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兴载记
姚兴(366—416年),羌族,字子略,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十六国时期后秦第二位皇帝,政治家、佛学家。
崇尚佛教的羌族皇帝
羌,最初是我国古代西部游牧部落的泛称,古羌人以善于牧羊著称,有很多分支部落。商朝时,羌是其属国之一;春秋战国时,羌人建立的义渠国,曾与秦国对峙了几百年;秦汉之后,羌人进一步发展、分化,迁入内地,逐渐步入封建社会。
姚兴祖上属于烧当羌,是当时实力较强的一支部落,后来被东汉王朝击败,从今青海省东南部往东迁,进入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
西晋末年,姚兴的祖父姚弋(yì)仲带领族人迁到今陕西省西部;后赵皇帝石虎又下令他们继续东迁,到达今天的河北省枣强县。
等到姚兴的父亲姚苌统领部落,又回到关中,恰好前秦崛起,便依附了它。淝水之战后,姚苌脱离前秦,建立政权,史称后秦。
当时,姚兴还在长安的前秦王朝任职,听到父亲自立的消息,连夜逃出长安。到达父亲身边后,因为长子的身份,被立为太子。
当时,前秦实力尚存,姚苌一直在外交战,姚兴以太子的身份镇守长安。其间,姚兴继续学业,与汉族大儒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经常探讨治国之策。
394年,姚苌病重,从前线返回,不久病逝。姚兴担忧自己声望不够,几位叔父不服,决定秘不发丧。叔父们深明大义,认为姚兴贤明,志向远大,前秦的威胁就在旁边,不能自相残杀,亲自前往拜见姚兴,消除了误会。
姚苌病死的消息传出,前秦皇帝苻登趁机大举进攻。姚兴亲率大军抵抗,双方展开激战。姚兴采纳长史尹纬的建议,切断前秦军队的水源,然后全线反击。后秦大获全胜,姚兴的威望得到极大提高。战后,姚兴正式为父亲发丧,顺利登上帝位。
姚兴登基后,勤于政事,显示出过人的才能。军事上,他通过连续的战争,先后击败前秦、东晋、西秦和后凉,扩大了后秦的版图。
政治上,采取严厉措施打击贪官污吏,营造了比较清明的社会风气。
文化上,姚兴继承父亲的政策,大力提倡儒学,兴办学校,一万多人慕名到长安求学。大力提拔有才干的人,做到知人善任。这一时期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生产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后秦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强国之一。
姚兴喜欢出城游玩,经常很晚才返回,城门官王满聪为了劝诫他,以天黑看不清来人为名,将他关在城门外,姚兴没有办法,只得从其他门入城。第二天,姚兴非但没有处罚王满聪,反而嘉奖他。
就在姚兴准备进一步扩张之时,东面的北魏在开国皇帝拓跋(guī)的带领下迅速强大起来。姚兴曾经重用北魏的敌人赫连勃勃,招致北魏大军的进犯,后秦遭受重大损失。姚兴不甘示弱,随后反击,又被击败,再也无力与北魏争夺中原地区。
雪上加霜的是,赫连勃勃恩将仇报,反秦自立,建立了大夏国,不时南下骚扰后秦。在与赫连勃勃的战争中,后秦一直处于劣势,在拉锯战中损失了大量军队和物资,极大消耗了国力。
因为这两个对手的存在,后秦由盛转衰,再也无力开疆拓土,反而因为各方矛盾加剧,势力范围日渐缩小。
姚兴信奉佛教,攻灭后凉后,把著名高僧鸠(jiū)摩罗什迎到长安,以国师之礼对待,为他专门设立翻译佛经的译经场。
由于姚兴的大力推崇,王公大臣们人人信佛,从远方前来研修佛学的僧人多达五千人,地方上也形成了尊佛的风气。鸠摩罗什在优渥(wò)的环境下,总共译出九十八部佛经,计四百二十五卷。
鸠摩罗什精通汉文、梵文,他的译经事业是我国佛教史上的大事,极大地促进了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翻译文学的基础。鸠摩罗什由此跻身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列。
姚兴晚年,不喜欢太子姚泓,格外宠信皇子姚弼(bì)。姚弼产生了非分之想,准备武力夺取皇位,其他皇子见状,也各怀私心,卷入夺嫡大战。虽然在最后一刻,姚兴拖着病体上朝,宣布处死姚弼,平息了叛乱,但后秦的混乱已经不可避免。
416年,叛乱平息的第二天,姚兴发病去世,终年五十一岁。
【原文】桓玄遣使来聘,请辛恭靖、何澹(dàn)之。兴留恭靖而遣澹之,谓曰:“桓玄不推计历运,将图篡逆,天未忘晋,必将有义举,以吾观之,终当倾覆。卿今驰往,必逢其败,相见之期,迟不云远。”——摘自《晋书?卷一百一十七》
【译文】桓玄派遣使者前来问候,请求释放辛恭靖、何澹之回去。姚兴留下辛恭靖而遣送何澹之,对何澹之说:“桓玄不推算时运,将要图谋篡位,上天没有忘记晋朝,必定会有正义的举动,依我看来,桓玄终将失败。你现在赶回去,定会遇到他的失败,我们相见之期,不会太远了。”
词语积累
妍皮不裹痴骨:妍,美丽;痴,丑陋。美好的皮肤,不包丑陋的骨头。比喻美好的外表定会有美好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