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绘画、书法造诣很深。他的绘画兼善诸科,尤精山水,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他的小楷兼采众长,笔划婉转,节奏缓和,有“明朝第一”之称。
“吴中四才子”中,文征明最为长寿。去世前,他正为别人写墓志铭,还没有写完,拿着笔离开了人世,享年九十岁。
命运多舛的文武奇才徐渭
徐渭(1521—1593年),字文长,号青藤老人,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明朝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军事家。
徐渭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大家族,由妾所生。出生仅一百天,父亲离世,由嫡母抚养他。徐渭十岁时,生母被嫡母赶出家门,骨肉分离。
徐渭十四岁时,嫡母逝世,他跟随兄长生活,但二人相差三十多岁,几乎没有手足之情。少年徐渭,生活中唯有寄人篱下与仰人鼻息。
但是徐渭聪颖异常,六岁读书,九岁作文,十多岁便能仿前人之作,享誉当地,被称为“神童”。尽管才华横溢,但徐渭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八次参加乡试都不曾中举,加上从小饱受世态炎凉,徐渭养成了孤芳自赏、郁郁寡欢的性格。
徐渭喜欢阅读兵法。嘉靖中期,倭寇进犯浙江,绍兴府陷于战火,徐渭参加了多场战争并出谋划策,显示出军事才能,引起了浙江巡抚胡宗宪的注意。
在胡宗宪的多次邀请下,徐渭成为幕僚。徐渭为胡宗宪写奏表,获得嘉靖帝的赏识。他又设下计谋,成功抓获倭寇首领徐海,招安海盗头目汪直,胡宗宪更加看重他。
但好景不长,几年后,胡宗宪被构陷,最终死于狱中。徐渭担心受到牵连,加上常年科举不中,又对胡宗宪之死感到痛心,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以至于发狂。
徐渭为自己写好墓志铭,拔下壁柱上的铁钉击入耳窍,血流不止,医治数月才得以痊愈。随后狂病反复发作,九次自杀不遂。
某一次狂病发作,徐渭怀疑妻子不贞,将她杀死,因此被关入监狱。在朋友的帮助下,徐渭服刑七年后得以出狱。这时,他已经五十三岁。
出狱几年之后,徐渭应好友的邀请前往北方游历,结识辽东大将李成梁,培养他的儿子李如松,教授其兵法。后来李如松在朝鲜战场上大败倭寇,成为一代名将。
徐渭天妒英才、命运坎坷,加上性格桀骜,以及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文艺创作涉及领域广泛,风格独特,绝不依附旁人,具有强烈的个性。
他的诗歌开创了公安派的“性灵说”,散文文风远启金圣叹一流;他的书法打破了明朝占据主导地位的“台阁体”,开启并引领了晚明的“尚态”书风;绘画方面,徐渭的泼墨写意画大胆变革,极具创造力,后世著名画家郑板桥和齐白石都自称“青藤门下走狗”。
徐渭凭借诗、书、字、画、兵法方面的成就,被后人评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且是最多才的一位。
徐渭晚年乡居,不善经营产业,钱财随手散尽,因而穷困潦倒,靠卖字画和藏书为生,而且更加厌恶与权贵者来往。
据说有人来访,徐渭不想见,便推着柴门大叫:“徐渭不在!”他去世时,身边只有一条狗相伴。
【原文】杨一清召入辅政,征明见独后。一清亟(jí)谓曰:“子不知乃翁与我友邪?”征明正色曰:“先君弃不肖三十余年,苟以一字及者,弗敢忘,实不知相公与先君友也。”一清有惭色,寻与璁(g)谋,欲徙征明官。——摘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七》
【译文】杨一清奉召入朝辅政,唯独将文征明留在最后见面。杨一清急忙对他说:“你不知道你的父亲与我是朋友吗?”文征明严肃地说:“先父离开我三十多年,如果他曾有一个字提到相公,我不敢忘记,实在不知道相公与先父是朋友。”杨一清面露惭愧之色,不久与张璁谋划,想要调动文征明的官职。
词语积累
事与愿违:事情的发展与愿望相反。
东窗事发:比喻不可告人的秘密已彻底败露。
天妒英才:上天因为嫉妒一个人的才华,而让他命运坎坷。
仰人鼻息:仰,依赖。依仗别人的呼吸才能活着。比喻依赖别人,看人脸色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