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凤凰徐量 > 新政风云(第1页)

新政风云(第1页)

腊月的第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了台城的朱甍碧瓦,将这座历经沧桑的宫城妆点得一片素洁。然而,殿宇间的银装,却丝毫掩盖不住朝堂之上那涌动如潮的暗流。

暖阁内,炭火毕剥,少年天子萧方等却觉得心头有一股寒意难以驱散。他手中那卷由寒门出身的御史大夫张绾所上的《均输令》奏本,此刻仿佛有千钧之重。奏本的核心,直指掌控大梁经济命脉数百年的痼疾——漕运。其上书请求设立均输官,统购统销,将漕运之利从世家门阀手中收回国有,以充国库,以惠黎民。

方等深吸一口气,将那奏本重重掷于御阶之下,清脆的声响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惊得侍立的宦官们浑身一颤。

“所以,”他的声音清越,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目光扫过丹陛之下垂首肃立的衮衮诸公,“诸位卿家皆以为,这沟通南北、维系国脉的漕运,就该永远把持在江东几家世族手中,任其垄断航路,操纵市价,以致江南米贱伤农,江北米贵如金吗?”

老臣杜弼,三朝元老,须发皆白,颤巍巍地持笏出列,声音带着年迈的沙哑,却字字句句引经据典:“陛下,非是老臣迂腐。实乃漕运关乎国本,牵一发而动全身。自前汉以来,漕运皆赖世家协力,方保无虞。此乃祖制,不可轻违啊!骤然改制,恐生大变,动摇国本,臣……万死不敢奉诏!”

“祖制?”方等唇角勾起一抹与他年龄不符的冷峭笑意,那笑意未达眼底,反而透出几分悲凉与讥讽,“杜卿家与朕谈祖制?前朝祖制,让侯景区区八千叛军长驱直入,破了这固若金汤的建康城!让朕的父皇……文韬武略的一代英主,困守台城,活活饿死!这样的祖制,不改,难道要留着它,将来给大梁、给朕殉葬吗!”

他最后一句几乎是低吼出来,带着积压已久的沉痛与愤懑。殿中死一般的寂静,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诸臣皆被少年天子话语中那血淋淋的往事和决绝的意志所震慑,无人敢再轻易出声。珠帘之后,一直静默旁听的徐昭佩,几不可察地轻轻摇了摇头。这孩子,像极了他父亲的刚烈,却比他父亲更多了几分锐气与急切。为君者,光有锐气是不够的,还需懂得迂回,懂得在坚冰之下寻找潜流。

退朝后,方等卸下朝服,换上一身常服,来到瑶光殿向母亲请安,眉宇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与懊恼。“母后,儿臣今日……在朝堂上失态了。”

徐昭佩没有立刻责备,只是亲手为他斟了一杯滚热的姜茶,推到他面前。茶气氤氲,模糊了她沉静的面容。“等儿,你可知杜弼为何今日拼着老命,也要极力反对《均输令》?”

方等端起茶杯,暖意透过瓷壁传来,他略一思索,答道:“儿臣查过,杜家及其姻亲故旧,掌控着建康周边近三成的漕船。动了漕运,便是动了他杜家的命根子。”

“不止如此。”徐昭佩的声音平稳,却像投入静湖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他家中那位最受宠爱的嫡孙女,今年刚满十五,已行过及笄之礼,据说容貌秀丽,颇有才名。”

方等微微一怔,随即恍然,眼中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情绪:“原来……他是存了想做国丈的心思。难怪如此卖力。”

“新政要推行,但不能树敌太多,更不能让自己成为孤家寡人。”徐昭佩取过身边一份早已备好的名册,轻轻放在儿子面前,“这上面,是朝中几位重臣家中适龄待字闺中的女子名录。等儿,你已登基数载,江山渐稳,是时候该考虑立后,以定人心,以安天下了。”

方等没有去看那名册,只是沉默地盯着杯中起伏的茶叶,良久,才抬起眼,目光清澈而坚定地望向母亲:“母后,儿臣明白立后的政治意义。但儿臣……不想重蹈父皇的覆辙。”

“覆辙?”徐昭佩一时未解。

“父皇与母后,当年亦是政治联姻。”方等的聲音很轻,却像一把精准的钥匙,瞬间打开了徐昭佩尘封已久的心门,那些被刻意遗忘的冷漠、疏离、争执与无尽的深夜孤寂,如潮水般涌来,让她心头剧震。“儿臣不愿自己的婚姻,也沦为纯粹的利益交换,更不愿将来的中宫,如同母后当年那般……身在高位,却要忍受那般苦楚与寂寞。”

这句话,让徐昭佩彻底明白了。她这些年来在深宫中的挣扎、隐忍、不甘,以及后来为了生存和复仇而展现出的铁血手腕,早已在儿子年幼的心中刻下了太深太深的烙印。他目睹了父母不幸的婚姻,亲历了皇室的倾轧与国家的危亡,他想要的,是一个不同于父辈的朝堂,也一段不同于父辈的姻缘。

她看着儿子那双酷似萧绎,却比萧绎更加清明坚定的眼睛,最终,将所有劝谏的话咽了回去,只是化作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母后……知道了。”

开春后,冰雪消融。方等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政治智慧。他没有强行推行《均输令》,而是在一次精心准备的御前会议上,做出了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让步。漕运事务,仍由以杜家为首的几家世族协同管理,朝廷不加直接干涉。但作为交换,所有漕运所得利润,需上缴三成充入国库,谓之“漕捐”。同时,他颁布了由张绾等人细化后的《求贤令》,明令各州郡每年必须举荐一定数量的寒门才俊入京,由吏部考核后量才授官,并首次明确了科举取士的流程与规格,为寒门子弟打开了一条相对公平的晋身之阶。

这一手“刚柔并济”,既安抚了躁动的世家,又切实地推进了改革,更赢得了天下寒士之心。朝堂之上,反对的声音虽然仍有,却已不成气候。

“等儿长大了。”徐昭佩在瑶光殿中,对侍立多年的阮嬷嬷感叹,语气中带着欣慰,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怅惘,“他懂得了,治国如烹小鲜,火候、调味,缺一不可。知道何时该用猛火,何时该文火慢炖了。”

阮嬷嬷笑着附和:“都是娘娘教导有方。”

徐昭佩望着窗外抽出新芽的柳条,轻轻摇头:“不,是他自己悟出来的。这江山,终究是要靠他自己去掌舵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