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王阳明家书经典语录 > 第二十四封 寄正宪男手墨二卷前四封(第2页)

第二十四封 寄正宪男手墨二卷前四封(第2页)

第三,绵密保任良知,功夫不能断。功夫一断就会被私意遮蔽。断了,就赶紧“继续旧功便是”。有一次,一个和尚问阳明禅定功夫,阳明问他:“禅家有杂、昏、惺、性四字,汝知之乎?”和尚说不知道。阳明说:“初学禅时,百念纷然杂兴,虽十年尘土之事,一时皆入心内,此谓之杂;思虑既多,莫或主宰,则一向昏了,此之谓昏;昏愦既久,稍稍渐知其非,与一一磨去,此之谓惺;尘念既去,则自然里面生出光明,始复元性,此之谓性。”[18]黄绾回忆王阳明正是这样训练他的,还让他读《坛经》。欧阳德回忆先师说过:“致知存乎心悟。”王阳明说圣人就是能够保全良知的人。学人即是学做圣人,学做圣人并不难,“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良知是心印。阳明说:“功夫节次”没有别的奥妙,就是保持“致良知的主宰不息”[19]。

第四,“事上为学”忍耐着做。禅宗讲究一个“那边会了,来这边践履”(南泉普愿禅师),王阳明最为典型。高僧往往不理尘世俗务,只有气节难有功业,只有高远意境难以救时济世,阳明明确地说“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功夫”[20]。王阳明的公式是:致良知就是格物。譬如,审案子,“不可因其应对无状,就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词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就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曲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毀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便是著空。”[21]王阳明说:这样在格物上用功,是“有根本的学问”,流行的儒学让人到事事物物上去讨寻,是“无根本的学问”,没根的终须放倒、终要憔悴。王阳明坚持在“事上磨”“忍耐着做”,最后找到“致良知”这个诀窍后大快平生,因为这样可以内外一体了:出则救时济世、致良知于现实人事,处则静养心体、致良知于心灵发育。

第五,细心知微以入德。王阳明说:“良知至微而显,故知微可与入德。唐虞授受,只是指点得一微字,《中庸》不睹不闻,以至无声无臭,中间只是发明德微字。”[22]这个“微”字,类似印顺法师说阿赖耶识只是个“细心”,细微处才是“得力处”、才出“入德”的滋味。陆九渊就是细微处忽易,才“粗”了。心学的简易直接是配置着细微入德功夫的。致广大而尽精微,时刻能做到“中”。良知即中庸。致良知就是“致中和”。一个人致中和了,就是君子。一个社会致中和了,天地各安其位,万物各得其所,人与天地万物和谐运作,生生不息地化育生长。人要参天道,更要坚持知微入德这种“悟后修”,才能临事不乱、本能反应恰到好处,从而刻刻不离良知。王阳明一生不厌其烦地再三申说:本体境界必须靠实功夫才能达到。他教学生的时候,总是让他们从灵魂深处去“炼”良知来。

这封家书末尾,王阳明接着对儿子说:“汝在家凡百务宜守我戒谕,学做好人。”对于正宪,王阳明一直强调守戒,“学做好人”其实是阳明对他要求的最低标准。正因为了解正宪的天赋和习性,即便相信“圣人必可学而至”的王阳明,对这个过继来的儿子的期望也并非圣人,而是好人。正宪因王阳明的军功世袭锦衣卫副千户,年轻气盛,屡掀事端,王阳明死后,正宪还上演了分家的闹剧。家书中王阳明提到的聪儿是指正聪,是阳明晚年与张氏所生的儿子,后改名正亿。此时正亿刚一岁,王阳明也将他托付给魏廷豹照料。王阳明死后,他的后裔被停封、抚恤,因此正亿的童年比较坎坷。七岁时,幸亏有王阳明的学生门人帮其投奔到了南京礼部侍郎黄久庵家,才得以生活安稳。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以大学士徐阶为首的王门弟子向新登基的穆宗上书,诏赠阳明新建侯,其后裔也重行封赏恤典,正亿在四十岁时,终于继承了阳明新建伯的爵位。

[1]严滩:今浙江桐庐县境内。

[2]魏廷豹:王阳明家的大总管。名直,字廷豹,号桂岩,浙江萧山人。他比王阳明年纪大,服膺阳明的文化,对阳明先生执弟子礼。嘉靖六年(1527)王阳明先生赴任两广前,委托魏廷豹照料两岁的儿子正亿,家书中王阳明也让正宪听从魏的安排行事。

[3]严州:今浙江建德市。

[4]临江:今江西樟树市临江镇。

[5]叔谦:指张元冲,王阳明的弟子,字叔谦,号浮峰。

[6]南赣:全称南赣汀漳等处地方,多省交界,古代常年有匪患,王阳明曾在此地当巡抚。

[7]德洪:指钱德洪(1496-1574),名宽,字德洪,号绪山。浙江余姚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历官至刑部郎中,主持编写了《王阳明年谱》,参与编排了《传习录》。钱德洪是王阳明的得意弟子,也经常充当阳明的助教,王阳明出征广西,由他主持中天阁讲习。王阳明死后,他更是不遗余力地专心推广和传播心学。

[8]汝中:即王汝中(1498-1583),名畿,字汝中,号龙溪,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学者称龙溪先生。他在赴京参加殿试的路上,听到了王阳明的死讯,随即和钱德洪一起放弃考试,直奔广西料理阳明丧事,并服丧三年。后半生官场失意,专职讲学,历时四十余年,大力传播王学,是王门“浙中派”创始人。其“良知现成论”一直备受争议。

[9]姚公:即姚镆,字英之。浙江慈溪人。嘉靖四年开始任两广巡抚兼提督军务。在抚定广西卢苏、王受叛乱的行动中,被御史弹劾。朝廷让阳明先生去广西就是为了接替姚镆处置卢苏和王受的叛乱。

[10]宾州:现在的广西宾阳县。

[11]三司:明代省级行政机构设立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行政、司法和军事,简称“三司”。

[12]梅岭:避暑胜地,原名飞鸿山。位于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二县市交界处,岭上有梅关,是广东和江西之间的重要关隘。王阳明最后回家途中,翻过梅岭关,身体就不行了,不久便离世。

[13]三水:现为广东佛山市三水区。

[14]梧州:现在的广西梧州。

[15]舍人:明代军队中等候世袭的军官子弟。

[16]平南:现在的广西平南县。

[17]田州:今天的广西田东县。

[18]束景南编撰。阳明佚文集考编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9]陈荣捷著。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

[20]陈荣捷著。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

[21]陈荣捷著。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

[22]束景南编撰。阳明佚文集考编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