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地球的故事教案设计 > 第三章 我们的行星 它的诸种习性风俗和规律(第1页)

第三章 我们的行星 它的诸种习性风俗和规律(第1页)

第三章 我们的行星:它的诸种习性、风俗和规律

让我们从一个古老而可信的定义开始吧:“世界是一个小而黑的物体,四周被太空包围。”

世界并非一个圆球而是一个椭圆形球,这意味着它近似球体,是个两极稍扁的球。用一根缝衣针穿透一个苹果或橘子的中心,你自己可以找到所谓的“极”。在缝衣针穿出苹果或橘子之处就是两极的位置,一极在一片深海的中央(北极),另一极则位于一片高山台地之巅(南极)。

而极地的“扁平”——这与椭球的定义紧密相关——根本不会扰乱你的思维,因为从一极到另一极的地轴仅比赤道直径短1300。这在地球仪上根本显示不出来,除非这个地球仪的制作工艺极为精良。

对于在极地寻找路途的勘探者和那些深入研究地理的人来说,这个事实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但对于眼前这本书要达到的目的,我说到的就足够了,也许你的物理学教授在他的实验室里会有一个小小的精巧装置,它会向你显示一旦我们这颗微尘(指地球)开始绕其中轴旋转,其两极是如何不可避免地趋于扁平的。让他向你演示一下吧,那会为你节省一趟到所有经线之家(指两极)的考察。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颗行星。我们从希腊人那里学会了这个词,他们已观察到(或者是我们假定他们观察到)有些星星总是在空中移动,有些则看起来一动不动,因此他们称前者为“行星”,称后者为“恒星”——因为没有望远镜,这些希腊人不能跟踪这些星星的运行轨道。对于“星星”这个词,我们不知道其起源,但它很可能与一个相当于我们的动词“撒播”的梵文词根有关。如果这是真的星星就是天堂里四处撒播的小火种,这真是个无比美妙而贴切的描述。

地球绕着太阳转,且仰赖于太阳的光和热。由于太阳的体积比太阳系所有行星体积总和的700倍还大,且太阳表面的温度达6000℉左右,所以地球用不着为从邻居那里借得一点享受而感到歉疚,这个邻居可以轻而易举地出让一点对于它来说微不足道的温暖光线,而不会觉得有什么大不了。

古时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一块被海水四处包围的小而平的陆地,像小孩手中飞走的气球一样悬浮在空中。少数更具启蒙性的希腊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第一批敢于独立思考而不征得祭司许可的人)似乎已经对其产生了明确怀疑,即这个理论一定错误。经过几个世纪艰苦而执着地思索,他们逐渐得出了地球不是平的而是圆形的结论,且地球不是静静地悬浮于空中,亦非宇宙的中心,而是在空中游**且以可观的速度绕着一个大得多的被称作太阳的天体转动。

与此同时,他们认为其他那些看似在我们称之为“恒星”的星球的共同牵引下,绕着我们旋转的发光的小星球不过是我们的伙伴行星:它们同为太阳母亲之子,遵从我们相同的日常行为规则如按时起床按时睡觉,遵循我们降生那一天就摆在我们面前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走,我们不会迷路,不用冒着遭遇厄运的风险。在罗马帝国的最后两百年里,大众的思想已经接受了这种假说,它被当作某种不言自明之论而不再争论。但在4世纪初之后不久,当基督教会炙手可热之际,持有这种观点便不再安全,甚至连声称地球是圆的都不可以了。这一点我们不应该严苛地评价。首先,早期皈依基督教的人多属当时社会中绝少有机会接触先进学问的阶层。并且,他们坚定地相信世界末日近在眼前,只等基督回到他先前的受难处,分开好人与恶人。基督会在自身的光耀与万众的瞩目中归来。但是,他们从而推理——从他们自己的观点看推理绝对正确——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他们对此坚信不疑),那么世界就一定是平的,否则基督会在回归时出现两次——一次为了西半球人的福祉,一次为了东半球人的福祉。这样一个过程当然是荒谬而有损圣尊的,因而毫无道理。

将近一千年来,教会将地球是平的且为宇宙的中心作为教条。但在学术圈里,在少数僧侣科学家和快速发展的城市中的天文学家间,古希腊关于地球是圆的、并与其他很多行星一同围绕太阳运转的观念从未被抛弃。只不过持之为真理的人不敢公开宣讲,而只能自己严守于心罢了。他们知道公开的讨论只会搅乱众多欠缺智慧的市民同胞的平静安宁的生活,而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但从那时开始,除了极少数例外,教会人士也被迫渐渐接受我们生活的行星一定是个球体的观念了。至15世纪晚期,支持古希腊这一理论的证据已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以至于人们不能再拒绝它了。地圆说的成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基于如下观察:

第一,是一个事实:当我们在海上向一座山或一条船接近,我们先看到山顶或桅杆的顶部,渐渐地,走得越来越近,我们才能观察到山或船的其余部分。

第二,不管我们在哪里,我们视野所及总是显现为圆形的。因而,我们的视线在观察之时,无论是在大地上还是在大海上都是平行移动的。当我们进一步通过热气球或高塔升到地表的高处,我们会看到更大的圆形视野。如果地球恰巧是卵形,我们会发现自己在一个大椭圆形视野的中央。如果地球是方形或三角形,我们的视界也会是方的或三角的了。

只有球形能投下圆形阴影

第三,当月偏食出现时,地球投在月亮上的阴影是圆的,只有球体才会产生圆形阴影。

日食

第四,其他星球都是圆的,为什么单单我们的不是呢?难道在这些星球中只有地球是例外?

第五,麦哲伦的船队一直向西航行,最终回到了出发之地。库克(1728-1779,英国航海家和探险家)船长也取得了同样的成就——从西向东航行,他的船队中的幸存者最终也回到了出发之地。

第六,当我们向北极行进时,我们所熟悉的星座(古代的黄道十二宫星座)越来越低,直至消失于地平线下,而我们离赤道越近,星座又会升起,且越来越高。

我们穿越空间的速度比最快的古炮炮弹更快

我希望我已经给出了足够多的无可置疑的证据来证明我们生活的这个行星一定是圆的。如果这些证据还不足以满足你,找一个你信得过的物理学教授吧!他会拿那块总是从高塔上坠落的石头,然后用重力学定律耍耍他的把戏,这会让你拨云见日,从而相信地球定是圆的。如果他言辞通俗,语速缓慢,你可能会理解的,只不过你得比我懂更多的数学和物理知识。

我可以引用一堆颇有深度的统计数据,可它们对你毫无用处。普通人的大脑(包括作者的)根本不适合这种计算,这太不可想象了。拿光作例子。光速是每秒18。6万英里。你弯曲一下手指,它就绕地球转了7圈。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的光线(如果你想知道准确的名称,那就是人马座)在每秒18。6万英里的速度下进入我们的视界,必须得花133年。日光到达我们这里需8分钟,木星的光线要3分钟,而北极星——在航空学上发挥极其重要作用的星座——带给我们一束光需要40年。

唉!当我们被要求“想象”这样一些距离,多数人都会头晕目眩了。一光年这个概念,即一束光在一年内的行程,是365×24×60×60×186000——这个数目太大了,我们肯定会说“哦,天啊”,然后出去逗猫玩或打开收音机。

但是我们都熟悉火车,让我们用这种方式试着描述:

一列普通载人火车,日夜兼程,到月球将需57年。如果现在(1932年)就出发,直到2232年才能到达太阳。它需要8300年才能到达海王星附近。然而相对于到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来说,所有这些也就是儿戏,因为那意味着一趟长达7500万年的旅行。到达北极星,那列火车得需要7亿年,而7亿年很长——这太长了:如果我们把人的平均寿命算在70岁左右(这可是个乐观的估计),那么在火车抵达终点前,将会有1000万代人相继出生并死去。

现在我们只谈到宇宙中我们可以观测到的部分。我们的望远镜要比伽利略时代用来观测天空并出乎意料获得了一些非凡发现的简陋可笑的望远镜精良得多。即便如此,它们仍然不算完美,除非我们把镜头提高到千倍,天文观测才会大有进步。因此,我们所谈论的宇宙其实是指“可为我们观测到的,或者说可被当下高精度光学仪器所观测到的”那部分而已。其余未被观测到的部分,我们一无所知,更糟糕的是,我们连猜想都不敢。

在作为我们近邻的数百万颗恒星和行星中,以非常直接而又可被观测的方式影响我们生活的两个星球是太阳和月球。太阳供给我们光和热,而月球由于距离地球很近,从而影响着海洋的习性,造成一种奇怪的水流现象,即我们所知的“潮汐”。

月球离我们实在太近了。因此,尽管它比太阳小得多(如果把太阳比作我们熟悉的直径为3英尺的球,地球就是一颗绿豌豆,而月球仅为针尖),但月球对地表的牵引力仍比太阳大很多。

如果地球完全由固体物质构成,月球的引力也很难影响到什么。但地表的34由水覆盖,而水在地表循着月球的运动而运动,就像撒在纸片上的铁屑会跟随你在桌上移动的磁铁而移动一样。

潮汐原理

日日夜夜,几百米宽的水域循着月光的足迹流动。一旦这片海水进入海湾、海港或河口,就会急遽收缩,20、30或40英尺高的潮汛就出现了,这会导致在该水域行船变得极其困难。当太阳和月球恰好在地球的同一侧时,引力当然要比只有月球时大得多,这时我们就遇到了所谓的“春汛”;春汛在世界许多地区与小规模的洪水类似。

地球被一层氮气和氧气紧密包裹着,我们称之为大气层或“空气”。这层大气据估计约有300英里厚,它与包在里面的地球一同旋转,就像橘皮与包在里面的橘肉一样。

就在大约1年前,一个瑞士教授乘坐特制的热气球上升了10英里,进入到人类还未曾到达过的那部分大气中。这是一大成就,但仍有290英里厚的大气有待人类勘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