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热芭裹着被子,小脸皱成一团:
“……都怪你,我还要早起拍戏呢……”
要说这段时间谁最倒霉,热芭或许就是其中一位。
张鸿和杨密的游戏尚未决出输赢,热芭就已经有点吃不消了。
。。。
朵朵的信在平台上被标记为“守护计划?儿童特别通道”后第三小时,系统弹出提醒:已完成首次语音录入存证。张鸿点开音频文件,听见一个轻得像羽毛般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讲述着:“今天护士阿姨给我打了针……好疼,但我没哭。因为我知道,在彩虹桥的那一边,小熊正抱着草莓蛋糕等我。它说,勇敢的孩子才能吃到第一口奶油。”
那声音微弱,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坚定。
张鸿把这段录音转给了林晚秋。不到十分钟,她的回复就跳了出来:“我想去见她。”
“你确定?”张鸿回拨过去。他知道林晚秋这些年一直在回避医院??她母亲就是在这家儿童医院的肿瘤科走的,那时她才十六岁,攥着写满故事草稿的笔记本守在床前,却没能留住最后一声呼吸。
“正因为这样,我才更该去。”林晚秋的声音很轻,但没有一丝迟疑,“如果当年有人告诉我,写下的字能变成光,照进妈妈的眼睛,我会写更多、更多。”
第二天清晨,林晚秋提着一只装满彩色铅笔和空白绘本的小布袋走进了住院部五楼。走廊尽头的病房门上贴着一张手绘卡片,写着“朵朵的彩虹站”。推门进去时,小女孩正靠在床上画画,蜡笔在纸上涂抹出一道弯弯的桥,桥下是密密麻麻的针管形状,而桥的另一端,站着一群长翅膀的护士,手里托着蛋糕盘子。
“你是……《月亮熊》的作者吗?”朵朵抬起头,眼睛亮了一下。
林晚秋蹲下来,与她平视:“我是那个相信故事可以治病的人。”
她们聊了很久。从草莓蛋糕的味道,到为什么彩虹桥不能有电梯;从最害怕的打针时刻,到如果有一天病好了,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我想站在操场上跑一圈,然后大声喊:‘我回来啦!’”朵朵说完咯咯笑起来,笑声清脆得像是风吹铃铛。
临走前,林晚秋翻开带来的绘本,在第一页写下一句话:
>“每一个生病的孩子,都是一座尚未被发现的图书馆。”
然后递给她一支紫色蜡笔:“接下来的故事,由你来画。”
回到办公室,林晚秋把这次探访整理成一份建议书,标题是《关于建立“病房叙事疗愈网络”的初步构想》。她在文中写道:“疾病会剥夺孩子的健康,但不应剥夺他们表达的权利。我们能否让全国三甲医院的儿科病房,都成为一个微型创作空间?让每个孩子都能用图画、录音或文字,留下属于自己的语言?”
张鸿看完,直接转发给了卫健委公益合作处的一位老同学,并附言:“这不是慈善项目,是一场对人性尊严的补救。”
三天后,试点名单出炉:北京协和、上海复旦儿科、成都华西、广州中山附属一院……首批二十家医院同意设立“星星写作角”,配备简易录音设备、防水画纸和语音转文字平板。平台同步上线“童声归档计划”,所有作品将永久加密存储,并赋予独立区块链存证编号。哪怕孩子最终没能走出病房,他们的声音也不会消失。
就在这个项目启动当天,鬼鬼突然冲进会议室,手里举着手机:“出事了!”
屏幕上是一段刚爆出来的短视频。画面里,一位身穿藏袍的老妇人坐在山间石屋前,手中捏着一块刻满符号的陶片,嘴里喃喃说着某种古老方言。镜头切换,一名年轻男子跪在地上,双手捧起另一块残片,泪流满面:“阿妈……这是我小时候摔碎的那只碗。你说只要把它烧回去,我就能回家。”
视频下方标注:**“皖南失联三十年母子重逢现场实录”**。
原来,那位聋哑母亲的陶器作品展出后,被国家民委的一位研究员注意到。那些看似抽象的符号,竟与南方某些少数民族遗存的“情感记事法”高度相似。他带队前往山村实地调研,结合AI语义模型进行比对分析,终于破译出部分含义:月亮=等待归来;船=远行之人;信封=未收到的回音……
而最关键的一组符号??“门+火焰+孩子的脚印”??被解读为:“我在原地燃烧自己,只为照亮你回来的路。”
研究人员顺藤摸瓜,通过户籍档案和人口流动数据交叉比对,锁定了一个曾在九十年代外出务工、此后杳无音讯的男子。当他看到母亲烧制的陶器照片时,瞬间崩溃??那是他童年唯一记得的画面:离家前夜,母亲默默为他修补破掉的棉鞋,灶火映在她脸上,脚下是他留下的泥脚印。
如今,他回来了。
视频最后定格在两人相拥的画面,背景音乐是平台特约作曲家根据陶器纹路节奏谱写的旋律,低沉、悠远,如同大地深处传来的叹息。
这条视频二十四小时内播放量突破八千万,热搜词条#一块陶片找回三十年#持续霸榜。无数网友留言:“原来爱真的可以被保存下来。”“我以为只有诗人才懂表达,原来最深的语言,一直藏在泥土里。”
张鸿看着评论区滚动的文字,忽然想起多年前自己蜷缩在出租屋翻看小月手稿时的心情。那时他以为,这个世界只属于会说话的人。而现在,他终于明白:**每个人生来就有语言,只是有些人需要更久的时间,才被人听见。**
然而风暴从未真正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