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人给军队做军粮,有几分可靠性?如果给后宫做饭,她也许还合格,给军队生产粮食,她有经验吗?有资历吗?出了差错,怎么办?
军国大事,绝不能儿戏。
夏言生气极了,第三次驳回圣旨,一点面子也不给皇帝留。
皇帝第三次拿到反驳回来的圣旨,顿时大发雷霆之怒,大骂夏言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朕的话你都不听,你想干什么?这大明的江山是姓朱,还是姓夏?你想搞一言堂,架空朕的权力?
掌印太监申富贵赶忙对皇帝说:“皇上息怒,皇上息怒,不必因为这事生气,气出病来还是皇上遭难啊。”
皇帝大怒道:“总有一天,朕要杀掉夏言这个老不死的,实在太气人了。”
“办一个方便面厂,多大点事儿?他硬是顶住不办,你说说,他操的什么心?”
申富贵头一低,建议道:“皇上,夏言不支持,皇上可以让次辅严嵩来办啊!”
“嗯?”皇帝的目光一亮,觉得这办法不错。
严嵩虽不是首辅,也是内阁成员之一,有权力接圣旨,传达命令啊。
而且,次辅的权力不比首辅差多少。
于是,皇帝把圣旨发给严嵩,让他来办这件事。
严嵩拿到圣旨一看,心里顿时明白皇帝为何发给他来办了。
上面写得清清楚楚,夏言连续驳回三次,顶住压力不执行,皇帝怒了,才想到他这个次辅。
正常情况下,严嵩要与夏言商量一番,取得夏言的同意,才能下发给六部执行。
可圣旨上面写得清楚,夏言不同意这件事,再找他商量就是脑袋被驴踢了。
反复考虑,反复计划,反复权衡,严嵩没有这样做,直接写下同意两个字,交给兵部尚书杨博。
杨博接到圣旨,看到上面的经过,也看明白了,皇上与夏言意见不和,最终还是皇帝胜利,通过严嵩批准。
既然皇帝同意,内阁同意,六部就不能反对。
他立刻找到叶全城,问叶全城有多大把握把这件事办成功。
叶全城见到杨博,心中暗暗提醒自己,他可是明朝的一大猛人,别人做不成的事,他敢做。别人没有胆的事,他有胆去做。
据说,他刚进入官场的时候,也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跟班,小跑腿。
一次,跟着兵部尚书一起去执行任务,在半道上,被叛变的匪徒包围了,眼见就要死在乱刀之下,众人吓得腿都站不稳。
这时候,杨博一声大吼,勇敢站出来,给对方讲明情况,分析利害关系,硬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将叛徒说服,反把他们请到家中,盛情款待。
从此,兵部尚书越发看中他,提拔他,这才有他接任兵部尚书,成为二品大员。
如果说天下才气分十分,杨博独占三成。
另外七分哪里去了?被工部的严世蕃,还有锦衣卫指挥使陆炳,给分走了。
杨博与严世蕃和陆炳号称明朝三大天才。
叶全城与杨博打交道,心里提着一口气,怕说错一句话,给这个最聪明的家伙逮到,识出自己不是真神仙的把戏。
“我有十分把握办成这件事。”叶全城夸张地说,“如果办不成这件事,尚书大人随时可以取我的人头,我没有任何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