[66]参见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卷末,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71页。
[67]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25页。
[68]沈约:《宋书》卷六十九《范晔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30页。
[69]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五“范晔作史”,《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91页。
[70]宋濂等:《元史》卷末《纂修元史凡例》,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676页。
[71]参见白寿彝:《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1年第4期。
[72]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25页。
[73]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8页。
[74]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86页。
[75]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二《陈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37页。
[76]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二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59页。
[77]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二《干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50页。
[78]吴缜:《新唐书纠谬》卷首《新唐书纠谬序》,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页。
[79]刘知幾:《史通》卷六《言语》,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39页。
[80]参见刘知幾:《史通》卷六《叙事》,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56~158页。
[81]刘知幾:《史通》卷六《叙事》,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61~162页。
[82]参见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文理》,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267~268页。
[83]韩愈:《韩昌黎集》卷十二《进学解》,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78页。
[8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