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白话二十四史谢圣明 > 包拯列传(第1页)

包拯列传(第1页)

包拯列传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县(今安徽省肥东县)人,北宋名臣。

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包拯二十九岁考中进士,因父母年迈,请求到家乡附近任职,朝廷将他调任至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父母还是不想他离开,包拯便辞去官职,回家照顾他们。

几年之后,双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坟墓旁筑草庐服丧。直到服丧期满,他还是不忍离开,乡里父老多次来劝勉,很久之后他才出来任职。

1041年,包拯担任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知州。端州盛产砚台,属于皇家贡物。前任知州趁机敛取超过进贡数量几十倍的砚台,赠送给京城权贵。而包拯命令制造仅仅满足进贡数量的砚台,自己从不拿一方砚台回家。

三年后,包拯调到朝廷,升任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大臣王逵(kuí)与两位宰相关系密切,多次担任地方财政官,借机立下很多名目剥削百姓,民愤极大。

王逵仰仗宋仁宗宠信,因此有恃无恐。包拯连续六次上章弹劾,仁宗不为所动,包拯第七次弹劾说:“陛下不顾及百姓的抱怨,一味任用酷吏,确实是王逵的幸运,却是老百姓的不幸啊!”仁宗终于罢免了王逵。

后来,包拯担任主管财政的户部副使。辽国在邻边地区集结军队,宋朝沿边州县都加强防备,朝廷命令包拯去河北路调集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的土地肥沃,百姓却无法耕种,还有几个州有一万五千顷民田,朝廷全部用来养马,臣请求把这些土地全都分给百姓耕种。”朝廷采纳照办。

1050年,包拯担任谏院长官。当时,宋仁宗宠爱贵妃张氏,张贵妃的叔父张尧佐连年升官。有一次,趁着仁宗上朝,张贵妃请求册封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仁宗满口答应。

上朝后,仁宗正想宣布任命诏书,包拯站出来长篇大论,激烈反对,仁宗只好收回成命。回宫后,张贵妃还想为叔父美言几句,仁宗无奈地说:“今天在大殿上,包拯的唾沫都溅到了我脸上。你只管要宣徽使,就不管包拯是谏官吗?”由于包拯敢于弹劾权贵,渐渐得了“包弹”的名号,传遍天下。

两年后,包拯离京担任多地的地方官,执法铁面无私。他在家乡庐州任职,亲人朋友借用他的名义,做了不少坏事。一个从舅犯法,包拯大义灭亲,在公堂上将从舅依法重打了一顿。从此以后,他的亲人都收敛行事,不敢胡作非为。

几年后,包拯担任代理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知府。因为他为人刚强坚毅,京城贵戚宦官都收敛行为。京城百姓认为包拯的笑和黄河水清一样难,小孩和妇女都知道他的名声。百姓们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只有阎罗王包拯。”

按照惯例,凡是到开封府衙打官司,只能将状子递交给守门府吏,府吏们趁机敲诈勒索。包拯到任后,打开官署正门,让告状的人能够当面陈述是非,府吏不再敢欺瞒。

1058年,宋仁宗已经年近五十岁,经常生病,还没有册立太子。包拯担任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的长官,上奏说:“太子的位置一直空缺,大家都感到担忧,陛下这么久还不做决定,是为什么?”仁宗问道:“你觉得立谁为太子好呢?”包拯回答道:“臣请求尽快册立太子,是为宗庙社稷考虑。陛下这么问,是怀疑臣。臣已经六十岁了,又没有儿子,臣请求册立太子,并不是为了自己!”仁宗非常高兴,说:“这件事还需要慢慢商议。”

第二年,担任三司使(类似于财政部部长)的张方平购买豪强的财产,包拯上奏弹劾,使他免官;大臣宋祁接任,包拯又弹劾他。宋祁被罢免后,朝廷就让包拯暂时担任这一官职。

大臣欧阳修知道后,说:“包拯这是看见牛踩踏了农田,就夺了人家的牛。朝廷的处罚已经很重,可他又贪图富贵来担任这个职务,不是更过分吗?”包拯觉得他说得有道理,避嫌待在家里,上奏辞去这一任命,朝廷不同意。很久之后,他才出来任职。

1062年,包拯在枢密副使任上突然生病,随后逝世,终年六十四岁。

包拯为官清廉,不惧权贵,执法公正,勤政爱民,是典型的符合儒家伦理的官员。他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并被改编成各种评书、戏剧、小说,如《三侠五义》《包青天》等,在后世的知名度很高。

【原文】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yù)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摘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六》

【译文】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官府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肉。”不久,又有人来到官府告发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盗贼感到震惊,于是服罪。

词语积累

阎(yán)罗包老:阎罗,阎王;包老,包拯。民间传说包拯死后化身阎王,在阴间审案。比喻刚正耿直的人。

铁面无私:铁面,脸部跟铁一样,比喻不徇私情。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

两袖清风:袖,衣袖。两袖迎风而起,飘飘扬扬。比喻为官清廉,除了衣袖中的清风之外,什么都没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