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清明,沈清黎要去法华寺祈福一个月,整个公主府上上下下都跟着忙碌了起来。
这日一早,沈清黎刚吃完早膳,李随虞过来找她。
于是本要消食的沈清黎便清退了身边随侍的婢女,领着李随虞,慢悠悠地往花园去。
“说吧。”
自从琼林宴后,沈清黎见了故人,李随虞便被安排监视崔洵之。
沈清黎睨了眼李随虞。
“殿下,”李随虞与沈清黎年岁相仿,两人又是亲表兄妹,比起别人关系更为亲近,这会在公主府,合府上下皆是沈清黎的亲信,他便也不装着,与沈清黎嬉笑,“近日翰林院十分热闹,您没去可真是可惜了。”
“哦?”沈清黎勾唇,“怎么说?”
那日宴会结束后,她借着御史台的手给沈原瑶找了不少麻烦。按理来说,沈原瑶目前应该还被贵妃拘在宫中,暂时没办法给崔洵之使绊子。
至于沈原初,沈清黎更是不用担心。他虽然不够聪慧,但行事还算正派,崔洵之自己足够应付。
“崔洵之拒婚四公主后,陛下封了他从七品的检讨闲职,同期进士都是正七品修书,卢庆丰作为状元是从六品修撰。新进探花封赏时官职最低,崔洵之没少被人奚落。翰林院内各位同袍本身关系也不算多亲近,崔洵之又从不参与私下组的各种酒局,每日下值后便回家陪着幼子,与翰林院的这些人格格不入,久而久之便受到整个翰林院排挤。不过嘛——”李随虞露出几分意味深长的笑容,“最有趣的,还属前些日子——翰林院失窃了部分国史资料,当日当值的正是崔洵之。”
李随虞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忍不住称赞:“事发后翰林院的那群老学究非说是崔洵之渎职,要求崔洵之革职代罪。谁知崔洵之先是当着众人的面将失窃的国史部分默了出来,后来又报官京兆尹,让京兆尹介入查案。”
“窃贼找出来了吗?“沈清黎知道崔洵之记忆力好,检讨一职就是掌修国史,崔洵之掌修之前必定将史料都研读过了,以崔洵之的能力来说这倒不难,背后做局之人小看了他。
“京兆尹最后在一位与崔检讨同期中榜的编书家中找到了丢失的国史资料。“李随虞笑,“那群读书人手段哪有这么低劣?也真是难为郭大人了,还真给他找到了个与青州崔氏有些恩怨的人做了替罪羊。”
“倒是大理寺,隔天便上折子将人要了过去,说是卷宗繁杂,正需要像崔检讨这样的人才。”
沈清黎一向聪慧,李随虞点到为止,他不担心崔洵之会影响沈清黎的决断。皇权之争一向残酷,身处这棋局中的每一位都必须保持着绝对理性,方能从棋局中杀出一条血路,成为执棋之人。
青州崔氏。
真追究起来,崔洵之倒是被她们连累了。
“京兆尹——”
沈清黎念了一遍,低头轻笑了一声。
她若是没记错的话,京兆尹府尹郭通与沈原祁的舅舅曾是同窗。
消食结束,沈清黎邀李随虞书房一坐。
仆从早早整理好了书房,金色的镂空缠枝莲纹香炉燃了清新的莲香。书桌下首安置了一方小塌,榻上摆了一方棋桌。
李随虞跟在沈清黎身后进了门,侍候的仆从恭顺且沉默地关上门,走到远处继续守着。
“手谈一局?”
沈清黎撩开宽大的烟青色绣灰白仙鹤裙摆,盘腿坐上塌。见李随虞愣在原地,嫩白指尖捏着莹润黑子,极致的黑与白交错,沈清黎转身看向李随虞,桃花眼清润明亮,李随虞一时分不清玉石制成的棋子和沈清黎的眸子谁更清透。
“虞表兄?”
沈清黎皱眉,准备说些什么,还未开口便瞧见李随虞走近,转瞬又眉开眼笑起来。
落子无声。
棋局之上,黑子与白子厮杀正酣,李随虞捏着白子,正犹疑着如何落子,耳畔忽而传来一声低喃:“虞表兄,你去见过那个孩子吗?”
李随虞一怔,良久视线才从棋盘慢慢移向对面的沈清黎,“长得很像你。”
崔洵之将他养的很好。
他有着和他母亲如出一辙的精致眉眼,盯着你看的时候,很容易让人想起他的母亲。李随虞第一次偷偷去看他时,未满周岁的小孩,圆溜溜的眼睛里盛满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