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当代社会科学哲学导论 > 第四节 批判实在论的研究意义(第1页)

第四节 批判实在论的研究意义(第1页)

第四节批判实在论的研究意义

巴斯卡批判实在论,始于科学的解释,批判了科学哲学关于世界解释的不完备性,无论对于以往的自然科学观还是社会科学观,都是一种革命性的超越。首先,先验实在论思想的提出驳斥了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实证主义从事物及其表面所呈现出的规律性中寻找相关法则,强调逻辑分析与经验验证,但这仅限于受控的、可重复的封闭系统,只看到现象的实际层面,未涉及事物的实在层面。而先验实在论更关心深层的因果性,而不是表象的规律性,提出实在的层化(深度本体论)、结构、机制、开放系统等概念,旨在发现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结构与因果机制,进而对事物及自然规律的实在层面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为科学提供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解释,更为重要的是,重新提出了有关科学研究的根本性问题——本体论的问题。由于事物的深层结构和机制隐藏于表象之后,不易观察,因此,先验实在论认为物理世界与人类世界皆处于开放系统中,故它们是解释上的必然,而不具有逻辑上的必然。

其次,关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问题,即社会科学研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采用与自然科学同样的研究方式的问题,巴斯卡提倡一种反实证主义的自然主义。实证主义主张社会与自然应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研究,并以休谟法则为依照。而诠释学则认为社会科学的目标在于说明社会事件的意义,故反对自然主义。巴斯卡将先验实在论运用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主张社会科学的核心在于找出社会现象的生成机制及因果关系。社会现象突现于深层的底层实在结构,来自于实际域,然后是经验域,而人们理解社会现象时却与此相反,即从经验域出发到实际域,最后到真实域,这使得我们理解社会成为难题。但巴斯卡坚信,只要理顺这种关系,寻找同时适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是可能的。为此,巴斯卡提出一个有关社会的本体论问题:“社会与人类拥有哪些特质,能够使其成为我们知识的客体?”[55]他认为首要考察的是社会所拥有的本体论特性,在此基础上转入这些特性是如何使知识的客体成为可能的认识论问题上。

再次,巴斯卡认为社会结构具有突现特性,即行为依赖性、观念依赖性和时空依赖性,社会结构的“突现性”在巴斯卡那里被视为社会科学中自然主义的本体论限制。因此,实在独立于我们对它的观念而存在,如果我们想要得到科学知识,就既不能使用实证主义,也不能使用诠释学。实证主义由于结合了休谟的本体论和笛卡儿的认识论而产生了内在的矛盾;诠释学则因过分强调意义和解释之间的一致而不是至关重要的意义和实在的一致,所以也无法产生适当的科学知识。批判实在论的观点是,意义的生产应视为由规律所控制,而不是由它来决定。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被认为是介于实证主义与诠释学之间的中间道路。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本体论维度上,批判实在论超越了社会科学的两大传统研究方法,即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以诠释学为代表)。批判实在论拒斥以所谓中立的观察对实在进行的研究,反对实证主义肤浅的本体论还原主义,将实证主义那种以经验认识为基础形成的本体论称为扁平的本体论(flatontology),而代之以深度本体论:它以事物为基础,强调实在域中那些拥有结构和机制的事物,认为实在具有层化性、结构性和变化性的特点。由此,批判实在论对实证主义仅把观察到的经验事件作为研究对象,以及主张感官经验是科学知识的基础和经验化的实在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同时,它也对后实证主义将科学研究的对象视为事物的概念及意义,以及认为社会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的主张和关于语言化与概念化的实在等观点,给予了否定。

第二,在认识论维度上,批判实在论在反驳实证主义的休谟经验法则的基础上,对因果解释模型进行了改良。批判实在论的超越之处在于,它认为无论自然世界或社会世界都是一个开放系统,故应以深度本体论为基础,将因果关系理解为一种力量或趋势,而这种力量或趋势是在众多机制的共同作用影响下发生的,其能否顺利实现或起作用要视这个开放系统中的具体条件而定。因而不能像实证主义那样将因果关系简单理解为事件间的恒常联系。它与诠释学的不同之处则在于,它认为在科学中可以推翻业已确定的概念及意义,追求一种解放与自由并具超越特性的哲学精神;以解释性批判作为其认识论核心,以避免“认识论的谬误”。

第三,在方法论维度上,批判实在论并非是实证主义与诠释学之主张的调合,也不是对二者的全盘否定,而是将二者的特点兼而取之。它否定实证主义的自然主义,认为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不能全然对等,人文社会科学所处的开放系统与自然科学所处的封闭系统迥异。同样,它对后实证主义认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截然二分的观点也持否定态度,认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之间存在着使用相同研究方法的可能性,这就是科学方法的本质的一致性;提倡一种批判的方法论多元主义(criticalmethodologicalpluralism),包括结合方法论或混合方法论,运用内在方法、外延方法、假说推论、逆推法等来对机制进行挖掘,从而得到机制的半规律性(demi-regularity),进而对研究对象做出解释。可以说,批判实在论是一种修正了的反实证主义的自然主义。

最后,批判自然主义提出的社会行为转换模型,超越了迪尔凯姆传统的物化性和韦伯传统的唯意志主义;它既不是完全以社会结构为基础进行分析的,也不是仅以人类行为者为研究中心的,这就超越了二者的局限性,形成了结构与行为者相结合的二元性特征。

批判实在论对社会科学的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巴斯卡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科学而非哲学,需要批判实在论充当小工的角色对其进行补充和辅助,并从哲学的角度为其提供本体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直接研究社会,得到社会知识,而批判实在论则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对其采用的方法和理论进行审视评估,提供正确的哲学导向。同时,在社会世界这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中,只有运用批判实在论的解释性批判理论,对社会世界进行历史的、相对的认识,才能够正确认识社会结构,把握社会对象的真正特性,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研究提供认识论支持。此外,批判实在论还运用抽象的方法隔离出实在的结构与机制,从方法论上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提供帮助。

当然,作为一种独特的新兴哲学主张,巴斯卡构造的批判实在论面临着各种挑战和质疑。如何才能将理论付诸实际,这成为威胁批判实在论思想的最大问题。因为批判实在论仅能提供一种观点或视角考察科学和社会的性质,而无法适用于具体科学研究。[56]此外,巴斯卡过分夸大了社会科学可能达到的真正科学状态的程度。因为批判实在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角色充其量是引导经验控制下的研究、避免研究错误发生的工具,是科学的小工。它的本体论过于广泛、模糊,不具有对社会分析和政治实践的明确指导的实际效力,因此作为一个指导社会科学的纲领可能并不适合,至多可以作为一种社会理论。[57]

但无论如何,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吸取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直到马克思的主要哲学方法传统,结合了分析哲学的成果,并融入现代批判理论的精神,从而能够与20世纪出现的主要哲学思潮,诸如批判理论、后现代理论及诠释学等进行对话。就批判实在论对传统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及方法论的革新性改进而言,就其对社会科学多个领域,如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的革命性影响而言,就其对人类解放和自由精神的倡导而言,批判实在论思想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向。正如批判实在论者安德鲁·柯利尔(AndrewCollier)所言,“巴斯卡的著作在20世纪后半叶,是英美哲学研究领域中最令人深感振奋的发展……不但可跟波普尔、拉卡托斯、库恩、哈瑞等学者的名著并驾齐驱,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58]。

[1]NeilCurry,CriticalRealismandMarxism,Routledge,2002,p。119。

[2]MargaretArcher,RoyBhaskar,AndrewCollier,TonyLawson,AlanicalRealism,Routledge,1992,p。ix。

[3]RoyBhaskar,ThePossibilityofNaturalism:APhilosophicalCritiqueofthealedge,1998,p。1。

[4]DavidHarvey,Agenunity:ACriticalRealistParadigm,JournalfortheTheoryofSocialBehavior,2002,32(2),pp。163-194。

[5]WilliamOuthhilosophiesofsoce:Realism,HermeidCritiillaionLtd。,1987,p。15。

[6]TedBenton,IanCraib,PhilosophyofSoce:TheThilosophidationsofSocialThought,PalgraveMa,2001,p。60。

[7]RoyBhaskar,PhilosophyandtheIdeaofFreedom,Blackwell,1991,p。6。

[8]W。Bynum,E。BrowionaryoftheHistoryofSce,Ma,1983,pp。362-363。

[9]AndrewCollier,CriticalRealism:AnintrodutoRoyBhaskar’sphilosophy,Verso,1994,p。6。

[10]DavidHarvey,Agenunity:ACriticalRealistParadigm,JournalfortheTheoryofSocialBehavior,2002,32(2),pp。163-194。

[11]PatrickBaert,PhilosophyoftheSoces:Tmatism,PolityPress,2005,p。91。

[12]RoyBhaskar,ARealistTheoryofSce,Verso,1997,pp。21-23。

[13]王海英:《社会科学中的自然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10期,第17~20页。

[14]TedBenton,IanCraib,PhilosophyofSoce:TheThilosophidationsofSocialThought,PalgraveMa,2001,p。130。

[15]RoyBhaskar,ARealistTheoryofSce,Verso,1997,pp。21-23。

[16]王海英:《社会科学中的自然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10期,第17~20页。

[17]RoyBhaskar,StificRealismaion,Verso,1986,p。11。

[18]AndrewCollier,CriticalRealism:AnIntrodutoRoyBhaskar’sPhilosophy,Verso,1994,p。20。

[19]DavidHarvey,Agenunity:ACriticalRealistParadigm,JournalfortheTheoryofSocialBehavior,2002,32(2),pp。163-194。

[20]RoyBhaskar,RegReality:ACrititroduporaryPhilosophy,Verso,1989,p。190。

[21]RoyBhaskar,ARealistTheoryofSce,Routledge,2008,p。26。

[22]RoyBhaskar,ARealistTheoryofSce,Verso,1997,p。47。

[23]RoyBhaskar,ARealistTheoryofSce,Verso,1997,p。16。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