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之眼在线阅读 > 避免日常课堂教学的程序化问题(第1页)

避免日常课堂教学的程序化问题(第1页)

避免日常课堂教学的程序化问题

在日常的课堂上,为了收集关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的信息,老师常常会问一些这样的问题“关于……,大家都清楚了吗?”“关于……,同学们明白了吗?”

大家再看看整个教室里面,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学生通常默不作声,表示认同;或者含糊地回答“嗯,是的”。此时,老师往往会说:“好,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

比较好的场面是,会有几个学生慢慢举起手来,老师便像看到了希望之光一般,匆匆叫起一名学生说出问题的答案,并提醒其他学生要记住。课堂活动于是继续进行下去。

“大家都清楚了吗?”“大家都明白了吗?”这类问题属于程序化的问题,答案几乎都是出于被动的“是”。但是部分老师热衷于提此类问题,问了一遍又一遍,答案差不多都是不准确的。

更甚者,经常有老师讲完了某个问题,会不自觉地问一句“是不是?”在课堂的集体环境中,绝大多数这类提问得到的回应只不过是形式而已。不管懂不懂、会不会、是不是,学生通常都会说懂、会、是。此时,我们得到的反馈信息是不可信的。而老师如此提问的目的,也不是真正想停下来收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不过是借助学生的应答来配合自己的教学进度。

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后,会要求学生举手回答。在小学阶段的课堂上,学生举手的现象很是乐观,但是随着学生进入初中,年级越高,主动举手回答的学生就越少,以至于在一些高中学校的课堂上,我们看不到一个学生举手发言。于是,我们经常会发现教师直接点名发言,或干脆自问自答。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并非真心想启发学生深度思考,提问只是他教学流程中的一个环节。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教师潜意识下的举动能让学生感知到答案的正误。比如老师每每遇到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时,潜意识下就会问:“还有别的答案吗?”“你敢肯定吗?”学生就会感知到答案是错误的。比如当学生回答错误时,老师便眉头紧蹙,摇头,一脸严肃的样子;若有学生说出老师想要的答案,老师便立马将它板书在黑板上。这些潜意识下的举动也不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而是为了得到一个早已预设好的正确答案。

教师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想得到学生的精准信息,并基于问题暴露和学情状况来运行教学。回到之前的教师提问,抛开教师单方面的因素,进一步分析学生的表现,就会发现即使学生认为老师问这个问题是认真的,多数人也都不愿意打断全班同学说“不明白”;即便当时他们知道有的地方没听懂,多数人也不太可能当众质疑,而原因或是为了不丢面子,或是避免尴尬,或是担心损害集体利益。

更深层次、更重要的问题是,面对教师的这种似是而非的提问,部分学生往往不懂却自以为懂了;部分学生感觉问题模棱两可,不知如何应答更好。如果教师的问题不是指示性的,比如指向明确的问题或指向明确的学生,学生就无法注意到自己应该掌握的内容。因此,他们不仅会给出欠真实的、非正面的回答,还会自以为是,这就是典型的“滥竽充数”的案例。当学生看清了教师提问的本质无非是走过场而已,时间久了他们就不想再迎合老师了,这也是课堂上举手者很少的原因。

好的课堂应该追求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机会,这就需要转变传统的师生单一对话模式,形成生生对话、组组对话、师生对话多维度的立体对话交流方式;同时,还要形成课堂容错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消除他们的害怕心理。

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这个问题:你教过了,学生就会了吗?不应该把学生出错、不积极回答提问等问题全部归责给学生,要多想一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不是有效。其实,学习金字塔理论?早就揭开了这个秘密:听讲模式,两周以后信息留存率为5%;而教授给他人或立即运用,两周以后信息留存率为90%。

讲过了,只表明老师教的任务完成了,而学生学的任务并不一定真正完成了。教师要经常提醒自己:是自己教过了,还是让学生自己学过了?当这个问题成为教师的教学观后,相信教师的教学行为会跟着转变,他们会学会摒弃学生的自我汇报式提问方式,让学生在问题中高效学习,用客观、精准的反馈评价方式代替低效的程序化问题。

①该理论来源于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最早由美国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00-1985)于1946年发现并提出。

记得在一场课堂展示会结束后,我现场采访了初二学生张淼,她说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需求与感受:“老师跟同学之间也可以有更好的交流,在课堂上老师给了我们更好的展现机会,让我们把自己内心真实的一面展现了出来。”

说得多好啊!这不就是课堂所追求的最本质的目标吗?不管是目标的确定,还是学习方式的选择、反馈评价的对应、问题任务的挖掘、活动规则的运行,还是诸如预习、复习、作业、考试等有关学生学习的内容,如果都能让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内心真实的一面,学生怎会不爱课堂、不想学习?在这样的课堂情境里,真实的对话出现了,有深度、有意义的学习就会发生。

要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思维的碰撞,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生成概念并应用概念,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流畅地质疑、问难、补充,教师点拨、引导、追问,“到位而不越位”。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爆发。要将文本主问题作为贯穿课堂首尾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其实,我一直认为,课堂里有一个最美丽的场景,那就是教师侧身、躬身、全身地倾听学生的话语。而要倾听最美的语言与声音,老师的课堂用语就需要非常讲究,否则,不会产生倾听的情感环境,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也不能感动学生的内心。

当大家阅读完下面师生课堂对话中教师的语言,再与上文中的现象进行比较,答案定会自知。

你同桌刚才讲了什么?

别人在发言时请不要举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