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春宽梦窄包邮价格 > 读三峡(第2页)

读三峡(第2页)

短梦未成千嶂过,巫山何处听猿声?

布鼓雷门,非敢附骥,也不是要作谪仙的翻案文字,纪实而已。

就诗而言,巫山十二峰可以说是一部不是靠语言文字而是由境界氛围酿成的朦胧诗卷。两岸诸峰时隐时现,忽近忽远,笼罩在云气氤氳、雨意迷离的万古空蒙之中,透出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朦胧意态。“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神女生涯”为人们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成了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也许这样远远望着那万古烟云,谛听着她的模糊的默示,更富迷人的魅力;如果有谁过于刻板、认真,率性攀到峰头去睇视一番神女的芳姿,恐怕那风化的巉岩会令人意兴索然,大失所望的。

比之于绘画,巫山十二峰无疑是整个三峡风景线上一条最为雄奇秀美的山水画廊。在这里,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疏密虚实等各种表现手法兼备毕具。那群峰竞秀、断岸千尺的高峡奇观,宛如刀锋峻劲、层次分明的版画;而云封雾障中的似有若无、令人神凝意远的万叠青峦,则与水墨画同其韵致。

整个三峡,也并不都是怡情悦性的画境诗笺,它还是一部描绘奋斗人生、满布着坎坷与风浪的惊险之作。我看到过一幅题为《巴船下峡图》的古画:在狭窄湍急的滩口中,船工们全神贯注、高度紧张地使篙撑船,同无情的礁石、激流作殊死的决斗。际此“天下至险之地,行路极危之时”“摇橹者皆汗手死心,面无人色”。白帝城中一幢古碑上,也有“瞿塘峡口波涛汹涌,奔腾万状,舟行至此,靡不动魄惊心”的记载。

至于流传在两岸世代人民口头上、记忆中的,更是举不胜举。今日舟行江上,耳畔还仿佛鼓**着古老的黄牛峡歌和滟额滩谣。在这种生死系于顷刻,战战兢兢,提心在口的情势下,赏玩江峡奇景,根本无从谈起。正如《水经注》引袁山松所述:“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峡航段经过了彻底整治,出川人川,流缓波平,从容稳渡,再不用“愁水又愁风”了。但事物总是复杂的,有人却又感到平淡寡味,怅然若有所失。这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也自有他的道理。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有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的说法,还有人把绘画分为写实、传神、妙悟三个层次。我以为,读三峡可能也有三种灵境:

始读之,止于心灵对自然美的直接感悟,目注神驰,评然心动。这种灵境,大体上,像是晋人袁山松对于三峡的观赏:“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

再读之,就会感到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景物交融互渗,物我融成了一体,亦即辛弃疾词中所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卒读之,则身人化境,浓酣忘我,“冲然而澹,鯈然而远”,进入《易经》上讲的那种“天地氤氳,万物化醇”的灵境,此刻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现在,我还能刺刺不休地饶舌,说明离这种“化境”尚远。)

读三峡,有乘上、下水船两种读法。乘上水船,虽然体味不到“轻舟飞过万重山”的酣畅淋漓的快感,但颇有利于从容玩味,沉思遐想。“读书切忌太匆忙,涵泳工夫意味长。”读三峡,也是如此,不能心浮气躁,囫囵吞枣。下水船疾飞似箭,过眼烟云,留不下深刻的印象,其弊正在于此。

但是,下水船又有其独特的美学效应。本来两岸的青松、丹橘、翠峦、粉堞,彼此相距甚远,但由于船行疾速,拉近了它们的距离,造成眼前多种物象重合叠印的错觉,从而,丰富和充实了视觉形象,即使物象渐渐消失,也能留下一种雄奇的意境与奋发的情思。鉴于两种读法各有得失,我们通过双程往返,兼取了二者之长。

人说大宁河上的小三峡是三峡的聚珍版和缩印本,景色绝佳,而且,由于滩险岩奇,还可以补偿由于三峡惊险场面的消除所造成的失落。可惜,因为时间有限,交臂失之,说来也是一粧憾事。

但是,我用另一面的道理宽慰自己:美学上讲究逸韵悠然,有余不尽,忌讳一览无余,因而有“不到顶点”的说法。怕的是到达顶点就到了止境,捆住了想象的翅膀。龚自珍有诗云:

未济终焉心飘渺,百事翻从阙陷好。

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难免余情绕。

踏不上的泥土,总被认为是最香甜的。何妨留下一片充满期待与想象的天地,付诸余生忆念,纵使他日无缘踏上,也尽可神驰万里,向往于无穷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