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列传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县(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改革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最受争议的改革家
王安石出身于官宦之家,从小跟随做官的父亲走了很多地方,接触到各地百姓,体验了民间疾苦。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年少的王安石渐渐立志移风易俗,安邦定国。
王安石十七岁时随父入京,凭借文采获得了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二十二岁考中进士后,放弃了做京官的机会,先后在鄞(yín)县(今浙江省宁波市境内)、抚州(今江西省抚州市)等地担任地方官。
王安石在地方兴修水利、开办县学,初步实践关于青苗法和保甲法的一些前期设想,都获得成功。因为政绩显著,先后得到宰相文彦博、欧阳修的举荐,加上文采天成,名声日益鼎盛。
这时候,宋朝已经建立将近一百年,宋仁宗在位也将近四十年,长期和平,加上人口繁衍,执政者的懈怠,逐渐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进呈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指出国家积贫积弱,官员懒散、军队冗杂、财政紧张,契丹与西夏两个外敌环伺,社会正在走向腐败,主张立即实行全面变法,但仁宗没有采纳。
此后,宋仁宗、英宗期间,朝廷屡次以高官征召王安石入朝,但他多次拒绝。以至于满朝士大夫都认为他无意功名,纷纷以无缘结识而深感遗憾。
1067年,年仅二十岁的宋神宗即位。神宗早就对国家面临的危机深感不安,心怀改革志向,又久慕王安石的名声,很快就召王安石入朝,两人进行了深入探讨。王安石鼓励神宗下定决心,深入变法,彻底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神宗十分认同,王安石从此深受器重。
1069年,王安石担任副宰相,跻身执政大臣之列,变法正式拉开序幕。第二年,王安石担任宰相,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均输法、青苗法、保甲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先后实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
与此同时,保守派激烈反对改革,朝议纷纷,王安石不为所动,喊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号,与反对派展开激烈论战。
宋神宗坚决支持王安石,先后罢退了一批反对变法的官员,这些人包括曾经推荐王安石的文彦博和欧阳修,以及王安石的好友司马光、苏轼等赫赫名臣;而后又听从王安石的举荐,起用了一批新人。
但改革反对声仍越来越大,当时京城开封府的百姓为逃避保甲,自断手腕,知府上报朝廷。王安石认为施行新政,士大夫尚且争议纷纷,百姓更容易受到蛊惑,不能因为这些个案就不敢有所作为。宋神宗则认为应听取百姓之言,两人对变法开始出现了分歧。
后来,多地发生旱灾,朝廷内外都指责王安石变法残害百姓,甚至连后宫的太皇太后、皇太后都向神宗哭诉。宋神宗对变法产生了怀疑,也为了向反对派表示妥协,便接受王安石辞去宰相职务的请求,但接任者依然是王安石推荐的,以便继续推行新法。
第二年,王安石再次拜相,但复相后也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王安石无奈地对神宗说:“天下的事,就像烧开水,添一把柴,又泼一勺冷水,什么时候才能烧开呢?”多次托病请求离职,最终辞去宰相之职,再也没有回朝。
与此同时,王安石积极参与当时正在推行的诗文革新运动,在文、诗、词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跻身“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短小精悍、说理透彻,具备很强的说服力;他的诗歌风格多变,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他的词意境空阔,开拓了豪放派的先声。
1085年,宋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全面废除。第二年,王安石病逝于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享年六十六岁。
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但也存在扰民的后果。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他一直被斥责为大奸臣,施行变法导致北宋灭亡;直到近代,他超前的改革措施才获得世人的一致肯定。
【原文】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摘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译文】王安石入朝答对,神宗问他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他回答:“首先要选择革新方法。”神宗问道:“唐太宗怎么样?”他说:“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繁杂,极其扼要而不迂阔,极其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学者不能通晓,才以为高不可及。”
词语积累
逋(bū)慢之罪:逋慢,怠慢不敬。不遵守法令的罪过。
出处进退:指出仕或隐退。
重手累足:两手相重,两足相叠,不敢有所举动。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
不迩(ěr)声色:迩,近;声色,音乐与美色。比喻不亲近歌舞女色等荒嬉娱乐之事。
囚首丧面:囚,囚犯;丧,居丧。像囚犯一样长期不梳头发,像居丧一样面容憔悴。形容不注意个人卫生,不修边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