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前辈
李风来哭笑不得。
老刘在一旁劝说。
短暂的对话,让李风来知道了这两人的身份。
老刘,刘华峰;老张,张继业,这俩人是几十年的老哥们,同时也是生意场的老伙伴,一个是专门做建筑建材的,一个是专门做纺织生意的。
张继业,这位来自清河市第四纺织厂的现任厂长,脾气有些古怪和暴躁,看上去似乎给人一种暴发户的状态,实际上,这个人可不一般。
不一般在哪里?
还是要从第四纺织厂说起。
这可是清河市最早的国营企业,前身是个毛巾厂,纺织厂也在随后的金融危机的大变革下倒闭了,倒闭后,原先老第四纺织厂的厂址,成了现在的录音机厂,在李风来逃到海外的六年前也倒闭了。
而老第四纺织厂的厂长,更是大胆,竟然将家族企业进驻到前国营企业当中,到处借资融资,又成立了新的第四纺织厂。
至于张继业是张家的第几代,李风来不感兴趣,他更感兴趣的是张家这个家族企业的发家史。
自从他开始自己做生意,他看过不少书,查阅过不少经典的案例,像是第四纺织厂的发家史,就是一个堪称小人物逆袭的故事。
当时,还只是做销售的张家人,到处推销毛巾和香皂,但是根本推销不出去,那个时候毛巾和香皂不值钱,小商品市场上批发的价格,甚至能买到更便宜更多的,质量也不差。
因而,张家人想了个办法,想毛巾和香皂捆绑销售,买毛巾送香皂,买香皂送毛巾,在薄利多销的销售模式下,同时进行赠品的营销模式。
那个年代的人,爱贪这个小便宜,很快,张家人成了清河市最有名气的销售员。
毛巾厂的厂长,甚至破格将他升成了副厂长,后来厂长退位,他成了厂长,直接将毛巾厂改造成纺织厂,卖尼龙产品,当时赚的盆满钵满。
算是从民营企业家,蜕变成为国营企业家的最典型的例子,哪怕厂子倒闭了,至今也是为商圈不少年轻人津津乐道。
然后便是刘华峰,这也是个商圈的奇人。
刘华峰早些年认识张继业的时候,俩人都是青葱的年纪,刚刚二十出头的愣小伙子。
那个时候,刘华峰什么都干,工地上搬过砖,天桥上摆过摊,开过夜市,倒卖过海鲜和CD光盘,但随着各种换工作,赚不了几个钱,也没有什么起色。
一次洗澡的时候,认识了张继业,知道那个时候张继业准备开发房产,两人一拍即合,圈下一块地,搞房地产。
但是经济泡沫的危机,动**不安了好几年,房地产最后成了缩影,两人赔的血本无归,因为其中存在着违建和偷税漏税,也成了烂尾楼,好在张家有钱,两人免了牢狱之灾,但也因此,张继业不得不回家继承家业,刘华峰也不得不自己继续选择在清河市里想办法谋生。
他心里有一口气,他不服输,打算继续搞房地产,整整用了十年,他做起来了,不仅自己名下有开发的小区楼盘,同时还有十几个建筑队和两家建材公司,生意好的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