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丰里刘宅,宅不大,门东向,入内沿门屋筑西向屋一排,前有高墙,天井作狭长形,可避夏季炎阳与冬季烈风;而夏季因墙高地狭,门牖爽通,反觉受风较多。墙内南向厅三进,而末进除置套房外,更增密室(套房内的套房)。厅旁有花墙,过月门,内有花厅,置山石花木。整个建筑设计是灵活运用东向基地的一个例子。
大武城巷贾宅,清光绪间盐商贾颂平所有,大门东向,厅计两路,皆南向而建,而东部诸厅设计尤妙,每一厅皆有庭院,有栽花植竹为花坛,有凿池叠石为小景,再环以游廊,映以疏棂,多清新之意。宅西偏原有园林。今废。
仁丰里辛园,为周挹扶宅,大门东向,入内筑西向房屋一排,为扬州东向基地的惯用手法。南向的厅与东西两廊及倒座构成四合院。厅西花厅入口处建一半亭,对面为书斋,厅南以花墙间隔,其外尺余空地留作虚景,老桂树超出花墙之上,秋时满院飘香,人临其境,便体会到一种天香院落的境界(桂树必周以墙,香不散)。厅后西通月门,有额名“辛园”。园内中凿鱼池,有曲桥,旁建小亭。花厅装修以银杏木本色制成,未髹漆更是雅洁。厅前以白石拼合铺地,很是平整,此宅居住部分小,绿化范围大,平面上的变化比较多,是于过去宅主在扩建中,逐步形成的现象。
石牌楼黄氏汉庐,清道光间为金石书画家吴熙载的故居。大门北向,入门有院,其西首的“火巷”可达南向的四合院,院以正屋与侧座相对而建。院子作横长形,石版墁地。此为北向住宅的一例。
甘泉路匏庐,民国初年资本家卢殿虎建。门西向,入内南向筑大厅,其南端为花厅,厅北以黄石叠花坛,厅南以湖石叠山,殊葱郁,山右构水轩,蕉影拂窗,明静映波。极西门外,北端又有黄石一丘。越门可绕至厅后。宅的东部,有一片曲尺形地,以游廊花墙通贯,小池东南隅筑方亭,隔池尽端筑小轩三间,皆随廊可达,面积虽小,尚觉委婉紧凑。此宅是利用西门南向及不规则余地设计的一例。
丁家湾某宅,是扬州运用总门的住宅。总门内东西各有两宅,东宅有三合院,天井中以花墙分隔,形成前后两部分,而房屋面阔皆作两间,处理很灵活。西宅正屋二进皆三合院,面阔作三间,二进的三合院排列又非一致。此类住宅有因地制宜,分隔自由的好处。
牛背井二号某宅,为最小住宅的一例,南向,入门仅厅三间,由厢房倒座构成一个四合院。外附厨房。这种平面布局是扬州住宅的基本单元了。
扬州城由平行的新旧两城组合成今日的城区。运河绕城,小秦淮自北门流入,为新旧两城的分界。旧城南北又以汶河贯串,所以河道都是南北平行的,由于河道平直,道路及建筑物可以得到较规则的布局。其间主要干道为通东西南北的十字大街,与大街垂直的便是坊巷,这一点在旧城更为突出。巷名称头巷、二巷……九巷,和北京的头条胡同、二条胡同相似。新城因后期富商官僚的大住宅与若干商业建筑的发展,布局比旧城零乱,颇受江南城市风格的影响。新城的湾子街就不是垂直线,好像北京的斜街,是一条交通捷径。在这许多街道中掺杂了不少小巷,有的还是“死胡同”,因此看来似乎复杂,其实仍旧井然有序,脉络自存,过去大的巷口还建有拱门,当地称为“圈门”。它是南北街坊布置的介体,兼有南北城市街坊布置的特征。
住宅是按街巷的朝向布置,在处理上大体符合“因地制宜”的要求,较为灵活,而内部尤曲折多变。住宅主要位于通东西坊巷中,因此都能取得正南的朝向,或北门南向。通南北的坊巷中,亦有些住宅,因为要利用正南或偏南的朝向,于是产生了东门南向,或西门南向的住宅。又运用总门的办法,将若干中小型不同平面的住宅,利用一个总门,非常灵活地组合成一个整体,这样在坊巷中,它的外貌仍旧十分整齐,而内部却有许多变化,这是大中藏小,化零为整的巧办法。在封建社会,不但能满足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和封建家族的治安防卫的需要,并且在市容整齐等方面也相应地带来了一定的好处。
扬州城区今日尚存的多为大中型住宅,这些住宅的特点,都配合着大小不等的园林和庭院,使居住区中包括了充裕的绿化地带,形成了安适的居住环境。
住宅平面一般是采用院落式,以面阔三间的厅堂为主体,更有面阔到五间的,即《工段营造录》所谓:“如五间则两梢间设桶子或飞罩,今谓明三暗五。”也有四间、两间的,皆按地基面积而定。虽然也有面阔七间的,其实仍以三间为主,左右各加两间客厅,如康山街卢宅的厅堂。大中型住宅旁设弄名“火巷”,是女眷、仆从出入之处。如大型住宅有两路以上的“火巷”,又为宅内主要交通道。扬州的“火巷”比苏州“避弄”(俗称备弄,今据明代文震亨著《长物志》卷一)开朗修直,给居住者以明洁坦直的感觉,尤其以紫气东来巷龚姓沧州别墅的“火巷”最为广阔,当时可乘轿出入。厅堂除一进不连庑的“老人头”外,尚有两面连庑的“曲尺房”(由两面建筑物相连,平面形成曲尺形)、三面连庑的“三间两厢”(厅堂左右加厢的三合院)以及“四合头”(四合院)、“对合头”(两厅相对,又称对照厅)等。但是,“三间两厢”及“四合头”作走马楼的称“串楼”,厅堂的排列程序,前为大厅,后为内厅(女厅),即所谓“上房”(主人所住的地方),多作三间,《工段营造录》称“两房一堂”(两间房一间起居室),旁边大都置套房,还有再加密室的,如仁丰里刘宅还能见到。厅旁建圭形门、长八方形门,或月门通花厅或书房。墙外附厨房、杂屋及“下房”(仆从居住),使与主人的生活部分隔离。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差别。套房与密室数目的多少,要看建屋需要的曲折程度而定,越曲折则套房密室越多。《工段营造录》:“……三间居多,五间则藏东西梢间于房中,谓之套房,即古密室,复室,连房,闺房之属。”在这类套房前面,皆设小院,置花坛,夏日清风徐来,凉爽宜人,入冬则朔风不到,温暖适居。在封闭性的扬州住宅中,采用这种办法还是切合当时实际的。书房小者一间、两间,大者兼作花厅,一般都是三间。其前必叠石凿池,点缀花木修竹;或置花坛、药栏等,形成一种极清静的环境。在东门南向或西门南向的住宅,门屋旁的房屋,则属账房、书塾及杂屋等次要房屋,这些屋前的天井狭长,仅避日照兼起通风的作用。大门北向的住宅,则以“火巷”为通道,导致前部进入南向的主屋。
扬州住宅的外观,在中型以上的住宅,都按居住者的地位设照壁,大者用八字照壁,次者用一字照壁,最次者在对户他宅的墙上,用壁面隐出方形照壁的形状,华丽的照壁贴水磨面砖,雕刻花纹,正中嵌“福”字,像个园的大门上者,制作精美。外墙以清水砖砌成,讲究的用磨砖对缝做法。门楼用砖砌,加砖刻。最华丽的作八字形,复加斗拱藻井,如东圈门壶园大门即是。一般亦有用平整的磨砖贴面,简洁明快。按扬州以八刻著世(砖刻、牙刻、木刻、石刻、竹刻、漆刻、玉刻、磁刻),砖刻即为其中之一。大门髹黑漆,刊红门对,下有门枕石,石刻丰富多彩,大小按居住者的地位而定。屋顶皆作两坡顶,屋脊较高,用漏空脊(屋脊以瓦叠成空花形)。这些与高低叠落的山墙相衬托,有时在外墙顶开一排瓦花窗,可隐约透出院中树梢与藤萝。这些自然形成一种整齐而又清新的外貌,给巷景增加了生趣。
入大门迎面为砖刻土地堂,倚壁而建,外形与真实建筑相似。它的雕刻和大门门楼的形式相协调,是内照壁中最令人注目的。虽同时起一定的装饰作用,但总是封建迷信的产物,理应扬弃。门屋院内以砖或石墁地。二门与大门的形制相类似。厅堂高敞轩豁,一般用质量很高的本色杉木,而大住宅的厅堂又有用楠木、柏木,《工段营造录》载有用桫椤的。木材加工有外施水磨的,更是柔和圆润了。这种存素去华的大木构架,与清水砖墙的格调一致。厅堂外檐施翻轩,明间用桶扇,次间和厢房用和合窗。后期的建筑,则有改用槛窗的,在内厅与花厅,明间的桶扇只居中用两扇,两旁仍旧用和合窗。楼厅的槛窗,其槛墙改用栏杆,则内装活动的木榻板,在炎热季节可以卸除,以便通风,在分隔上,内院往往以花墙来区分,用地穴(门洞)贯通,地穴有门可开启。
院落的大小与建筑物高度的比例一般为1:1,在扬州地区能有充分的日照。夏日上加凉棚,前后门牖洞开,清风自引。从地穴中来的兜风,更是凉爽。到冬季将地穴门关闭,阳光满阶,不觉有严寒袭人了。这些花墙与重重的门户,却增加了庭院空间感与深度,有小宅不见其狭,大宅不觉其旷的好处,在解决功能的前提下,同时又扩大了艺术效果。大厅的院子用横长形,有的配上两厢或两廊,使主体突出。内厅都带两厢,院子形成方形,房屋进深一般比苏南浅,北面甚至有不设窗牖的,因夏季较凉爽,冬季在室内需要较多的日照的缘故。
室内的空间处理,主要希望达到有分有合,曲折有度,使用灵活,人处其间觉含蓄不尽的设计意图。因此在花厅中,必用罩或桶扇,划成似分非分、可大可小的空间,既有主次,又有变化。如仁丰里辛园、地官第小苑中皆可见到。厅室前面的翻轩,在进深较大的建筑中有用二卷(两个翻轩)的,如康山街卢宅。内室与套房有主副之别,似合又分,又内室往往连厢房,而以罩或桶扇分间,罩以圆光罩(罩作圆形的)为多,有的还施纱槅(罩的花纹中夹纱),雕刻多数精美。书房中亦可自由划分,应用上均较灵活。厅堂皆露明造(不用天花),亦不施草架(用两层屋顶),居住房屋有酌用天花的。花厅内部亦有作轩顶(卷棚)。房屋内都墁方砖,砖下四角置覆钵的“空铺”法(见《长物志》卷一),垫黄沙,磨砖对缝,既平且无潮湿之患。卧室内冬天上置木地屏(方形木制装脚的活动地板)保暖,并且同时亦减低了室内空间的净高。有些质量高的楼厅,二层亦墁砖,更有再加上地屏的,能使履步无声,与明代《长物志》卷一上所说办法“与平屋无异”相符合。这些当然只会在高级的住宅中出现了。一般近期的住宅,则皆用地板了。
内外墙都用砖实砌,在质量高的住宅中用清水砖,经济的住宅则用灰泥拼砌大小不等的杂砖,外表也很整齐。在外墙的转角,当一人高的地位,为了便利交通用抹角砌。廊壁部分刷白,内壁用木护壁,其余仍保存砖的本色。天井铺地通常用砖石铺,砖铺有方砖、条砖平铺,及条砖仄铺的。石铺则用石版与冰裂纹铺,更有用大方块大理石、高资石拼铺的。柱础用“古镜”式。在明代及清代早期的建筑中还沿用了“硕”形石础,大住宅皆用“石鼓”,或再置垫“覆盆”础石,取材用高资石兼有大理石的。
柱都为直柱。明代住宅的柱顶,尚存“卷杀”(曲钱)的手法,比例肥硕。柱径与柱高的比例约为1:9,如大东门毛宅大厅的。现在一般见到的比例在1:10~1:16。柱的排列,与《工段营造录》所说“厅堂无中柱,住屋有中柱”一致。大厅明间有用通长额枋,而减去平柱两根的,此为便利观剧不阻碍视线。梁架做法可分为三种:一是苏南的扁作做法;二是圆料直材,在扬州最为普遍;三是介于直梁与月梁(略作弯形的梁)间的介体,将直梁的两端略作“卷杀”,下刻弧线,此种做法看来似受徽式建筑的影响。这三种做法中以第二种足以代表扬州的风格。尚有北河下吴宅,建筑系出宁波匠师之手,应当是孤例了。圆料的梁架,用材挺健,而接头处的卯榫,砍杀尤精,很是准确。一般厅堂,主要梁架在前后柱间施五架梁,上置蜀柱,再安三架梁与脊瓜柱。不过檩下不施枋及垫板,与《工段营造录》所示不符,当为苏北地方做法,从结构上来说,似有不够周到的地方。花厅有用六架卷棚的,其山墙作圆形叠落式。豪华的厅堂有改为方柱方梁的,系《工段营造录》所谓方厅之制,翻轩一般为海棠轩(椽子弯作海棠形)与菱角轩(椽子弯作菱角状),但多变例。此外,鹤颈轩(椽子弯如鹤颈)也有见到,总的以船篷轩为多,草架只偶有用在翻轩之上。
栏杆的比例一般较高,花纹常用拐子纹,四周起凸形线脚。檐下挂落也很简洁,都与整个建筑物立面保持协调。屋顶在望砖上瓪瓦,其瓦饰有勾头滴水等;勾头的下部较长,滴水的上部加高,形式渐趋厚重。
扬州城区住宅的给水问题,除小秦淮与汶河一带有河水可应用外,住宅内皆有水井,少者一口,多者几口,其位置有在院子中、厨房前、园中或“火巷”内,更有掘在屋内的暗井(无井阑)。坊巷中的公共用井随处可见。凡在井的边墙,必砌发券(杭绍一带用竖立石版),以免墙身下陷,也是他处所罕见的。井水除洗涤及供作饮料外,必要时还可作消防用水,此外住宅内还置有积储檐漏供食用的天落水缸。它与供消防用的储水缸并备。每宅院子中有阴井,在大门外有总的下水道。至于池中置鱼缸,则是供金鱼栖息度冬用的。
扬州的园林与住宅在我国建筑史上有其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园林建筑方面的成就,可供现代园林建筑借鉴。
1961年8月初稿
1977年11月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