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楚字是这样写成的吗怎么读 > 九头鸟的前世今生(第1页)

九头鸟的前世今生(第1页)

“九头鸟”的前世今生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种说法何来?含义何在?“九头鸟”具有什么样的文化特点和性格特征?“九头鸟”与湖北人有着怎样的关联?

要探讨“九头鸟”的问题,得先从“楚”说起。

楚人的先人何许人也?屈原的《离骚》曰,“帝高阳之苗裔兮”,说楚人的先祖是颛顼高阳,汉代司马迁在《史记》里说,楚人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梳理下来,祝融是黄帝之后。我国第一部地理书籍、神话集《山海经》里说,祝融是炎帝的后代。同一个神话形象多个故事版本,是中国神话的特点。不管何种说法,楚人拜祝融为先人,自称是炎黄的后代。在南楚神话中,祝融是火凤的化身,楚人保持“尊凤尚赤、崇火拜日、喜巫近鬼”的习俗至少几千年了,所崇之凤享图腾之尊,是百鸟之王。

那么“凤”是什么样子的呢?

据我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释鸟》记,凤形体为“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山海经》描述曰“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也就是说,凤凰是一种美丽的鸟,它的头部、翼部、背部、胸部、腹部上的德、义、礼、仁、信这五个字,在远古时期就是楚人部族的价值取向;《山海经·南山经》注“凤,瑞应鸟”,凤象征着祥和。五字安天下,瑞鸟兆太平,凤凰形象寄寓了楚地先人美好的向往和情愫。凤凰的居所在九重天之上,凡间难以企及。其“身披五彩、鸣若箫笙,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非琅玕不食”。先秦时期南方文学的代表是“庄骚”,即《庄子》《离骚》。庄子《逍遥游》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两篇文章中,九处描述了楚事,因此有学者认为,《逍遥游》里描绘的这个“鹏”就是“凤”。抱负远大、志向高洁、象征祥和的“凤”成为楚人的精神源泉和文化标识。

楚地两百多万年前已有先民的足迹,对神鸟的崇拜历史悠久。南楚尊凤,各类古代文献中随处可见。从田野考古发现来看,楚地凤鸟形象居多。商周时期宫廷用的玉器、青铜器上装饰有大量的凤凰花纹图案,或呈花冠状,或勾喙翅翼爪尾鲜明,有的图案中光尾纹就有长尾、垂尾、分尾、对尾、连尾之分,造型刚健有力、稳健威严。

那么“九头鸟”从何而来,与“凤”是什么关系呢?《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这是对“九头鸟”最早的直接描述,也就是说,“九头鸟”其实是一种凤。在中国历代神灵形象中,都有关于“九头鸟”的描述。宋代的《太平御览》载:“齐后园有九头鸟见,色赤,似鸭,而九头皆鸣。”明代的《正字通》则说“九头鸟”是“状如鸺留鸟,大者广翼丈许”。

至此,可以说,“九头鸟”是九头凤的化身、别称,是一种美好吉祥、本领高强、意志坚强的神鸟,寓意安宁祥和,象征坚强勇敢。从外形上看,“九头鸟”是一只长着九个头的美丽凤凰,而不是丑陋如一些漫画所勾勒的光秃秃的短尾巴鸡。

为什么要冠以“九”呢?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一个神秘而尊贵的数字。“九”是最大的个位数,凡事起于一而极于九,“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九”有最大、最多、最高、最久之意。“九”是重要的文化因子和文化符号,是数之核、道之魂、天之常,“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天道以九制”“周公制礼而有九数”。“九”是最尊贵的数,“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洲”,鼎立中原,天下一定;“天分九天”,按高低分这“九重天”分别是中天、羡天、从天、更天、璀天、郭天、减天、沈天、成天;按方向分这“九天”分别是东方傲天,东南方扬天,南方赤天,西南方朱天,西方成天,西北方幽天,北方玄天,东北方变天,中央钧天;而《吕氏春秋》则把“九天”分为“中央钧天、东方苍天、东北变天、北方玄天、西北幽天、西方昊天、西南朱天、南方炎天、东南阳天”,各有含义。“地分九州”,《尚书·禹贡》的划分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古人以“九”设想天地之高远、广博,表达对昊天厚土的敬重与畏惧。“天子之门”有九重,分别是关门、远郊门、近郊门、城门、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喻天子之威重;九龙袍、九龙璧、九重宫阙,显皇家之尊贵;一言九鼎、九五之尊、九合诸侯,意贵者之权重,昭告天下皇权天授、奉天承运,揭示天子与天地的耦合、感应、承运关系。“九”是阳数之首,民间传说中玉皇大帝的生日是正月初九,为一年之首。“九”是大数,形容极广、极大、极高、极致,九九归一、九霄云外、九曲黄河、九死一生、九牛一毛等,既蕴含生活的哲理,又道尽人间的广大。“九”还是常数,暗藏天地万物之变数与规律,民间对气候有“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九尽杨花开”、九九重阳、数九寒天等谚语和俗语。楚地民俗文化中多以“九”祭祀神灵,《楚辞》里“九”是高格词,也是一个高频词,如九思、九歌、九章、九辩、九怀、九叹、九天、九畹、九州、九疑、九坑、九河、九重、九山、九水、九溪、九田、九塘、九畬、九子、九则、九首、九衢、九合、九折、九年、九逝、九关、九千、九侯、九阳等,“九”在《楚辞》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诗经》。因此,“九”是一个美好、吉祥、尊贵的词,安在“九头鸟”的头上,应该没有贬义。

那么,“九头鸟”从什么时候开始,含有贬义甚至妖邪色彩了呢?商朝以前,没有发现。应该是与周王室有关的。

周、楚关系不睦,由来已久,一直到周朝的终结、楚国的覆灭。

商朝末年,楚人部落首领鬻熊当过周文王的师爷,帮助周文王、周武王灭商有功,周、楚之间有过一段蜜月期,鬻熊的曾孙熊绎因此在公元前1040年前后被周成王封为诸侯、授子爵,居丹淅(今河南南阳的淅川)之地。此前,楚人部落一直受商朝的挤对,《诗经·商颂·殷武》曰“挞彼殷武,奋伐荆楚”,从商朝武丁王伐楚到周成王封楚,楚人至少挨了一百五十年的打,即使周朝封了楚为诸侯,周也没有停止过对楚的打击,周昭王甚至还牺牲在南征荆楚的路上。

几百年间,楚与周之间保持着亦王亦侯、若即若离,有恩有怨、时近时远的关系。楚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不服周,但从来不反周、不打周,史载被周天子亲自打过三次,被周天子吆喝诸侯们打群架打的次数更多,但楚从来没有直接打过周。直接记载两者关系的史料不多,但寥寥几个故事就管窥一二。

譬如,会盟事件。据《春秋》经文和《左传》记载,春秋时期诸侯国及各部族会盟有九十多次,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二十次,但是楚国只参加了三次,而且很多次盟会都是商量怎么打楚的。比方说,春秋战国历史上有两次召陵之盟,一次是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八国军队攻打楚的小兄弟蔡国,威逼楚国,楚国不甘示弱,陈兵相对,齐国一看拿不下来,赶紧邀楚开会,与楚国订立互不侵犯盟约;另一次是公元前506年,晋国主持的召陵会盟,十八个国家共同商量怎么灭楚。无论是犯楚、灭楚之战,都是经过周王室点过头的。这说明,楚国根本就不在周王室的朋友圈里,而且一直是被打击目标。周朝的中原礼乐文化一向以华夏主流文化自居,看不上蛮夷之地的楚文化。周成王封熊绎为诸侯但没有给予他更高的礼遇,熊绎偶尔受邀参加周成王举行的诸侯会盟,但连桌席名签筷子盘子都没有,受了冷遇、有羞辱之感的熊绎回来后告知群臣,楚国上下群情激昂义愤填膺,立志要发奋图强,抗周的种子从此发芽、疯长。

譬如,封王事件。周不待见楚,楚也不买周的账,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楚国竟然不向周王室进贡。“尊王攘夷”的齐桓公,正是以此为借口想出兵楚国。楚国自有自己的小九九,心想,尽管你周王室授我爵位,却是最低一等;虽然封我为楚,但不是靠你姬周家的血亲关系分封白给的,没有我的曾爷爷就没有你的曾爷爷,而且给我的蛮夷之地不过方圆五十里,大片土地是靠我自己打出来的、拓出来的。因此楚人中“不服周”的情绪在悄悄滋长,以至于发展成为一种咄咄逼人的野蛮,使周王室感到了害怕。楚国第六任君主熊渠还胆敢给三个儿子封王,这简直是对周王室的挑战,周王室当然不悦,但楚国君怼回去:“你的先人姬昌不也是商王朝还在位的时候,以西伯侯之位自称为王吗?”封王事件不但说明楚国有敢于叛逆敢于反抗周的性格,还有敢于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品格,周王室当然感到胆儿颤。

譬如,周王溺亡事件。周王室继承了商王室的做法,封归封、赏归赏,抑楚、防楚、伐楚的战略从没放弃。据古本《竹书纪年》载,周昭王分别于公元前985年、公元前982年、公元前977年三次率兵攻楚,就在第三次南征中,周昭王死在半道上,一说是被冒称船工的楚人特工做手脚,在船上截了一个洞,将旱鸭子周昭王淹死在汉水里;另一说是因周朝大军辎重战利品太重,把桥压塌了,周昭王掉下去摔死了。总之,史书上记“南巡不返”。因此,周人对楚人有戒在心、有仇要报,而且一记就是几百年。

譬如,问鼎事件。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借北伐陆浑之戎的机会,兵临周王室的首都洛阳城下,拉开架势搞阅兵,意在向周天子炫耀武力。此时的周王室已衰微,诸侯各有取代之心,一个个虎视眈眈。胆怯心虚的周天子派大臣王孙满以慰劳之名,到楚营打探虚实。酒过三巡,楚庄王突然豪情万丈地问王孙满:“请问,周天子的鼎有多重啊?”前面说到,相传这尊九鼎是夏朝时禹帝用了九州进贡的金器而铸成的,是承天福赐、独享王权的象征。这可不是一般人能问的。楚庄王口出狂言,意不在鼎,王孙满当然嗅到了轻蔑挑衅觊觎的味道,他不卑不亢地答道:“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意思是说周朝的王权是天授,天下共主,不是你能问的,你这样欺负天下共主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而且告诫年轻气盛的楚庄王坐天下“在德不在鼎”,一句话令楚庄王无地自容,悻悻而回。这就是成语“问鼎中原”的由来。这个故事既说明楚国人既有敢问天下、不甘人后之志,又有盲目自信、妄自尊大的毛病,但同时楚国人还有隐忍不发的意志。

故事归故事,楚国一直是春秋战国大戏里的狠角色。地处蛮夷之地,自强不息、强而不息,不断地开疆扩土、四面出征,灭掉周边几十个小国家,地盘越来越大。无论是攻打还是被打,楚人素有不服输、不示弱的傲骨,敢找强者过招。与齐打,争夺霸主地位;与晋打,平分中原霸权;与吴打,屡败屡战、愈挫愈勇;与秦打,大战多年,十分惨烈,一直打到最后灭国。这几个国家是春秋战国不同历史时期最强大的国家,敢与他们一拼高下,说明楚的不服输、不怕狠。

楚国君王大多勤政敬业,信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自己带头劳作、带头征战,亲力亲为,有的甚至身死沙场,有的甘当人质、最后客死他乡。经过世代接续奋斗,楚国在政治改革、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文化创造、军事实力等方面取得辉煌业绩,开创了以蛮夷之地而驰骋中原的先例。尤其是楚国挑战威权不信邪,敢于争先不守旧,令周王室惶恐不安、诸侯国羡慕嫉妒恨。楚君熊渠势力坐大,想得到周王室更多的承认,便通过随国向周王室索要更高的爵位,但未果,熊渠索性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不服从周王室的领导和管理。如果说蛮夷之楚一直令周有肉中刺之感,那么楚庄王的问鼎中原则令周王朝如鲠在喉,甚至有一剑封喉之感了。日益雄起的楚国,已经影响甚至干预到周朝的天下了,以至于春秋末期周王室发生内讧,周景王之子在父王驾崩后欲争夺王位失败,干脆逃往楚国避难,企望东山再起,而楚国也大模大样地收留和庇护了他。这也是对周王室的挑衅。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