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楚字是这样写成的吗怎么读 > 三尺青锋谁胜出楚式剑是怎样炼成的之五(第1页)

三尺青锋谁胜出楚式剑是怎样炼成的之五(第1页)

三尺青锋谁胜出——楚式剑是怎样炼成的之五

宝剑锋从青铜出,战斗力从利器来。

没有利剑,何来强国?

楚国,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楚君好剑,楚人擅剑,工于铸剑。春秋楚地风,战国义士气,官职不分文武,从帝王将相到士人游侠,一柄长剑在腰,地位、心志在身,所以屈原有“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之行吟。“长剑危冠”,是春秋战国的标识、朝野文武的标配,是尊贵与威权、正义与勇武、高洁与不屈的象征,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在神界,剑能降魔除妖;在人间,剑能惩奸除恶。剑壮人胆,诗改鄙人气。没有剑,无春秋;无争伐,非战国;不擅剑,非楚人。

《左传》有“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记载,中原这几个小封国第一次开始害怕楚国的事件,发生在春秋之初的公元前710年,就是因为感受到了楚国利剑的锋芒。那个时候,周王室东迁洛邑不久,近亲的姬姓诸侯们称兄道弟热闹成一片,而尚处在荆天棘地、穷乡僻壤的楚国备受冷落。楚人不言,唯有剑语。一剑封喉,寒光摄魂,英气逼人。一直到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57年,已经成为强秦之君的秦昭王,还对楚国兵器之利忌惮三分,“吾闻楚之铁剑利”“夫铁剑利则士勇”。

楚式剑,是秦国的眼中钉、肉中刺。

铜矿资源丰厚的楚国,坐拥长江之富、天堑之险、上游之势,剑指东南,雄视盛产锡资源的吴越之地,斗志在高涨,图谋在滋长,楚式剑峥嵘渐露,寒光泛霜。

楚国八百年,一剑穿两周。

从现存出土实物看,古代兵器以楚、韩、秦三地生产的剑居多。楚国一直是古代兵器研发生产重地,武器精良、武库充盈,崇武尚武,耀武扬威,不可阻挡的武力令邻国恐惧、各国忌惮。楚国的国力,首先表现在军事的实力和兵器的力量。

在武器性能上,楚国注重创新优化,大大提升了楚式剑的杀伤力和作战半径。“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进攻型刀剑宜短,便于近身作战;防御型戈矛宜长,便于拒敌门外。商代青铜剑出现时长约二三十厘米,主要用来防身自卫应急之用;西周时剑长一般在十五到七十厘米,多数长度在六十厘米以内,主要用作近身格斗之用;春秋中后期剑长增加,一般长七十到八十厘米;战国中后期的剑更长,多为九十多厘米、一百厘米,杀伤半径明显增加,而且出现了锋利的铁剑。一九六五年,曾作为燕国都城三百年的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了五十多件钢铁兵器,长度多在六十九点八厘米到一百点四厘米之间,其中有十五柄铁剑,表明战国中晚期兵器的铁制化水平和剑长变化的过程;湖北宜昌前坪楚墓还出土过一柄长达一百二十厘米的铁剑,目前最长的一把剑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湖南长沙楚墓被发现,剑长一百四十厘米,比普通青铜剑长一倍。“长剑”一词,正是楚人叫响的。屈原有“抚长剑兮玉珥”“竦长剑兮拥幼艾”“带长剑兮挟秦弓”“带长铗之陆离”之诵,宋玉有“长剑耿耿,倚天之外”之吟。从剑身长短尺寸看,楚式剑的攻防功能皆备,胜人一筹,非常实用。与铜相比,铁的比重更轻、密度更小,因而铁制的刀剑斧钺、戈矛枪戟等兵器不光更加锋利,刺、击、砍、劈等更有威力,而且重量轻、速度快、灵活性大。与砍刀、短剑相比,长剑迅如疾风,翩若游龙,利犹蜂蜇,攻防皆可,更加有利于近身格斗和骑步兵作战。从夏商之际的“随身保镖”耸身一摇,变成春秋中期之后的“格斗王子”,长剑成为历史舞台武戏的主角。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争战中,楚式剑领先的功效,使楚国保持数百年的雄霸地位,直到战国末期遇到了秦国的剑。

在兵器材质上,楚国注重创新技术,大大提升了楚式剑的坚韧性和对抗力量。智慧的先人发现,铜与锡混合冶炼出的青铜,硬度和强度大大地超过了纯铜制品。如果再与铅一起冶炼,生产的物质硬度超过纯铜且有一定的软度,易于雕饰、塑形,可以用作礼器或者兵器上的花纹。青铜合金中铜锡比重不同,制造的兵器也不同。当初吴越之地冶炼时,应该不局限于在铜中添加锡元素,很可能使用了硬度、锐度更高更强的陨铁,生产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铁制兵器。锡比铅珍贵,而且战争用量大,因而铜锡合金比铜铅合金更珍稀。这些配方说明了古人对金属性能的掌握和对自然世界的认知。两兵相交,孰刚孰脆,立分高下,楚国对合金铸造技术的发明和铁制兵器应用,增强了兵器的打击力和对抗力,所以《荀子》感叹说:“楚之铁剑利。”冶炼技术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块炼掺碳技术的发明应用,使楚国成为最早铸造出钢制刀剑的国家。一九七六年,湖南长沙杨家山六十五号楚墓出土了一把被认为是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钢剑,其锋利和韧性远远超过了铁剑。

在形制功能上,楚国注重创新设计,大大提升了楚式剑的功效性和科技含量。从外形上看,楚式剑的侧刃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从离剑格三分之二处向剑锋方向收窄,这样着力点集中,有利于直刺攻击,增强冲杀力;从设计上看,楚式剑的剑身中线拱起一道脊柱,脊上开有放血槽,防止血凝阻力,易刺易拔,快进快出;从构造上看,楚式剑家族分若干品种,柱脊剑分量十足、冲力巨大,空茎剑重力在前、远掷精准有力,实茎剑抓握有力、隔挡如盾,扁茎剑运作轻巧、翻飞迅疾。这些特点各国剑都或多或少也具有,但楚式剑特点更集中。

楚国在吴、越两国被灭之后,将楚地丰富的青铜铁矿资源与吴越之地炉火纯青的铸剑之术结合,研制出一种复合剑,这种剑用含锡量小的合金浇铸剑脊因而坚韧无比不易折断,用含锡量大的合金浇铸剑刃因而锋利无比杀伤力强。复合剑的诞生使楚剑制造从质量到工艺都达到巅峰,楚军的战斗力由此大增。一柄利器在手,武功威力尽展,楚式剑霜冷冰寒,楚国心勃勃生发。

青铜技术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用青铜冶炼器具是人类最伟大的应用之一。夏商时代泛起的青铜之光,照亮了中华民族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金色的脚印”。从自然纯铜到冶炼青铜,铜元素这个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序为二十九,在地壳中含量仅占万分之一的铜物质,以一个漂亮的换颜,成为人类最早的金属朋友,为人类文明做出创造性、划时代的贡献。

楚人善学。立国之初地处蛮荒,文化比诸侯国要落后,但楚人善学人之长、敢为人之先。楚国拥有的矿产资源是先天的,但铸剑的技术是学来的,史料上有楚向吴越学铸剑的记载。

楚国与吴、越两国兵器的交流史,有物为证。一九六五年十二月,湖北荆州的江陵县望山桥古墓群中,发现了一柄剑身长五十五点七厘米、剑柄长八点四厘米、剑宽四点六厘米的剑。虽然深埋地底两千四百多年,但仍然锋利无比,刚出土时剑刃小试,竟能将十六层白纸一次划破。这把剑的剑身近剑格处,有两行中国最早的书法字体——错金鸟篆铭文,经过金文专家认定,是“越王鸠(句)浅(践)自乍用剑”八个字,“鸠浅”即越王勾践,可以判断此剑为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佩剑。但这把“天下第一剑”也留下了一个谜:它是怎么到了楚国都城的?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楚王奖励给大司马邵滑的,邵滑奉楚怀王之命潜伏越国五年,为公元前306年楚国彻底打败越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剑作为战利品被带回楚国,楚怀王赏赐给了邵滑,后随葬入土;二是楚昭王曾娶越王勾践之女为妻,此剑为陪嫁物,见证了楚越之好。这是一个令人未能完全参透的谜。

还有一个谜,也出现在这里。一九八三年十一月,距越王勾践剑出土处两公里的江陵县马山古墓中,发现了一支刻有铭文为“吴王夫差自作用矛”的青铜矛,矛长二十九点五厘米,制作精美,雕以几何花纹。关于吴王夫差矛是如何到了楚国的,一说是吴楚两国交好时,以礼物互送,楚王得到吴王送的长矛;一说是楚灭越、越灭吴,吴国矛作为战利品辗转到了楚国手里。

越王的剑,吴王的矛,相聚于楚,是一个气势磅礴、峰回路转的历史故事。攻楚越,征齐鲁,吴王夫差穷兵黩武,两代君王均战死;苦心人,天不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吞吴。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这两位盖世英雄、世代紧邻、旷世冤家,生前打得不亦乐乎,死后他们的两件宝器竟然在湖北同一个地方被发现。毗邻相守两公里,安卧楚地两千年,千秋恩怨终归于零,万世功业尘埃落定。怎么来的?故事如何?千古之谜,迷雾重重,史海钩沉,却打捞不到半点印记,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历史的碎片有如漫天的雪花,你记得住那个冬天的一场雪,却记不住那每一片雪花。

史料永远是碎片,再齐全的片段也拼凑不出往昔的图谱,情景模拟再惟妙惟肖,也比不上曾经的鲜活灵动,还原不了历史的原貌。考古是一个复古与疑古、溯源与求真的过程,一种力求趋近真相、接近史实的探究,但疑团、谜团永远附着于研史穷史的全过程。线索越多,越是模棱两可、乱如麻团、扑朔迷离;成果越多,往往解读越多、争议越大,形成共识越难,有的时候甚至是大相径庭、颠覆定论。

这就是历史的吊诡。一些人在创造历史,一些人在制造历史。哪个是史实与真相,哪个是伪证与谬误,人们往往身陷谜团、如坠迷宫。历史老人在古老的遗址上徘徊,在旷野的地平线上行走,看谁能邂逅它、谁能解读它。

只有铁一般的事实,证明铁一般的历史。

从出土文物看,半数以上的楚墓出土铜、铁甚至钢制兵器。从湖北江陵楚墓群、望山桥楚墓、熊家冢楚墓、天星观一号楚墓、郭店一号楚墓、九连墩楚墓,到湖南长沙、张家界、九里楚墓群等,从河南南阳徐家岭楚墓、信阳城阳城楚墓、上蔡郭庄楚墓、淅川下寺王子午楚墓等,到安徽寿县楚幽王墓,以及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楚墓来看,出土文物除了礼器、工具、家具、丝绸等,数量最多、品种最丰富的是兵器。这些兵器的设计之先进、铸造之精良表明,楚国在武器制造的水平上代表了当时的高峰,楚国的军工文化、军事文化引领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战争文化的脚步。

楚国厉害的武器,不仅仅是剑。

与其他诸侯国兵器一样,楚国的兵器种类主要集中在近身兵器刀铍剑、长兵器戟戈矛、远射兵器箭镞弩机等。剑似旋风呼啸,弓如霹雳弦惊,战争因此变得富有纵深感、立体感,更为壮观、更有气势。楚式剑、楚式戈、楚式弩是兵器家族的强中强、王中王,是苍苍楚地的主人、森森楚阵的主角、凛凛楚国的主力,也是书写八百年楚国浩浩历史的主笔。

青铜戈矛是兵中翘楚,是楚军列装的重兵器。楚戈由戈头、戈柄、铜套组成,戈脊多开有血槽。戈柄木制,用细竹条扎紧,既有韧性又折不断、砍不烂。长戈用于车战,车兵借助前进的动能攻击两侧步兵,既可钩杀又可啄击,车速一快,有如割草,杀伤面大。战国后期单骑作战逐步取代春秋早期车战方式,骑步兵短兵相接以冲杀为主,横向攻击为次,于是具有钩、啄等功能的金戈逐渐被具有直刺快拔功能的铁矛取代。楚国青铜长矛的矛尖冲刺力大、枪身长,适用于强攻,木柄末端装有青铜护尾,还往往配有精美的纹饰,易于抓握。《考工记》记载,“酋矛”柄长二丈、由步兵使用,“夷矛”柄长二丈四尺、由车兵和骑兵使用。湖南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还出土过三米一长的木柄铜戟、两米八长的藤柄铜矛等长兵器,都是战之骄子。楚式长矛还有一个特点是矛尖细窄锋利,且带有四棱形尖锋,中脊处有对穿孔,脊两侧带放血槽,易于刺入敌兵铠甲,又便于拔出再刺。《荀子》记载,楚国的宛地制造的矛,像蜂刺一样尖锐,此所谓“宛钜铁矛,惨如蜂虿”。

楚人善射,楚辞中多次出现射箭的形象和意象。屈原的《天问》所言“羿焉彃日,乌焉解羽”,是最早关于后羿射日的文字。相传楚国的熊渠子是射箭高手,某天夜晚外出,突然见到路旁卧着一只老虎,他立即张弓射虎,一箭射去,不见动静,走近才知道那是一块大石头,而射出的箭连羽尾都没入了石头,这个“射虎”的故事叫“没金饮羽”。

楚国有穿石之功并留名青史的射手还不止这一位。《战国策》记载,传说中有一位神箭手,看到一尊卧伏的犀牛,便一箭中的,走近才知道是一尊巨石,连箭杆都射进了石头。

这个人叫养由基。

养由基不仅有“没金饮羽”“射犀牛”的故事,还创造了“百步穿杨”的成语。等到西汉抗击匈奴的“飞将军”李广塞外引弓射石的故事发生时,已是四百五十年后的事了。养由基有“双手能接四方箭、两臂能开千斤弓”之美誉,有一箭穿透七层皮甲之神力,人称“养一箭”。公元前575年六月,晋、楚鄢陵之战,晋军名将吕锜一箭射中楚共王的眼睛,楚王一怒之下交给养由基两支箭,让他射杀吕锜,养由基只用一支箭,箭无虚发,一箭射杀吕锜,从此更是声震各国。

不但有楚人善射的传说,更有楚王习射的传统。历代楚君大多善射,关键时刻能露一手。战国时期楚宣王率车骑千乘,游猎于云梦之野,突然有一头犀牛冲过来,一片慌乱,只见楚宣王镇定自若,弯弓搭箭,嗖的一声射倒犀牛,众人惊服。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