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春宽梦窄包邮价格 > 狮山史影(第1页)

狮山史影(第1页)

狮山史影

说起彩云之南的风景名胜来,人们会滔滔不绝地讲滇池,讲大观楼,讲石林,讲西山,讲苍山洱海,讲西双版纳,可是,十有九人忽略了滇中北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的狮子山,令人不免有遗珠之憾。

其实,狮子山不仅自然风景绝佳,而且颇富人文价值。我在这里住了两天,仅仅看了三大景区中的一个角落,但已觉得充盈丰满,美不胜收。应该承认,这对一个景区来说,并不是很容易达到的。

若论幽邃、僻静,风景宜人,生态环境良好,绝少污染,同时又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这里很像川西北的黄龙山、九寨沟,也很像湘西的张家界。不同之处,是这里拥有十分丰富的历史积淀、人文景观,而且主要是围绕着一个传说遁人了空门的帝王的行止、出处展开的。这倒又一次为“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说法提供了佐证。

狮子山在武定县城西南四公里,号称“西南第一山”,素有“雄奇古秀”之誉。在一百六十六平方公里的风景名胜区内,有四分之三的面积覆盖着郁郁葱葱的长林古木,中间盘踞着一个硕大无朋的雄狮般的山峦,更显得气象非凡。

循着石级登上耸人云天的凭虚阁,但见翠海接天,不知何处是岸,一片白墙赭瓦的庞大建筑群,掩映其间。穿行在林海里,两侧有寒流啸壑,溪水潺潺,古树栖云,浓荫盖地。纵使外面溽暑炎蒸,燎肌炙肤,此地依然清爽异常,确是理想的避暑胜地。林间草地上,山花野卉,姹紫嫣红开遍,引逗得蝶舞蜂喧,把一个寂静的山陬,装点得霞拥锦簇,生意盎然。

山中的正续禅寺,始建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其后于元延祐、明永乐、明宣德年间又经过多次扩建、续建,遂使殿宇层层,依山错落,气势雄伟,颇具规模。但在明代中叶以前,对外似乎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文献中也很少记载。后来,由于明初流亡出走的建文帝朱允坟曾在此间避难多年的说法传播开来,遂使狮子山名闻遐迩,以至闹腾得沸沸扬扬,数百年持久不衰。

漫步山中,几乎随处可见据说在这里避难为僧的建文帝的踪迹。一进山门,就看到迎面照壁上绘有“建文逊国”故实的大型壁画。我以为,这不过是近些年随着旅游事业的开发,风景区管理部门特意找人绘制,用以吸引游人的,所以并没有怎么在意;可是,当走到大雄宝殿前,见到那株树龄五百余年、粗可五人合抱、标牌上注明“建文帝手植”的孔雀杉,就觉得非同凡响了。

在天王殿的南侧,还有一处名为“帝王居”的宅院,顾名思义,乃建文帝当年栖迟之地,院内也有他的手植柏。转到后山,在山半腰的林木葱茏处,隐约可见一处朴陋的建筑物,名曰“龙隐庵”,据说这里是明廷搜索期间这位流亡皇帝的临时避难所。

走着走着,陪同人员又引领我看了建文帝亲手栽培的白牡丹、虎头兰和木芍药。对于这些,我可就不肯轻易置信了。现在,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为了招揽游客,人们惯常在一些以古迹著称于世的旅游景点上弄虚作假,牵强附会,以致许多景物弄得不伦不类、非今非古、真假难分。说句心里话,对于这类做法,我是很反感的。

东道主可能察觉到了我的怀疑情绪,他随手打开背包,从里面抽出一本陈旧不堪、已被虫蚀多处的线装古籍,名为《纪我所知录》,作者为罗养儒。里面记载“建文住正续寺亦积有年,乃于寺之佛殿前植木芍药二本”“此花在云南颇少,唯见鹤庆之朝霞寺内有此佳种,建文当日或由迤西移其种而来也”。尽管这也属于故老传闻,但起码是流播久远,而且说得凿凿有据,总还称得上“一家之言”吧,我不能再作无谓的怀疑了。

最引人注目的是藏经楼下的帝王宫。有丹墀、品级阶、九龙口,完全按帝宫形制设置。宫内有塑像三尊,大小与真人相等。中间为建文帝,身披袈裟,双手合十;左右各塑一太监和老臣。藏经楼两侧有配殿,里面供奉着相传随建文帝出亡的护驾臣僚的牌位。

从一本名为《建文从亡十一先生记》的旧籍中得知,这座建筑物落成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建文帝的塑像为同时作品。宫门抱柱上雕着两条夭矫的蟠龙,一条向上升腾,一条俯身下降,各臻其妙,栩栩如生。关于它们的寓意,当场我听到了两种解释:一种说法,两条龙分别隐喻抢班夺权、位登九五的朱橡与逊位出走、遁迹空门的朱允坟;另一种说法,象征着建文帝由天子沦为庶人的起伏经历。

帝王宫外的廊柱上嵌有三副长联,都是充满诗情、理趣、禅机的史家上乘之作。

其一曰:

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寥寥四十二字,概括了明初朱元璋、朱棣、朱允坟祖孙、叔侄三代君王的行藏、史迹与传说。

上联说的是祖父和孙儿。所谓“僧为帝”,是指朱元璋。他家世贫苦,十七岁,在故乡投皇觉寺为僧,手持木鱼、瓦钵游方化缘,过了三年“乞丐”生涯,又回到寺里。此时,皇觉寺已遭火毁,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奔濠州郭子兴起义军,以骁勇机智为子兴所器重。朱元璋善于用兵,战功卓著。经过十几年的征伐,一步步扩充实力,剪除群雄,略地南北,扑灭元朝,于公元1368年在应天府即皇帝位,国号大明。

为了巩固皇权,保持朱家天下的万世一系,朱元璋可说是“机关算尽”,煞费苦心。他既担心故元王朝的地主官员对他不服,更害怕一同起事的文臣武将怀有二心。于是,从洪武五年(1372年)开始,连续颁布申戒群臣的《铁榜文》《资世通训》《臣戒录》《志戒录》,篡录历代诸侯王、宗戚、宦官之属悖逆不道者数百余事,遍赐群臣,使知所鉴戒。

这充分说明,他对臣下一直是心存戒虑,防范甚严的。他不光是言者,而且是行者。先后兴起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起大狱,株连文武臣僚被诛杀者近四万人。大案而外,一些开国功臣也被相继剪除,或被明令处置,或遭暗中毒害,绝大多数都不得善终。

与此相对应,是建立了皇室分封制度,分封诸皇子在各地称王。目的在于依靠朱氏子孙辅翼王室,以确保朱明王朝的长治久安。而这一手,恰恰为日后的皇室争权,埋伏下了隐患。

明初,封建诸王分内外两线,有的分封在内线,如太原的晋王、西安的秦王、青州的齐王、开封的周王等;还有九个藩王分封到边塞前沿,主要是防止境外的事变,其中以燕王朱棣势力为最强大。允许诸王在其封地建立王府,交给他们一支护卫军和指挥当地驻军的权力,以监视和控制各地的异姓臣僚。兵力多者达万余人,有的甚至“带甲八万,战车六千”。燕王、秦王、晋王都曾屡次带兵出征,节制沿边诸将,威权日重。

洪武九年(1376年),训导叶居升曾直言进谏,说:当前,朝廷赋予诸侯王的权力过大,要警惕出现下强上弱,尾大不掉的局面。现在就应早做措置;否则,等出现离心倾向时再去减地削权,便会引起诸王的怨恨与反抗,像汉朝的七国、西晋的八王那样,或据险自守与朝廷抗衡,或率兵人京制造叛乱,到那时就无法控制了。不要认为,这些人都是皇子,不会干出这种事来。七国诸侯王于汉景帝皆为至亲,不是照样兴兵作乱吗?由此可见,分封制弊端甚多,希望皇上及早采取救治的措施。

应该说,这一建议是非常富有远见的,而且提得正是时候。可是,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朱元璋,听了之后却愤怒异常,认为叶居升心怀叵测,有意挑拨关系、制造混乱。大嚷大叫,一定要把他杀死。最后,叶居升终于被击死狱中,此后,就再也无人敢于进谏分封诸王之事了。

明太祖有子二十六人。太子朱标温文尔雅,赋性仁厚。朱元璋觉得他有些柔弱,有意识地让他处理一些复杂事务。这样,就更明显地看出,父子两人为政之道,差异甚大。老皇帝主张以猛治国,通过严刑酷法来威慑官民;而太子却主张仁政爱民,认为杀人越少越好。

一次,他向太祖进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没有作声,第二天,父子俩在东阁外闲步,朱元璋故意把一条带刺的手杖扔在道上,叫朱标把它捡起来。朱标面有难色。朱元璋说:“你害怕手杖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先给你削光了,再交给你,岂不更好。”

眼看着“手杖”上的刺削得差不多了,不料,太子朱标竟一病不起。这时,太祖已经六十四岁了。究竟传位给谁,一时竟没有了主意。他认为四子朱棣沉雄、果断,颇有父风,有心立为太子,但群臣中多持异议。理由是,朱棣前面还有两个兄长,弃兄立弟,于礼不通。其实,更大的障碍还是,朱棣本系庶出,其生母是高丽国进贡给太祖的一个妃子。按照正统观念,人继皇位的必须是皇后所生的嫡子。

既然皇子中没有办法安排,事出无奈,只好把太子朱标的儿子、十六岁的朱允坟册立为皇太孙。朱元璋也料到了诸叔王未必服气,便特意编写一部《永鉴录》,教育诸王安分守己,顾全大局;又颁布了《皇明祖训》,把皇帝与诸藩王、臣下所应恪守与不该做的事,规定得一清二楚,还提出,皇亲中如果发现谋逆之事,格杀勿论。

但是,这一切终究是纸上文章,一旦他撒手红尘,任何约束力也就化为乌有了。诸叔王凭借手中的雄厚实力,言多不敬,行辄越法,根本不把这个年轻、文弱的小皇帝放在眼里。特别是燕王朱棣,从青年时代起,即跟随父亲驰驱疆场,战功卓著,成为诸王中的实力派、佼佼者,对于朱允坟的帝位造成了严重威胁。

早在太祖册立皇太孙那天,诸王都按时侍立两侧,唯独燕王朱棣姗姗来迟,到了之后,又重重地拍打着皇太孙说:“我这个侄儿真是幸运啊!”受到了太祖的严厉斥责。朱允坟即皇帝位,群臣人宫朝贺,朱棣竟无视礼法,从皇帝专用御道上殿,而且不叩不拜。

监察御史曾凤韶以“大不敬”罪弹劾燕王,建文帝却说,都是亲人,不必追究了。户部侍郎卓敬密奏建文帝说,燕王才智过人,酷似先帝。而北平向为强悍民族聚居之地,金、元两朝都从北平发迹。应速将燕王改封到南昌,以绝后患。建文帝还是不以为然,说,燕王与我乃亲生骨肉,何至于此!

但是,形势毕竟是异常严峻的。面对诸叔王特别是燕王声威日烈、步步进逼的局面,建文帝也日益感到问题的严重性。燕王返回北平后,建文帝即派都督耿瓛掌管北平都司业务,又安排都御史景清为北平布政司参议,都是为了监视燕王府的动静。当事态进一步发展后,他便接受齐泰、黄子澄等谋士的意见,颁布了削夺诸藩的诏令。于是,燕王朱棣借口奸臣跋扈,朝廷孤立,社稷危亡,援引《皇明祖训》,以“清君侧”为由,人京“靖难”。从而爆发了一场持续四年之久的争夺皇位的内战,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攻占南京,登了帝位,建文帝下落不明。《明史》记载:“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或云帝由地道出亡。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而成书早于《明史》八十多年的《明史纪事本末》则记为:建文帝从地道出逃,一些随从人员从水关出城。鉴于多人聚集多有不便,只留三人在建文帝身边。他们乘船经吴江、京口,过六合,而后陆行,取道襄阳,最后到了滇南,又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人祥符,侨居西粤,经常往来于云贵之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