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之眼在线阅读 > 文明学校文化建设需要追寻的核心概念(第2页)

文明学校文化建设需要追寻的核心概念(第2页)

具有“文化自觉”的学校,会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秉承什么,知道自己想要用一种怎样的理念去贯彻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去影响全体师生的生活,它关注的是呼唤教育教学的精神追求,崇尚扎根于心灵深处的对自由、尊严、纯真和诗意的文明祈望与眷注。

一天中午,正是学生们最喜欢的快乐大课间,我吃完午饭在校园里溜达,满眼的风景让我目不暇接:打篮球的,打羽毛球的,打乒乓球的;读书的,下棋的,弹琴的;赏鱼的,玩沙的,聊天的……干什么的都有,这个时间是他们的自由时间。

此时,我看到初中的几个男生每个人手里拿着一个矿泉水瓶子,在树林里翻开石板,寻找着什么。我已经连续好几天都发现这样的情景了。出于好奇,我走过去,问他们:“在干什么啊?”几个男生走近我说:“老师,我们在找虫子。你看,这是蜘蛛,这是蚯蚓,这是蜈蚣,还有,这种虫子像蜗牛,但不是。”我跟他们开玩笑:“你们捉住这些虫子,它们以后吃什么啊?”一个男孩说:“我们喜欢研究昆虫,我们有这方面的书,知道它们吃什么、怎么喂它们。”

我想,在北京市育英学校的校园里,这样的事情是不奇怪的。老师们任由同学们去发现、去探索,让他们的好奇心有更多通道获得满足。男孩子心中天生就有挑战的种子,他们的天性就是调皮捣蛋、充满活力的,比起女孩子,他们更需要户外活动,大自然才是男孩子的家。

这些男孩,如入无人之境,任意在石板下、树根下、墙根下翻腾、挖掘、探寻,但是老师们没有去制止和干涉,而是放任其行为,甚至有意鼓励他们。这是在尊重孩子的自由与兴趣,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可喜的是,这些孩子并没有把这些地方弄得一片狼藉,而是把这些石板、砖瓦等放回原处。他们把这些虫子放进装有黄土的瓶瓶罐罐里,这些虫子俨然成了他们的朋友。

我带着羡慕的心情离开他们,因为我记起了我的童年,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的童年生活就是这样的。为了捉一种地下的小虫子,我发明了一个办法:谨慎地抽出嫩草最里面的芯,把它放入很小的、圆圆的虫子窝里,就像在池塘边钓鱼一样,目不转睛地盯着小草叶,一旦小草叶动了,立即用手迅速往上提起,虫子就死死咬着草尖被钓上来了。

美好的童年让我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我信步走在学校一长廊里,这里有对诗的,有说笑的,也有读书的。此时我听到有个女孩子喊我:“老师,你看,我们怎么办?”我转身一看,是两个小学女生,穿着红白相间的校服,手里正小心翼翼地捧着一只不会飞的幼鸟,叫不出名字的鸟。一个女孩子说“老师,我俩发现了这只不会飞的小鸟,就把它捉住了,我们能把它放到学校的鸟笼子里吗?”我说:“你们怎么不放了它?”她俩着急地说:“不行,小鸟不会飞,怕被野猫吃掉。”其中一个个子稍高的女孩说:“我带它回家吧,好好养着它。”我说:“可以去找你们的班主任老师商量一下。”这两个女孩说:“嗯一嗯!”她们仍然小心翼翼地双手捧着这只幼鸟,走向了班主任老师的办公室。

育英学校的校园里,有一百多种植物,这里也是鸟的天堂。两个女孩子与一只幼鸟的故事,真情演绎了“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之美。育人之道,在于显明或恢复我们自身本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我们自己和他人都回归到圆满的本性中来。北京市育英学校于会祥校长认为:“学生和美好校园环境的互动交流使得学生的成长更具精神品质。”我想,这就是育英学校校园里的孩子天性得以被敬畏、志趣得以发展、文明得以回归的珍贵的思想源泉。

育英学校的校园就像是一方池塘。学校的使命,就是要在池塘里注入一汪适合各种生物生存的净水、活水、深水。“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类,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这样种子开始到来了。”在梭罗的笔下,池塘就是种子诞生信仰的地方。

好学校的价值,在于引导和发掘人性之美,让学生知道等待和希望,正如池塘,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自由呼吸、自在生长的文化生态环境,赋予学生赖以生存的阳光、空气和水。这一方蓄满了爱与美、尊重与文明之水的池塘,把生命带向无限的辽阔与高远……

四、文明,是一群理解生命真相的人在燃烧

在校园里徜徉,我看到了太阳照在身上,我感受到阳光的爱,我听到花草树木在跟我窃窃私语。以前,我习惯性地接受它们对我的付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而不懂得回馈。这是不对的,花草树木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环境,让我们感受到舒适,我们应该好好地去欣赏它们,也给它们一些爱。如今,它们与我们,苍穹与众生,是一体的。

上述心灵的自由表达,是否就算是理解生命的真相了呢?还不够,这不过仅仅是一位五十而知天命的人暂时的灵光乍现吧。在北京市育英学校有一群人,他们才是真正理解生命真相的人,他们每天都在燃烧、发光,他们的精神启迪着这里的所有人:奔向明天的目标,一起创造一所文明的学校。

王晓燕老师,退休后返聘,仍然奋斗在三尺讲台上。我对她的印象有两点:一是特别爱学习,她每天都背诵唐诗宋词,四大名著、《论语》中的名句,她信手拈来;二是特别爱跑步,她每天坚持晨跑一万米。

一天,她邀请我去听她的课,说是要用一种大学教师上课用的教学法:以诗解诗。这是一节探索课,课堂上,王老师用不同诗人的诗解读教材上陶渊明的诗《饮酒》,那些诗词仿佛是从她的心中流淌出来的,解读行云流水,娓娓道来。

每天下午放学后很久,她还在为学生答疑解惑。看着她每天满脸春风似的笑容,感受她严谨治学、深耕教研、研究真问题的态度,我觉得,我们应该称王晓燕老师一声“大先生”。

《生命的真相》一书的一篇荐文,第一句话提出了一个命题:如何才能过好这一生?该书作者徐秋秋提出人生的三大维度:爱、事业和自我。这三个维度被满足后创造出来就是我们的幸福感、成就感和愉悦感。

爱——爱来自关系的滋养。这也是书中提到的“归属感的需求、秩序感的需求和平衡感的需求”。王晓燕老师做到了,她与那些诗词歌赋的作者、自己单位的同事、自己的学生和亲人们都建立了和谐良好的关系。曾经有一届学生集体签名,为王老师颁发了“全宇宙最优秀教师”的奖牌,这块来自非官方的奖牌是最为珍贵的,这是对王老师爱学生、爱事业的最有意义的回馈。

事业——寻找你的热爱和使命。现实中,很少有人能够在自己年轻时就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大部分人都被命运推动着往前走,因此如何寻找到工作的意义,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王老师的诗意生活就是她发现的自己的使命,她把干事情作为一场心灵的修行,自己的学养与周边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里的人的需求都建立了息息相关的联系。

自我一学会爱的能力,爱别人更爱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可、被接纳、被赞美。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曾说:“爱自己,是一场终生恋情的开始。”王老师每天学习的状态,每天跑步的精神,每天认真工作的样子,就是爱自己的表现,她正在与自己谈一场宏大的生命恋爱,她有爱自己的能力,便有了更爱他人的能力。

我所理解的生命的真相,是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们仍有重新出发的勇气,去找寻生命的意义。爱、事业和自我是文明的重要内涵,也是诞生文明的重要源泉。如王晓燕老师,她能够在生活的混沌中清醒而自知,穿透那些复杂问题的表层,找到自己突破的方向和成长的力量。

而在育英学校,像王晓燕老师这样的“大先生”还有很多,他们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榜样,成为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刻苦学习、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都是理解生命真相的人。

文明,就是一群理解生命真相的人在燃烧。是这群人,他们的光明,他们的热量,铸就了育英这所拥有光荣传统的学校的丰碑!

学校文化建设如何构建?当你走进校园,看到最多的是与学生有关的印记,是为了师生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而营造的环境,以及一草一木透出的精神都是围绕“人”而运化,是为了“人”的未来幸福而服务,是为了给党育人、给国育才,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文明,自然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概念,文明之下,一所受人尊重的学校会源远流长,笃定前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