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列传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sù)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史学巨匠
司马光出生在光州光山县(今河南省光山县),当时,他父亲正在这里担任县令,所以给他取名“光”。
司马光勤奋好学,聪颖过人,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的模样。七岁时就能理解并背诵《左氏春秋》,是远近闻名的小神童。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县衙后院玩耍,有个小孩爬到一口大水缸边沿上玩,不小心掉到了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被淹死,别的孩子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急中生智,从地上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缸砸破,小孩得救。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故事——“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十多岁时,他父亲辗转千里,前往四川任官,也一直把他带在身边,亲自教育。所以司马光自小走过许多地方,四处访古探奇,领略风土人情,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知识。
司马光二十岁一举高中进士,正准备一展远大抱负时,母亲、父亲相继去世,司马光悲痛万分,连续服丧六年。居丧期间,他化悲伤为动力,读了大量的书,写了不少文章,对一些古人古事提出了独到见解。服丧结束后,司马光先后在地方、中央任职,时间长达二十多年。
宋神宗即位后,决心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重用王安石,开始改革。司马光和王安石原本是好友,但因为政见不同,在治国理财等问题上进行了激烈争辩。
王安石提出:“国家财政不足是因为不善于理财。”司马光质疑道:“你所谓的善于理财,无非是通过加税搜刮百姓罢了。”王安石说:“善于理财的人,不增加赋税,也能使国家财政富饶。”司马光反驳说:“天下哪里有这样的道理,天地出产的财富万物不在民就在官,如果设法夺取百姓的利益,其中的危害比加税还可怕。”司马光没有被王安石说服,仍然反对新法,于是主动提出辞职,退居洛阳。
宋神宗病逝后,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当政。高太后一向反对新法,将司马光等反对新法的大臣悉数召回,任命司马光为宰相。
司马光把新法比作毒药,主张全部废除。当时苏轼等人劝他保留新法的合理部分,司马光执意不听。苏轼气得连声高呼:“司马牛!司马牛!”指责司马光脾气倔强,有如犟牛。
早在1066年,司马光曾向宋英宗进献八卷《通志》,讲述春秋战国的历史,英宗看后大加赞赏,命令他组织人手,继续编修。
王安石变法期间,司马光退居洛阳,绝口不论政事,专心编撰此书,直到1084年,这部史书才全部修完。司马光将史书献给宋神宗,神宗十分重视,认为可以从中吸取历史教训来帮助治理国家,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自写序。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历时十九年编成,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约三百万字,记载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虽然由多人执笔,但由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不仅极具史料价值,而且文字优美,文学价值也很高。内容方面,以政治史为主,旁涉思想、文化、科技、经济、军事等领域。《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争读不止,点评批注的人更是不胜枚举。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我国史学的不朽巨著,被称为“史学两司马”。
1086年,司马光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岁。他的灵柩被送往家乡夏县时,京城百姓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参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声比车水马龙的声音还要大。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祭祀,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
司马光一生诚实,刚正不阿,才华出众,一直被视为士大夫的典范,享有极高的声望。他当宰相后,全面彻底地废除新法,打击变法派官员也不遗余力,已然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等到宋哲宗亲政,厌恶守旧官员对自己的轻视,全盘恢复了宋神宗新法,进一步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
【原文】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摘自《宋史?卷三百三十六》
【译文】有关官员奏报会发生日食,按照惯例,日食不是全食,或者京师看不见日食,群臣都要上表称贺。司马光说:“各地能见到日食,京师却看不见,这是象征皇帝被阴险邪恶所遮蔽。天下人都知道日食而唯独朝廷不知道,它造成的灾害会更加严重,不应当庆贺。”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词语积累
恶衣菲食:破旧的衣服,粗劣的饮食。形容生活俭朴。
变危为安:将危局转化为平安。
目食耳视: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颠倒错乱。
鼎铛(g)有耳:鼎、铛,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比喻某人或某事影响很大,凡是有耳朵的都听说过。
焦心劳思:忧虑愁思。形容人非常操心、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