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具备高超的文学水平。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发展到了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对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中的文章,不仅极具浪漫主义风格,而且摆脱了语录体形式的束缚,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庄子》给予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
韩非(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年),史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
韩非出生于韩国贵族家庭,小时候患有口吃的毛病,因此不善言词,于是把精力转向读书学习,遍览家中藏书,尤其喜爱法家和兵家书籍。
经过春秋时期几百年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华夏大地剩下七个主要诸侯国。其中,魏国率先变法,迅速崛起,在战国前期独领**。后来,实力较弱的秦国也任用商鞅进行彻底的变法,迅速实现了国富兵强。法家思想因此成为显学,力压道家、儒家等各家学说。
韩非所在的韩国和秦国接壤,因此首当其冲,屡屡被秦国打败而割地求和。作为韩国贵族,年轻的韩非时时都在思索如何让韩国强大起来。他认为秦国强大是因为商鞅变法的功劳,因此苦学法家学说。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国,一举攻克五十座城池,韩国面临着被灭国的危险。韩非上书韩王,请求立刻实施变法,采用法家的主张实现富国强兵,但韩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失望之余,韩非开始埋头写作,把自己的见解付诸笔端。一天,韩非听闻儒学大师荀子到楚国讲学,立刻前往楚国,拜在荀子门下学习帝王之术。期间,他和楚国人李斯成为同学。李斯对韩非的才华和文章非常欣赏,常常自叹不如。
韩非融会贯通,最终将三位法学大师——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的核心思想集于一身,成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写的文章说理精辟,切中要害,在各诸侯国之间广泛流传。秦王嬴政读到他的文章,感叹说:“我要是能够结识此人,和他交往,虽死无憾!”
此时,已经在秦国为官的李斯报告秦王,韩非是自己的同学,这些文章都是他写的。秦王闻言大喜,想要尽快见到韩非,马上派兵进攻韩国,指明索要韩非。韩王本来就没打算任用韩非,又被秦国逼急了,便派他出使秦国。韩非和秦王见面,一番交谈下来,秦王心悦诚服,想把韩非留在秦国。李斯嫉妒韩非的才能高于自己,害怕他日后对自己的地位产生威胁,就向秦王进谗言说:“韩非是韩国贵族,现在秦国意欲兼并天下,韩非怎么会心向我们呢。但如果放他回去,就好比放虎归山,不如找个罪名把他杀了。”
秦王觉得李斯说得有道理,找了个借口将韩非下狱。一开始,韩非还准备上书申冤,但李斯很快指使亲信带着毒药给韩非,让他自杀,韩非以为是秦王的意思,于是愤而自尽。等到秦王后来反悔,派人特赦韩非,已经无可挽回了。
韩非虽然含冤而死,但他的法家思想体系却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不仅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而且为我国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韩非提倡的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虽然时隔千年,仍然历久弥新,成为现代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人将韩非的文章整理成《韩非子》一书,现存二十卷五十五篇,基本都是韩非亲笔所著。《韩非子》除了法学方面的成就,还善于运用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历史观来说明道理,因此在哲学上的成就也很高。此外,本书文笔犀利,善用寓言,给人以无穷的启迪,在文学上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原文】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wǎng),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zēng)。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摘自《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
【译文】孔子回去后,对弟子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翔;鱼儿,我知道它能游动;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动。跑动的野兽可以用网捕捉;游动的鱼儿可以用线钓起;飞翔的鸟儿可以用箭射下。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怎么乘风驾云,飞翔于九天之上。我这次见到老子,他就是龙啊!”
词语积累
滥竽(yú)充数:滥竽,冒充会吹竽。冒充会吹竽的人凑数。比喻没有真本领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也比喻以次充好。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水平不够,只是凑数而已。
守株待兔:株,树;待,等待。守在大树下等着兔子前来。讽刺那些不肯积极努力,只想得到意外收获的人。
上善若水:上,最高明;善:善良。最高明的善良就像水一样,水流滋润大地,润物无声。
知足常乐:知,知道;常,经常。知道满足才能经常快乐。
鹏程万里:鹏,大鹏鸟;程,路程。大鹏鸟飞翔的路程有万里之远。比喻个人前途远大。
庖丁解牛:庖丁,名叫丁的厨师;解,分解。本义指丁厨师在分解牛肉时动作麻利。比喻了解事情的客观规律后,做事情才能运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