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师想法不一样的请举手。
你很努力地在想,你正走在思考的路上。
只有一个组的同学举手,说明好多人还没找到,那我们打开文本再读一遍。
孩子,让我们一起思考、讨论好吗?
你也要认真积极地思考,我们很想看到你能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谁能为他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为他提供帮助?
看来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还不是很成熟,没关系,我建议你的同学给你做个提醒,怎么样?
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了,但是嘴上还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请你学说一遍。
课堂上老师总在提问,学生就是不积极主动表现,就是不愿意回答问题,就是不想合作,怎么办?我想,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教师的教学观念里,原因自然是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其思维停留在自己要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自己要讲多少答案、自己要完成多少任务上,却忽略了学生的真实需求与真实状况,也就是没有将教学建立在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学的课堂这一观念的基础之上。其课堂行为自然是教师主宰下的表现。这样的课堂,自然会让低效的程序化问题大有市场。
当然,多年的教学方式不好短时间内一一改变,但是,现在的学生与过去的学生不一样了,课程理念和考试改革政策也与过去不同了,甚至周边的环境、社会、世界都变了,家庭教育的方式更与以前大不相同,老师的课堂却没有变,或变化缓慢,这就无法适应当下教育了。
下面我把撰写的关于一个戏剧导演如何指导学生表演的文章分享给大家,也许会给大家带来另一种思维视角,可以用之改善自己的师生互动和提问方式,让课堂更加有效。
“阳明办学”戏剧课程培训继续进行中,我全程跟踪观看,其中有一个目的,是了解导演如何指导演员排戏。
我感触最大的是导演经常说的一句话:毛病需要在舞台上纠正。比如学生刚开始在台上不会走,或紧张,或羞涩,要么眼神飘忽不定,要么往上瞅,要么看着地板,但是经导演一点拨,学生立即改正过来,气质变得好很多,步伐稳定了,眼神专注了,精神自信了。再比如学生在舞台上说话声音很小,导演边用语言引导,边逐渐跑离该生,利用与学生距离的逐渐拉远,引导学生说话的声音逐渐增大。
从中我悟出一个道理:只有在舞台上让学生亲自尝试、行动,才能发现问题,也只有在舞台上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不能仅仅靠说教,要有指导的方法、工具或支架。尤其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台下的说教更没有作用。
导演为了引导学生在舞台上瞬间爆发感情,他请这些孩子表演最令各自气愤、无奈和伤心的情景。其中不少孩子表演了自己父母的问题。有的孩子大声喊:“每次回家第一句话就是赶快做作业,你不知道我一天在学校也很累吗?而且我还要骑自行车回家。你总是拿我与其他同学比较,就是看不到我的任何优点。我凭什么总是听你的,我不干了!”
虽然是表演,但当我听后,我从孩子们声嘶力竭的喊声中,从他们气愤无奈的情感暴露中,甚至从他们的眼泪中,感到了他们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他们的反叛与抵抗。
其实更让我有感触的是:父母每天的唠叨又有多少作用呢?没有理解、策略、技巧和共情的交流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这又让我想起老师们的日常行为,我发现不少同事总是耗费很多课余时间,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指导学生的学业,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但不少学生总是屡教不改。
导演工作时使用的技巧就是一种很有效的解决策略,我们应该重视课堂的时间,尽量在课堂里解决一切问题。比如,学生回答问题声音不大,你完全不需要大声告诉他让他大点声,而可以效仿导演,离学生远一点,说“我没听到,再说一遍”,或许学生的声音就会大起来;再比如,学生上课时不习惯认真倾听,但如果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养成躬身倾听的习惯,再用手或眼神示意其他同学也要认真倾听,时间久了,这个班的学生一定都会养成认真倾听对方说话的习惯。
相较于导演说的在舞台上解决问题,我们在课堂里,却往往听到这样的话:
“这个问题留待课下解决。”而课下还会经常听到这句话:“我都讲过多少遍了,你们怎么还不会?”这都是课堂教学程序化造成的后果。课堂里的问题要在课堂里解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