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列传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毕生未敢忘国忧
陆游出身名门望族,官宦世家,出生的第三年,北宋灭亡,一家人回到家乡,还没来得及安定,金军南下,只好继续逃亡。陆游的父亲是坚定的主战派,经常邀请有共同志向的官员到家中纵谈国事,陆游就在这种氛围中长大。
陆游自幼聪颖过人,十二岁便能作诗文,凭恩荫得任小官。后来,陆游参加考试,得了第一名,排在奸臣秦桧的孙子前面。秦桧忌妒他的才华,命令主考官不准录取。直到秦桧病死,陆游才得到任用。
当时,朝中常有人买来北方珍奇物品进贡给宋高宗,陆游劝谏说:“除了经书典籍笔墨之外,都摒弃不用。小臣们不能体会陛下的用心,私自买珍玩进献,这会亏损陛下的圣德,应该严厉禁止。”
宋孝宗继位后,任命陆游为枢密院编修官,负责修编国史、实录。孝宗认为陆游学养深厚,言辞恳切,特意赐予他进士出身。陆游多次上书建议整饬军纪,固守江、淮,以收复中原。
“隆兴北伐”失败后,宋廷与金人议和,陆游上书说:“自古以来,江东之地都以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为都城,驻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只能是权宜之计。临安紧靠大海,运送粮饷不方便,很容易受到袭击。议和成功以后,行动必然受到约束。所以应当与金国说清楚,建康、临安都是皇帝暂驻之地,这样可以争取时间建都,金人也不会怀疑。”
当时,宋孝宗的两位宠臣干政,陆游向枢密使张焘(tāo)进言,建议早日除掉他们,否则后患无穷。孝宗知道后很生气,贬了陆游的官。
五年后,朝廷让陆游前往夔(kuí)州(今重庆市)任职,负责教育及农事。恰好主战派大臣王炎担任川陕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召陆游为幕僚。陆游很高兴,草拟了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计划,写成《平戎策》,详细陈述进攻的策略。
后来,陆游跟随王炎到大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巡视,当时是大将吴的儿子吴挺掌兵,为人骄纵,常因小事而杀人,王炎不敢得罪他。陆游建议让大将吴(jiè)的儿子吴拱代替,王炎认为吴拱胆小,没有智谋,遇敌必败。陆游反驳说:“如果吴挺遇到敌人,哪里能保证他不会失败;纵然他立了战功,只会更加难以驾驭。”后来,吴挺的儿子果然反叛,陆游的话得到印证。
南宋朝廷一直在主战与主和之间徘徊,最终主和派占了上风。陆游草拟的恢复中原的计划没有被采纳,王炎的幕府也解散,陆游知道北伐无望,内心十分悲伤。
1172年,陆游调任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为官,三年后,诗人范成大也调到成都担任军政长官,二人以文会友,不拘礼节,成为莫逆之交。人们讥笑陆游颓放,但陆游并不在乎,还自号“放翁”。
宋光宗继位,陆游上书提议北伐,收复中原,再次遭到主和派的群攻,最终被削职罢官。直到十多年后,陆游才被召入朝,主持编修《两朝实录》和《三朝史》,次年国史编撰完成,七十九岁高龄的陆游正式退休,结束了他的宦海生涯。
第二年,著名词人、主战派大臣辛弃疾拜访陆游,两人促膝谈心,共论国事。辛弃疾提出为他修筑屋舍,陆游多次拒绝,作诗勉励辛弃疾以北伐为重,为国效命。
陆游一生致力于北伐,始终不能如愿,反而因为主战而仕途蹉跎。他才气过人,尤其擅于作诗,将不得志的情怀全都抒发在诗歌之中。他的诗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兼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特点,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此外,陆游的史学成就是自撰《南唐书》,借古鉴今。
1210年,陆游悲愤成疾,与世长辞,终年八十六岁。临终绝笔诗《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仍然传达出恢复中原的期待之情。
【原文】吴璘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游曰:“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及挺子曦僭(jiàn)越,游言始验。——摘自《宋史?卷三百九十五》
【译文】吴的儿子吴挺代替父亲统率军队,为人很骄纵,倾尽财物交结士人,常常因为过失杀人,宣抚使王炎不敢过问。陆游建议让吴玠的儿子吴拱代替吴挺。王炎说:“吴拱为人胆怯而缺少谋略,遇到敌人必会失败。”陆游说:“如果吴挺遇到敌人,哪里能保证他不会失败;纵然他立了战功,只会更加难以驾驭。”等到吴挺的儿子吴曦僭越称王,陆游的话才得到验证。
词语积累
敝帚自珍:敝帚,破扫把;珍,珍惜。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柳暗花明:原形容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春景。后比喻经过一番曲折后,出现新局面。多指由逆境转变为充满希望、前途光明的顺境。
雨收云散:雨停了,云雾散去。比喻某种现象已经消失。
壮志未酬:酬,实现。伟大的志向没有实现。
游**不羁(jī):游乐**,不受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