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白话二十四史谢圣明 > 管晏列传(第1页)

管晏列传(第1页)

管晏列传

《管晏列传》记载管仲和晏婴的事迹。管仲和晏婴都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才能出众、忠于国家,为齐国的强大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司马迁把两人列为一传。

华夏第一相管仲

管仲(公元前723—公元前645年),姓姬,管氏,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早期法家代表人物。

管仲祖上是周穆王的后人,父亲曾经担任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落,生活十分贫困。

管仲小时候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为了谋生,两人一起经商,每次赚到钱,管仲分到的总是比鲍叔牙多,但鲍叔牙从来不以为意。在经商的过程中,管仲走了很多地方,接触了很多人,极大地增长了见识。后来经商失败,管仲在政府部门谋了个职务,却连续三次被国君驱逐。眼见当官干不下去了,管仲只好去投军,结果多次当了逃兵。无论管仲经历怎样的失败,鲍叔牙始终认为管仲能成就大事,两人一直保持着莫逆之交的关系。

后来,管仲见国君齐襄公胡作非为,预感到齐国即将大乱,便与鲍叔牙商量,由管仲辅佐齐襄公的弟弟姜纠,鲍叔牙辅佐另一个弟弟姜小白,逃离齐国避难。

不久,齐国果然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姜纠和姜小白闻讯,马上动身赶赴齐国,结果姜小白抢先一步进入国都即位,是为齐桓公。姜纠争夺君位失败,逃到鲁国躲避。

齐桓公即位之后,很想有一番作为,准备任命鲍叔牙为国相,鲍叔牙却说,管仲的才能是自己的十倍,如果想要成就霸业,只能让管仲担任国相。

齐桓公听说管仲如此有才华,便派人前往鲁国,诈称要把管仲抓回齐国问罪。鲁国国君害怕,便杀了姜纠,抓住管仲交给齐国使者。齐桓公以非常隆重的礼节迎接他,两人讨论国家大事,齐桓公心悦诚服,特地挑选吉日拜管仲为相,尊称他为“仲父”。

齐国一直都是东方大国,享有周王赐予的专征之权。齐桓公急于成就霸业,想要马上加强军备,征讨不听命的小国。管仲劝他先治理好国内,再图谋外举。齐桓公不听,执意按自己的想法行事,结果全都招致失败,这才死心塌地地支持管仲改革。

齐国地处海边,有渔盐之利;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管仲大刀阔斧,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入手,开启了一场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大改革。短短几年时间,就盘活了经济,团结了百姓,组建了强大的军队,积累了争霸的实力。

这时候,由于周王室威信不断下降,不仅各诸侯国不听周王的命令,就连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也蠢蠢欲动,不时南下骚扰中原各国。管仲让齐桓公趁机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以诸侯之长的身份,利用周天子的旗号讨伐不敬王室、不听命令的国家,扩张齐国势力;同时联合众多小国,主动进攻周边少数民族部落,极大地提高了齐国的声望。从齐桓公即位第三年开始,齐国便开启了征讨之旅,先后灭掉几十个小国,九次召集诸侯国会盟,成为名副其实的霸主。

但是,南方的楚国自恃强大,始终不承认齐桓公的地位。齐桓公问管仲如何用最小的代价让楚国屈服,管仲说:“楚国鹿多,我们高价收购活鹿,不久后楚国便会屈服。”齐桓公将信将疑,但还是派人到楚国高价收购活鹿,楚王贪财,连忙让全国百姓放下农具抓鹿。

这时,管仲暗中派人到楚国大肆收购粮食,运回齐国囤积,等到粮食足够了,管仲说:“现在可以出兵了!楚人都去抓鹿,耽误了农时,肯定缺粮,到时候我们封锁国境,禁止粮食流通,楚国必败。”齐桓公这才恍然大悟。不久,楚国果然向齐国屈服。

公元前645年,管仲生病不起。齐桓公亲自探望,问他谁能接替为相。管仲推荐公孙隰(xí)朋和鲍叔牙,同时告诫齐桓公远离三位奸臣,齐桓公一一应允。不久,管仲病逝,齐桓公先后任命公孙隰朋和鲍叔牙为相,延续了管仲的政策。但是齐桓公没有远离三位奸臣,最终落得凄凉而死。

管仲在齐国率先开启了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改革,被誉为“法家先驱”,不仅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而且成功保护了华夏文明,功业彪炳,被后世尊为“华夏第一相”。

由于管仲开创的霸业影响巨大,后人便结合他的言行,假托他的名字,编撰了《管子》一书。《管子》汇集了法家、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广博,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心为国的三朝元老晏婴

晏婴(?—公元前500年),姓姬,晏氏,字仲,史称晏子。春秋时齐国夷维邑(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