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之眼李志欣电子书 > 文明学校文化建设需要追寻的核心概念(第1页)

文明学校文化建设需要追寻的核心概念(第1页)

文明,学校文化建设需要追寻的核心概念

北京市育英学校是海淀区一所具有红色历史传统的学校,前身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育英小学,1948年建校于西柏坡,1949年跟随中央机关迁入北京。“好好学习,好好学习”是毛泽东主席于1952年“六一”儿童节为学校题的词,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对学校的发展做出过指示,胡耀邦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学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学段,已经发展成为一校多址的集团化学校。学校在“让十二年一贯制的教育为学生撑起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毕业十年或十五年后走得更远”的办学使命的引领下,努力践行“在最美校园,做中国最有价值的教育”的办学追求,培养“行为规范、热爱学习、阳光大气、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建设一所文明的、让社会尊敬的好学校。“文明”二字渗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

一、文明,在道路中绽放

著名作家刘亮程在其散文《弯曲的乡土路》中有一段话:“乡村的小路是弯曲的,不像现在的高速公路这样笔直。因为高速公路追求最短的距离、最高的效率,而乡村的小路是人走出来的,人在走的时候会保留自己的一丝敬畏或尊重,如绕过一棵树、一片菜地、一堵墙、一个坟、一弯水坑。高速公路代表了现代人在大地上行动的粗暴和野蛮。弯曲的乡土路是一种行走的文明。”

“弯曲的乡土路”是一种行走的文明,“人走出来的路”是一种行走的精神,而北京市育英学校,校园里的路则别具一番风味,与前两种路的文化存在形式有所区别,它是有风景、有故事的,也是有感情、有温度的。我认为把其定义为“行走中的文明”更加贴切恰当。

学校里有水泥路、石子路、砖瓦路、石板路、泥土路、木质路等多样化的路段,学生从学校不一样的路中感受人生不一样的路的哲学意味。学校既有笔直的大路,有“曲径通幽”的弯弯小道,也有需要跨越一块块石板而过的路,还有缓缓而上的梯形路。有的路在果园农田里,有的路在树林花园里,有的路在山坡上,有的路在水池边,有的路在亭廊广场里。师生行走、徜徉在这样的路上,能感受到浑厚大地的自然温度、校园生活的温馨和谐。

在树林里,春天会欣赏到满树粉红的桃花,夏季会看到挂满枝头的桃子,不禁让人想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诗句,学校的校风“静静挂在枝头的桃子”由此而生成;那片银杏林里的路四通八达,你走在上面,不仅感觉到了银杏树高洁俊逸的品质,还能有幸踩在秋天由银杏叶铺成的金黄地毯上。如果三五成群,你会找到你喜欢的象棋、五子棋、围棋等各种棋桌,两人对弈,同学观阵,正所谓:“楚汉相争传千古,双方博弈不服输。运筹帷幄中军帐,保车护帅谁胜出。”走在学校北边那条长长的木质路上,路的右手边是潺潺小溪,在一排海棠树的下面,自北而南曲曲折折地流淌。五月到了,海棠花瓣落满了小溪,如一条高贵的紫色飘带伸展开,美得令人惊艳的“海棠花溪”如神话般呈现在眼前。往左拐,是学校图书馆思贤楼的后方,这里有个动物园,里面有孩子们每天都喜欢来照顾的小兔子、鸽子、羊驼、火鸡;有一水池,假山上的“泉水”哗哗地泻进里面,池里的鱼群便热闹了,莲花在涟漪中晃动。信步拾级而上校园的后山,山顶豁然开朗,这里仍然布设了很多的座椅,有鱼形的,有方形的,有圆形的;中间亭子中央,有棋桌、棋盘;山的四周山坡上,是蜡梅丁香、绿松翠竹。

你可以走在葡萄架、紫藤架、凌霄架、蔷薇架下的小路上,随时坐在两边的连椅上,谈天说地,绘画赏花;你可以走进农场的田间小路,去识别孩子们亲自侍弄的庄稼,分享他们劳动时的快乐;你可以走在英雄大路上,回望林则徐、雷锋、杨靖宇、焦裕禄、钱学森、袁隆平等这些中华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民族气节、爱国情怀;你可以走在书法墙边的小路上,边走边欣赏中国书法的发展史,还有那些古今书法大家的书法艺术作品……在育英学校,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地方,真是太多了,每一次行走都不一样,你被变幻无穷的魅力深深地吸引,走过去了,又总是反复体味无法尽情领略的遗憾。

这让我想到了一种教育——休闲教育。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全面开发学生的情感、智力、审美,培养合作、创新、实践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休闲教育有利于实现了解世界、亲近大自然、表达真善美的教育目的,有利于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引到有趣有味有得的课外生活中。育英学校的校园,正是创造了这样一种休闲教育的文化环境。

孩子们在学校学习是“成长”,休闲时间则是另外一个“成长”空间,休闲不仅是休息,也是一种“发展机会”。在育英学校的校园里,孩子们在课堂学习之余,其独立生活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课外阅读水平和各种爱好、特长,都会在休闲时间得到锻炼和培养。这样的校园,使孩子们劳累的身体得到休息,紧张的精神得到松弛,这有利于他们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继续学习。

文明行为与精神不是单靠说教就能培养的,需要给它创造空间和机会。比如,育英学校专门为孩子们安排了快乐大午间,让他们自主安排时间、内容和地点。自由支配,这就给孩子们创造了和别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的机会。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既有小学生、初中生,又有高中生的校园里,说得深刻一点,这种社交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没有别人干涉、管束之下进行的活动,最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文明素养水平。快乐大午间是对孩子文明素养水平的一个考验,也是孩子加强文明修养的极好机会。

育英学校这些大小、宽窄、高低、方向不同的路,均指向了大自然,指向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指向了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它把日益增多的休闲时间转化为个性化发展的资源,引导学生以闲育德、以闲启智、以闲健体、以闲尚美、以闲悟劳。

这是一个可以“静”下来用心体悟,“慢”下来用脑沉思,“停”下来用情把玩的自然之园、文明之园。这样的路,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教育行走之大道。

二、文明,在“座椅”中滋养

孩子们来学校是为了学习的,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北京市育英学校于会祥校长这样认为:“孩子们也是来生活的,是来寻求伙伴,体验做人的道理的。”

当你走进这所堪称北京市最美的校园,你会发现路边、花园里、树林内、农场边、亭子里、水池边、山顶上、长廊两边、广场里都有不同形式的座椅,甚至在一些路的拐角处,都设计了别致的座椅。我细细数了数,有不下二十种。如果评选校园座椅数量的话,育英学校拿个冠军没问题。有围在圆桌四周舒适的藤椅;有用学校枯死的或修剪下来的树木做成的木质椅,长条的、圆墩形的都有;有石质座椅,也是圆形的、长方形的都有。更让人惊奇的是,一些大树的四周都用木板做成了座椅;在一些园林四周的砖砌矮墙上,也间隔着设计了木质的、可以坐着的位置。校园里为什么放置了这么多且形态各异的座椅呢?这里面是不是有更丰富、更深邃的内在意蕴和用意呢?

一次参加完初二学生的课程展示会,我随着一名男孩子走了出来。突然,我发现男孩子快速走了几步,然后便坐在一棵银杏树下面的座椅上,开始系自己的鞋带。原来他的鞋带散了。

你或许会以为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我却收获了一个很大的惊喜:银杏树下面的座椅让这个男孩优雅地解决了自己的困境,如果校园没有这样的设施和地方,这个男孩也许就会直接弯腰或者坐在地板上系自己的鞋带了。真是处处为人着想啊!在设计校园文化时,育英学校有一个理念,就是要“为了学生而设计”,因为校园是属于学生的,是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而存在的。原先被冬青围绕着的绿化空间全被打开来,变成公园式的灵动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这里上课,可以来这里散步,可以坐在这里说些悄悄话。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植物,有可供学生发布成果的展示台,有随手可得的书籍。

我们应该时常叩问自己的内心:我们的精神与灵魂是否真实地与学生渴望的样子接轨?我们是否在真实的情境中邀请自己高尚的思想与自己的本性和谐地融入学生的心灵里。

我们是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心与心之间有灵犀,物与物之间有相关,但是这个道理容易被人遗忘。我们做教育的人,不能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能让校园文化与他们内在的天性分离。因为一旦孩子的生命因为功利性的东西而独立于身边他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环境剥离,他们心灵深处的召唤与智慧便会缺少完整性与自觉性。当他们原始的灵魂与外界失去了联系时,教育为人的目的便会被忽略,甚至被掩藏,表面是为了孩子,他们却变成了工具。

育英学校的校园,是一个时时处处尊重人性、激励个性,唤醒礼仪、修炼文明的理想之地,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圣地。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一定是有文明、有教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们整个的一生都对自己的母校心怀眷恋,这些他们曾经坐过的、靠过的“自由座椅”会邀请他们随时回来看看,这是他们寻根的地方。

三、文明,是天性的回归

犹如暗夜里的满天繁星必将照亮漫漫长旅,文化,也正是学校要走向哪里的一座精神路标。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