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我欢就好鹿5L > ●第十八章 露天戏场(第1页)

●第十八章 露天戏场(第1页)

●第十八章:露天戏场

再读鲁迅先生的《呐喊》,读到《社戏》这篇,颇令我生得几番感慨,尤其是最后的那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初读这篇文,那是在多年前了,约莫有七八年的光景了。

是在中学的课本里,语文老师姓黄,他解说着《社戏》结末那一句,他说不知勾起了多少读者的神思遐想,会使我们联想起自己永远失落了的童年。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一段话,我一字不漏的摘抄下来,语文考试上,这类问题总是很经典,比如某某段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当时抄下来,纯属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体会到老师所谓的对过往童年的失落。

那时没有,是因为我有着和《社戏》里的鲁迅,一般大的年龄,十二三岁,那还算是正处在童年,对于文里的那种失落,只能是作为应付考试的答题方式。

而八年后,再看《社戏》,我倒真真是被击中了,合上了书页,久久不说话,好一会儿,才起身,动笔写些什么。

南方人听戏,一般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听了。

那时电视还不是很普及,即便是家里有电视,也不过是老牌的熊猫电视,有两个黑白台,雪花点刷刷的,不像现在的网络电视,想看什么,直接点播。

印象里,每年的盛夏或金秋时节,会有露天的戏场,戏台子搭的很简易,用彩条油布纸搭着,音响设备也是很次劣,嗞嗞地发出干扰的响声。

场地就搭在空旷的地上,一到傍晚,戏就拉开了帷幕,路过的人,方圆百里的人,都纷纷而至的赶来听戏,小伙子们姑娘们都精心打扮一下,表面上是听戏,私下也期待着一场邂逅。

想必那个年代的人,是有不少在戏园子或者露天电影院不期而遇地邂逅,发展成一段恋情的。台上的人唱戏,台下的人,未必都真听了进去,看热闹倒是占大多数。

咱们中国人,最爱看的,便是热闹。

哪里有热闹,就爱往哪钻。

我和几个孩子们,手拿着红豆冰棍,搬个小板凳坐在大人跟前,慢慢细细地舔着冰棍,一根冰棍,可以吃上好久。

台上唱的是什么,我一概不知,边打着蚊子,边和小伙伴四处瞄瞄,吃完了冰棍,从母亲那里讨了一块钱,去买一小袋称好了的装在小方便袋的葵花籽,磕着。

京戏是断然听不懂的,只凭那台上咿咿呀呀,我照旧磕着我的瓜子,四处张望,我倒更喜欢看台下人看戏的表情。

有些老太太耳聋眼花的,肯定看不出也听不清什么名堂,却咧着牙差不多退休完的嘴,乐呵呵地笑着。

还有一对对的男女,表面上镇定地坐着,却眉目传情,哪是听戏,是听情。

台上左右靠外都坐着两排配乐的老头子,乐器都弹奏的不错,我对那些乐器倒是兴趣多些,还有就是最后快闭幕时,会有个矮个子的丑角,脸两圈擦得白白的,嘴涂得红红的,辫子扎在头顶上,不唱戏,只讲旁白。

讲的都是一些闺帏间的荤话段子,或是市井间的诨话,有点少儿不宜,我却听这个起劲,跟着大人一起哄笑。

这种戏,几乎每年都会唱,一唱就是半个月,每晚我都会跟着祖母去听戏。

直到,前两年,电脑,家庭影院,数字电视进入了家家户户,还有多少人会惦记着这样的露天戏场呢?恐怕也只有那些念旧且年老昏花的老人了,摇着蒲扇,还盼着有戏班子。

年轻人,有几个听戏的呢?

而我,却在这时,迷上了京戏,尤其是程派青衣,更尤喜欢的,则是昆曲,迷恋昆曲已有几年了。从在外求学后,寂寞的时候,总会放一段昆曲,比如《皂罗袍》《游园惊梦》,听戏,喝茶,渐渐成为一种享受。

回忆童年时,我对戏的接受能力,很难相信,多年后的我,竟然会迷上了戏曲。

这才让我在看了这篇鲁迅先生的《社戏》后,生了这么多的感悟,童年,究竟还是越走越远了,那么的让人怅然而失落落。

如果现在的我,回到过去,再听一次戏,那会是怎样的一个模样呢?

怀念家乡的露天戏场,此后的戏,虽动人,却总少了份惦记。

父亲打来电话,说家里又开始唱戏了,而且会唱十天。我兴奋地收拾好行李,我要回家乡,带着童年的遗憾和失落,再认真地去看一场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