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柳如是别传内容简介 > 第三期05(第1页)

第三期05(第1页)

第三期05

《有学集》一四《病榻消寒杂咏四十六首》有三诗为河东君而作,即第三四首题作《追忆庚辰冬半野堂文宴旧事》,第三五及三六两首,题作“二首为河东君入道而作”。其第三四首前已论释,不须更赘。第三五及三六两首,牧斋所以排列于第三四首之后者,非仅因此两首俱属追述河东君之入道,实在崇祯十三年庚辰冬后一年,即十四年初冬卧病起,至十六年癸未初冬病愈止。凡历三年之时间故也。诗云:

鹦鹉疏窗昼正长,又教双燕语雕梁。雨交澧浦何曾湿,风认巫山别有香。斫却银轮蟾寂寞,捣残玉杵兔凄凉。(寅恪案:此二句钱遵王注本作“初着染衣身体涩,乍抛稠发顶门凉”,顾云美《河东君传》所引亦同。恐是初稿如此。今诸本互异者,岂因语太质直,河东君见之不喜,牧斋遂加以修改耶?)萦烟飞絮三眠柳,飏尽春来未断肠。(寅恪案:遵王本“断”字下注“短”字,疑出牧斋之手,如上引《山庄八景·酒楼花信》诗之例,非遵王后加也。)

寅恪案:第三五首结句“三冬枯木禅”之语,遵王已引《五灯会元》俗汉庵主“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之言为释,甚是。但仅为古典,尚未尽牧斋诗句之今典。盖河东君起病于崇祯十四年初冬,至十六年初冬病起,共历三冬故也。至俗汉庵主“三冬”二字之意,乃通常世俗寒冬之谓。若以《汉书·列传》三十五《东方朔传》王先谦《补注》及杨树达《窥管》等专家所言衡量之,则大可不必矣。前引河东君和牧斋《小至日京口舟中》诗“首比飞蓬鬓有霜”句,可证河东君卧病之时,牧斋既无元微之“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慢簪绿丝丛”及“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之乐(见《才调集》五《离思六首》之一及二),故不如“一剪金刀绣佛前”及“乍抛稠发顶门凉”借口入道较为得计。卞玉京归东中一诸侯,不得意,进其婢柔柔奉之,乞身下发(见前引《梅村家藏稿》十《过锦树林玉京道人墓诗传》及《梅村诗话》“女道士卞玉京”条)。与河东君此时病中之事,颇相类似。至“又教双燕语雕梁”句及“雨交澧浦何曾湿,风认巫山别有香”一联,则“双燕”句用前释《癸未元日杂题(长句)八首》之八“晚帘双燕入卢家”句,所引刘方平诗“双燕入卢家”之语;“澧浦”句遵王已引《山海经·中山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为释,俱是两女共嫁一夫之古典;“何曾湿”乃牧斋表明心迹,自谓与惠香实无关系之意,读之令人失笑;“别有香”句,标出惠香之名字,更与玉京进柔柔之事尤为相近,此等举措,固为当日名姝应付夫主之一公式也。

关于绛云楼事,前于第二章论河东君原名中必有一“云”字。本章论牧斋卖《两汉书》于谢三宾,并论女性之惠香其名中必有一“桃”字,及河东君妹杨绛子事等节,已略言之。此点可参拙著《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乙)·白乐天之思想行为与佛道关系》一文中谓韩退之有二妾,一曰绛桃,一曰柳枝。然则绛云楼之命名,不仅专指河东君而言,更兼寓惠香之名。若所揣测不误,是牧斋野心极大,自比昌黎,欲储两阿娇于一金屋,亦甚可笑矣。牧斋所作《绛云楼》诗八首,除自注外,更有遵王注释。且诗中所用典故,多出陶宏景《真诰》,读者苟取隐居之书参证之,自能得其出处。故此等皆不须详引。兹仅就其特有趣之古典及当日之今典,略为疏通证明而已,实不须亦不必多论也。

《初学集》二十下《东山诗集四·绛云楼上梁,以诗代文八首》,其一云:

负戴相将结隐初,高榆深柳惬吾庐。道人旧醒邯郸梦,居士新营履道居。百尺楼中偕卧起,三重阁上理琴书。与君无复论荣观,燕处超然意有余。

寅恪案:此诗第一联上句,自是用沈既济《枕中记》(见《文苑英华》八三三《记》三七《寓言》,并参《太平广记》八二引陈翰《异闻集》“吕翁”条及汤显祖《邯郸记》),人所习知。下句遵王引白乐天《池上篇序》为释,亦无待论。当牧斋赋此诗时,政敌之鹅笼公既死,帝城之陈子公颇多。谋求起用,不遗余力。卢生枕中之梦方酣,言不由衷,甚为可笑。但其《永兴寺看绿萼梅》诗有“道人未醒罗浮梦,正忆新妆萼绿华”之语,鄙意倘取“道人未醒罗浮梦”以易“道人旧醒邯郸梦”,则更切合当日情事。如此集句,钱柳二人地下有知,应亦欣然赞许欤?

又,牧斋平生以宰相自许,崇祯元年阁讼问题,人所习知,可不必论。兹略取其在崇祯以前涉及卢生之梦者数条,以资谈助。《牧斋外集》二五《南北记事题词》云:

〔万历三十八年庚戌〕余初登第,谒见冢宰立山孙公,(寅恪案:“立山孙公”指孙丕扬,但尚未知其有“立山”之称。检赵南星《味檗斋文集》一一《明吏部尚书赠太子太保孙清简公〔鑨〕墓志铭》云:“公字文中,号立峰。”亦曾为吏部尚书。岂牧斋混淆两孙之号,而“山”字又为“峰”字之误写耶?俟考。)公谬以余为可教,执手训迪,以古名宰相相期许。

《列朝诗集》丁一一《申少师时行小传》略云:

余为书生,好谈国政。登朝后,以词林后辈谒少师于里第。少师语次,从容谓曰:“阁臣委任重,责望深,每事措手不易。公他日当事,应自知之,方谓老夫之言不谬也。”

《初学集》八四《书邹忠介公贺府君墓碑后》(寅恪案:光绪修《丹阳县志》一九《贺学仁传》云:“贺学仁,字知忍。”)略云:

应山杨忠烈〔涟〕令常熟,官满不能赁车马,公质贷为治装。杨公被急征,语所亲曰:“江左更安得一贺知忍乎?”〔天启元年〕辛酉冬,余报命北上。公病亟矣,执手榻前,气息支缀,谆谆念主幼时危,国论参错,而以枝柱属余。

牧斋于万历三十八年二十九岁,天启元年四十岁,崇祯十六年绛云楼建筑时六十二岁。由是言之,“旧醒邯郸梦”之“旧”字固甚确切,但“醒”字,则全为虚语也。

复次,《有学集》三一《何君实〔珩枝〕墓志铭》略云:

余年二十,偕兄(指君实)读书破山寺,山门颓敝,护世四王,架坏梁木为坐。余拉兄度涧穿岭,一日数过其前。兄梦四王语曰:“公等幸勿频出,出则我等促数起立,殊仆仆也。”佣书人郭生妇病,祷城隍神,神凭而语曰:“乞钱相公一幅名刺来,我贳汝。”郭生叩头乞哀,余笑而斥之。兄曰:“安知不然?”代余书名刺,俾焚庙中,妇立起。余枚卜罢居,兄从容为余道之,且相慰曰:“未止此也。”呜呼!兄殁而天崩地坼,兄作梦时垂六十年,而余固已老而惫矣。如兄之所云,岂所谓痴人前说梦耶?丧乱残生,天眼护佑,创残痛定,追寻前梦,未尝不身毛俱竖,申旦屏营,诚不敢忘天神之假灵于兄以诱我也。

《有学集·秋槐别集·丙申春就医秦淮,寓丁家水阁浃两月。临行作绝句三十首,留别留题,不复论次》,其第十首云:

梦我迢迢黄阁居,真成鼠穴梦乘车。宵来我梦师中乐,细柳营翻贝叶书。(自注:“茂之书来,元旦梦余登拜。”)

寅恪案:牧斋言何君感梦时己身年二十,距铭墓时垂六十年。由是言之,则牧斋作此文诗,年已七十余矣。丁家河房绝句作于顺治十三年丙申,牧斋年七十五。考顺治十六年己亥牧斋年七十八,是岁郑成功率师入长江。于此前数年间,牧斋颇为奔走活动,故何君实墓志所述之预兆,虽觉可笑,然亦寓将任明室中兴宰辅之意。至记林茂之所梦诗,亦因牧斋屡向那子陈述己身之愿望,林氏遂受其暗示,而有此梦。然则此诗此文皆缘牧斋宰辅迷之所致,未可仅以稽神说鬼谈梦目之。又此文及诗均作于建筑绛云楼后数十余年,但邯郸之梦未醒,罗浮之梦仍酣,亦可见此老功名之念、儿女之情,至死不衰也。

关于绛云楼建筑及焚毁之时日,并其所在之处等问题,兹略考辨于后,以免读者之误会。

《绛云楼书目》附曹溶《题词》云:

虞山宗伯生神庙盛时。早岁科名,交游满天下。尽得刘子威〔凤〕、钱功父〔允治〕、杨五川〔仪〕、赵汝师〔用贤〕四家书,更不惜重资购古本,书贾奔赴,捆载无虚日。用是所积充牣,几埒内府。视叶文庄〔盛〕、吴文定〔宽〕及西亭王孙〔朱谋玮〕,或过之。中年,构拂水山房,凿壁为架,庋其中。凡四方从游之士,不远千里,行縢修贽,乞其文刻系牲之石,为先世光荣者,络绎门外。自王弇州〔世贞〕、李大泌〔维桢〕以还,此事殆希见也。宗伯文价既高,多与清流往来,好延引后进,大为壬人嫉,一踬不复起。晚岁浮沉南国,操委蛇术容其身,所荐某某,大异平居所持论,物望为之顿减。入北未久,称疾告归,居红豆山庄,出所藏书重加缮治,区分类聚,栖绛云楼上,大椟七十有三。顾之自喜曰:“我晚而贫,书则云富矣。”甫十余日,其幼女中夜与乳媪嬉楼上,剪烛灺落纸堆中。遂燧。宗伯楼下惊起,焰已涨天,不及救,仓皇出走。俄顷,楼与书俱尽。余闻骇甚,特过唁之。谓予曰:“古书不存矣。尚有割成《明臣志传》数百本,俱厚四寸余,在楼外。我昔年志在国史,聚此。今已灰冷,子便可取去。”予心艳之,长者前未敢议值,则应曰:“诺诺。”别宗伯,急访叶圣野,(寅恪案:同治修《苏州府志》八八《叶襄传》云:“叶襄,字圣野。”并可参《有学集》一七宋玉叔《安雅堂集序》及同书一九《叶圣野诗序》。)托其转请。圣野以稍迟,越旬日,已为松陵潘氏〔柽章〕购去。叹息而已。今年从友人得其书目,手钞一过,见不列明人集,偏于琐碎杂说收录无遗。方知云厚四寸者,即割文集为之,非虚语也。予以后进事宗伯,而宗伯绝款曲。〔顺治三年〕丙戌同居长安,〔四年〕丁亥、〔五年〕戊子同僦居吴苑。时时过余,每及一书,能言旧刻若何、新板若何、中间差别几何,验之,纤悉不爽。盖于书无不读,去他人徒好书束高阁者远甚。然大偏性,未为爱古人者,有二端:一所收必宋元板,不取近人所刻及抄本,虽苏子美〔舜钦〕、叶石林〔梦得〕、三沈〔遘,辽,括〕集等,以非旧刻,不入目录中;一好自矜啬,傲他氏以所不及,片纸不肯借出,尽存单行之本,烬后不复见于人间。余深以为戒。

寅恪案:《绛云楼上梁诗》后一题为《癸未除夕》,前隔一题为《灯下看内人插瓶花》,其第一首云“水仙秋菊并幽姿”,则绛云楼之建造在崇祯十六年冬季,可以无疑。

《有学集》一七《赖古堂文选序》云:

〔顺治六年〕己丑之春,余释南囚归里,尽发本朝藏书,裒辑史乘,得数百帙,选次古文,得六十余帙,州次部居,遗搜阙补,忘食废寝,穷岁月而告成。〔七年〕庚寅孟冬,不戒于火,为新宫三日之哭,知天之不假我以斯文也。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八《史部一·正史类》略云:

《宋史》四百九十六卷。(明刊本。)

是本旧为邑中钱氏藏书,卷首记云:“岁庚寅四月朔日阅始。”其第一百七十九卷后,记云:“十月初二夜,半野堂火,时方雷电交作,大雨倾盆,后〔绛云〕楼前〔半野〕堂,片刻煨烬,乃异灾也。”绛云一炬,藏书无遗,此书方校阅,故幸而获留也。

又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四“钱谦益受之”条云:

〔查慎行〕《人海记》:“钱蒙叟撰《明史》二百五十卷,辛卯九月晦甫毕。越后月,绛云楼火作,见朱人无数,出入烟焰中,只字不存。”昌炽案:绛云楼灾,在庚寅。查云辛卯,误也。

海虞瞿氏所藏《宋史》,有牧斋题字云:“庚寅十月初二夜,半野堂火,片刻灰烬。”据此,则绛云楼下即半野堂所在矣。(寅恪案:半野堂在绛云楼之前。叶氏之语,颇令人误会。)

据此,绛云楼焚毁在顺治七年庚寅十月初二夜,实无疑义。然则倦圃所谓“甫十余日,遂燧”,乃牧斋自夸其家益贫而书益富之言后甫十余日耳。若不如是解释,绛云楼自建成至被灾,共历七载,曹氏岂有不知之理乎?

又,黄宗羲《思旧录》“钱谦益”条云: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