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纪
宇文泰(507—556年),鲜卑族,字黑獭(tǎ),代郡武川镇(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改革家、政治家,北周政权的奠基人。死后谥号文帝。
乱世中的北周奠基者
宇文泰的祖先是匈奴人,后来融入鲜卑族,称为宇文部。这支部落曾被前燕所灭,余部归附慕容氏各燕,后来北魏统一北方,便都归附了北魏,迁移到武川镇定居,宇文泰便出生在这里。
宇文泰长相奇特,身形高大魁梧,双臂过膝,长发及地,大胡须,面如紫色。
北魏末年,国内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防守边境的北部六镇爆发了起义。起义军占领武川镇,武川军主贺拔度拔心向朝廷,便与好友宇文泰的父亲组织军队反抗,赶走了起义军。当时,整个北方大乱,宇文泰一家人几经辗转,他的父亲和众兄弟相继阵亡。
宇文泰只好投奔代表北魏朝廷的尔朱荣,恰逢贺拔度拔的儿子贺拔岳也在尔朱荣军中。尔朱荣得知他们两家的交情,便把宇文泰分编到贺拔岳麾(huī)下。
正当六镇起义蓬勃发展之时,关陇地区也爆发了起义。宇文泰跟随贺拔岳、侯(hòu)莫陈悦前往镇压,多次立下战功,官爵不断提升。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宇文泰乘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对官员、百姓实施惠政,获得了不少人的好感。几个月后,尔朱荣被北魏孝庄帝杀害,高欢乘势崛起,成为北魏政权的实际掌控者。高欢继续倚重贺拔岳,宇文泰依然是贺拔岳最信任的手下。
不久,不甘心成为高欢傀儡的北魏孝武帝暗中联络贺拔岳,想要对付高欢。宇文泰主动请求去晋阳会见高欢,一探局势。高欢一见到宇文泰,就想留为己用,被他一口谢绝。
宇文泰回来对贺拔岳说:“高欢野心很大,他之所以没有篡位,是因为朝廷有你和你的兄长贺拔胜。至于侯莫陈悦,他是个庸人,不足为虑。我们应该乘势占领陇地,与当地人搞好关系,便可以在那里扩充兵马。站稳脚跟后,往西能掌控西域,往北能安抚漠北的草原民族,往东能抵达长安,这样才能辅佐朝廷。”
这番分析高屋建瓴,体现了宇文泰的军政才能,贺拔岳深感佩服,马上派他向孝武帝报告,孝武帝听后大喜,对他赞赏有加,并任命贺拔岳为主帅,尽快实施这个战略。
贺拔岳派宇文泰负责此事,宇文泰立即行动,很快就稳定了陇地。不久,由于高欢的挑唆,贺拔岳被侯莫陈悦诱杀。
宇文泰在众人的拥戴下,全面接管了贺拔岳的人马,击溃了侯莫陈悦,占领长安,从而牢牢掌控了关陇地区,成为仅次于高欢的实权人物。
此时,孝武帝与高欢决裂,逃亡长安,投奔宇文泰。高欢另外拥立孝静帝,建立东魏。宇文泰毒杀孝武帝,另立魏文帝,建立西魏。北魏由此一分为二。
起初,东魏实力远超西魏,高欢也有一统天下的志向,于是不断进攻西魏,互有胜负。
有一年,高欢带兵二十万讨伐西魏,此时关中正闹大饥荒,宇文泰带着不到一万兵马在一处粮仓休整,听说高欢来了,马上出兵。高欢派兵围困了这处粮仓,又亲率大军进攻。宇文泰率万人迎战,力排众议,命令部队准备好三天的干粮,渡过渭水(黄河最大的支流),背着渭水东西列阵,让主力部队埋伏于芦苇草丛中。
东魏军到,见西魏军人少,不等列阵就争相进攻。两军交战之时,宇文泰亲自击鼓,伏兵突然杀出,大败东魏。
但是,西魏地窄国贫,东西魏力量对比非常悬殊。宇文泰意识到,个别战争的取胜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当务之急,便是推进改革。
他下令恢复均田制,保证人人有田可耕;得到耕地的农民,成为源源不断的兵源,于是形成府兵制。宇文泰又改革官制,整顿吏治,重视儒家伦理教育,任人唯贤,奠定了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通过这些努力,基本打破了民族、出身的界限,极大地缓和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增强了内部凝聚力。
西魏与东魏对峙了十几年,逐渐扭转了劣势。547年,高欢病死,东魏、南梁先后发生内乱,宇文泰趁势攻占了长江上游及汉江流域的土地,实力进一步提高。
556年,宇文泰在北方巡视时去世,遗命他的侄子宇文护完成统一大业。
宇文泰身逢乱世,凭借个人奋斗掌握大权,顺应历史潮流实施了改革,终于转弱为强,奠定了北周的基础。他开创的一系列制度,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原文】魏永熙三年春正月,岳欲讨曹泥,遣都督赵贵至夏州与太祖计事。太祖曰:“曹泥孤城阻远,未足为忧。侯莫陈悦怙(hù)众密迩(ěr),贪而无信,必将为患,愿早图之。”岳不听,遂与悦俱讨泥。二月,至于河曲,岳果为悦所害。——摘自《周书?卷一》
【译文】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春季正月,贺拔岳想讨伐曹泥,派都督赵贵去夏州(今陕西省靖边县),跟周太祖宇文泰商量此事。周太祖说:“曹泥据守孤城,距离遥远,不值得担心。侯莫陈悦仰仗人多,离我们很近,贪婪且不讲信义,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祸患,希望能早日除掉他。”贺拔岳不听,便与侯莫陈悦一起攻打曹泥。二月,进军到河曲,贺拔岳果然被侯莫陈悦杀害。
词语积累
高屋建瓴(línɡ):在高高的房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