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僧孺列传
王僧孺(465—522年),字僧孺,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人,南朝文学家,和沈约、任昉并称为南梁三大藏书家。
藏书万卷的谱牒学大家
王僧孺祖上是地位显赫的士族,到他父亲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王僧孺从小非常聪明,五岁时看到一本《孝经》,问别人:“这本书讲的是什么?”那人说:“讲的是忠孝。”王僧孺说:“如果这样的话,我要好好阅读。”
通过学习,王僧孺为人处事变得更加成熟。有人给他父亲送来水果,取出一个给王僧孺,王僧孺说:“这是送给我父亲的,父亲没有吃,我不能先吃。”
他的父亲去世后,家境越来越困难,母亲只能通过卖纱布维持生计,王僧孺也开始给别人抄书赚钱,赡养母亲。
每次抄完书,他都把书中内容记得一清二楚,然后重新默写下来。因此,王僧孺不但博览群书,而且家中逐渐积累了许多珍贵书籍。
长大后,王僧孺作为当时少有的饱学之士,在南齐为官。他曾加入竟陵王萧子良的文学集团,编撰《四部要略》,但只是学士的身份;又得到当朝太子萧长懋(mào)的赏识,担任属官,随后萧长懋去世;后来获得大文豪任的推荐,官职一度有所提升;又被始安王萧遥光推荐,担任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县令。总地来说,王僧孺的仕途颇为不顺。
梁武帝建立南梁,授予王僧孺南海郡(今广东省大部)太守一职。南海郡靠近大海,有优良的港口,常年吸引大量外国商船前来贸易。以往的地方官员都会借机获取商贸货物,以数倍价格卖到内地,谋求暴利。
王僧孺有鉴于此,感慨地说:“我记得当年有人在蜀地(今四川省大部)为官,离任时没有带走一点蜀锦。我想留给子孙的不是这些珍稀之物,而是廉洁的精神。”
王僧孺到任后,从不索取任何货品,仅一个月就获得了百姓的爱戴。王僧孺在南海郡任职两年,政绩斐然,被召回朝时,当地六百多人来到朝廷请命,希望他留任,但皇帝没有同意。
回到朝中没多久,王僧孺被调往南康王手下任职。南康王有一个最信任的官员名叫汤道愍(mǐn),多次依仗信任,提出过分要求,王僧孺屡次予以驳回。
汤道愍怀恨在心,恶意中伤王僧孺,王僧孺被免职,许多年都没有再步入仕途。
过了很久,王僧孺才获得任用,负责整理士族家谱。自从曹魏确立九品中正制度,国家选拔官员就以门阀大族的家谱为依据。
东晋末年以来,南方经历宋齐两朝的变迁,士族的家谱失散严重,由此引发诸多问题。此时,士族依然在政治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门阀出身仍然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因此,梁武帝非常重视重修族谱,派王僧孺整理《百家谱》,并以此为基础,统计出十八个州、一百一十六个郡,共七百一十卷《十八州谱》,将全国士族的姓氏、郡望、名字、官职、彼此血缘关系等信息全部罗列,以此作为官方承认的官撰谱牒。至此,谱牒之学发展到王僧孺,到了集大成的阶段。
522年,王僧孺病逝,终年五十八岁。王僧孺去世时,家中藏书多达一万卷,其中有不少珍贵古本,他是南朝时期著名的藏书家。
【原文】僧孺工属文,善楷隶,多识古事。侍郎全元起欲注《素问》,访以砭(biān)石。僧孺答曰:“古人当以石为针,必不用铁。说文有此砭字,许慎云:‘以石刺病也。’《东山经》:‘高氏之山多针石。’郭璞(pú)云:‘可以为砭针。’《春秋》:‘美疢()不如恶石。’服子慎注云:‘石,砭石也。’季世无复佳石,故以铁代之尔。”——摘自《南史?卷五十九》
【译文】王僧孺精通写文章,擅长楷书和隶书,知道很多古代的事情。侍郎全元起想要注解《素问》一书,向王僧孺询问砭石的意思。王僧孺回答道:“古代人应当用石头作为针,一定不用铁。《说文解字》中有这个‘砭’字,许慎说:‘用石头刺入身体治病。’《东山经》说:‘高氏之山有很多针石。’郭璞说:‘可以用来作砭针。’《春秋》说:‘美言疾病,不如用砭石去治疗疾病。’服子慎注解说:‘石,就是砭石。’后来世上没有好石头,所以用铁来代替罢了。”
词语积累
如芷如兰:芷,白芷,草本植物,比喻洁白;兰,兰花,比喻高贵。指洁身自好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