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
一
高高三岁。我教他画画。
我拿来一张白纸,一支圆珠笔,递给他,对他说:你随便画,想画什么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他听我这样说,毫不犹豫,信心十足,上来大笔一挥,弯弯曲曲的线条,像是链环一样,更像是铁丝一样,密密麻麻的,交错地套在一起,缠在一起,占满了纸上上下下的空间,仿佛他是在拿着水龙头肆意喷洒,浇湿了花园里所有的地皮,他自己也被浇得湿淋淋一身。
我问他,你说说,这是画的什么呀?
他摇摇头。以为我是在责怪他。他望着我,仿佛在说,你不是让我想画什么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吗?
我拿过他手里的圆珠笔,在纸的左下端弯曲的乱线中他无意画出的一个圆圈的中间,画了一个小黑点。我又问他,你看这回像什么?
立刻,他兴奋地叫道,鸟!
是的,孩子笔下看似乱七八糟的曲线,瞬间就活了似的,变成了一只抖动着漂亮羽毛的鸟。是动物园里从来没有见过的鸟,是我们大人永远画不出来的鸟。
我和他一起用彩笔,在这只鸟的不同乱线之间,涂抹上了不同的颜色。特别有意思的是,在眼睛下面露出的一个尖尖的小三角,好像是他刚才画时有意留出来的鸟嘴,我让他在那里涂上了鲜艳的红色。一下子,小嘴格外漂亮。孩子望着自己画的画,很高兴,刚才还是一团乱麻一样的曲线,现在像是变魔术一样,立刻变成了一只鸟,让孩子兴奋不已。
孩子最初的画,都是这样一团乱麻的曲线。从来没有见过哪一个孩子最初能够画出笔直的直线或圆形出来的。这和孩子最初学走路一样,总是歪歪扭扭,跌跌撞撞的,不会如同仪仗队那样笔直坚挺,健步整齐。但是,我相信任何一个孩子笔下任意挥就的曲线,都可以是一幅充满童趣的画。我们在毕加索变形的和米罗抽象的画中,都能够找到孩子们挥洒的曲线的影子来。比起直线,曲线就有这样神奇的魔力和魅力,它将万千世界化繁为简,浓缩为随意弯曲的线条,有了柔韧的弹性和想象力。
所以,与毕加索和米罗是老乡,同样出生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最著名的建筑家高迪曾经说过:“直线是人为的,曲线是上帝的。”
曾经听说过曲线属于女人,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曲线属于上帝,在高迪的眼里,曲线如此至高无上。从高高这第一幅画来看,高迪说的还真有点儿道理。大自然中,谁见过有直线存在吗?常说笔直的大树,其实是夸张的形容,树干也是由些微的曲线构成,才真的好看,就更不用说起伏的山脉、蜿蜒的河流,或错落有致的草地花丛、鸟飞天际那摇曳的曲线。巴甫洛夫说动物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其实在两点之间,动物跑出来的从来不会是一条直线,雪地里看小狗踩出的那一串脚印,弯弯曲曲的,才如撒下一路细碎的花瓣一样漂亮。
没错,直线是人为的,曲线是上帝的。也可以说,直线是大人的,曲线是孩子的。因为这个上帝属于自然、属于艺术,同时也属于孩子。因为只有这三者最容易接近上帝。
二
高高四岁。有很长一段时间,老师让孩子画画。幼儿园有很多彩笔和各种颜色,水彩,水粉,油画棒,油画颜料,各种颜色的纸张,应有尽有,任孩子随意挑选,随意挥洒,以此让孩子们玩,在这样的玩之中认识色彩。
记得画家高更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色彩给我们的感觉是谜一样的东西,色彩经常赋予它音乐感,这种音乐感出自自然属性。高更说的色彩的这种“自然属性”,用在孩子的身上最恰当不过。孩子不懂色彩,他们的任意涂抹,才是色彩挥发的真正的自然属性。所谓自然,就是孩子的天性。大人,尤其是画家,懂得了色彩,这种自然属性会渐渐被人为所替代。
每天傍晚,幼儿园放学,老师会把孩子画的画交给来接孩子的家长。家长、老师和孩子,都会望着这些任性的画,谁也看不懂的画,忍俊不禁。这些画送走了孩子在幼儿园里尽情玩耍的一天。
这种无为而治的方法,我觉得不错,挺适合小孩子的。一般,我们往往愿意从具象的路数教孩子画画,比如教孩子先画个房子,画个太阳,画小花、小草、小兔子之类,如果孩子画得挺像,或者有点儿像,孩子和大人都非常高兴。
当然,这种方法没有什么不好,只是孩子在还很小的时候,对于具象的事物还无从把握,像,不应该是这时候教孩子画画最主要的策略和意图。像,往往容易束缚孩子最初画画的思维和乐趣,乃至积极性。我一直以为,像和不像,是我们最初教孩子画画的一个误区,是以我们大人的思维模式强加给孩子的,是不大符合这种年龄的孩子的心理特点的。
从某种意义而言,不像才是儿童画,太像了,就不是儿童画了。我一直认为,像与不像,是儿童画的分野。
可以先用蜡笔,再用彩色铅笔,让孩子随意挥洒(填颜色也是一种方法),在玩中体味画笔和颜色在纸上接触后变化的感觉,应该是教孩子学画画的前奏。这时候的孩子,个个都是抽象派大师。只要放开手,我们大人都可以是胜任教孩子画画的第一个老师。
我来教孩子画画,第一是让孩子画线条,就是乱画;第二是让孩子认识色彩,还是一个乱字——乱抹。
有一天,高高拿回好几张画,都是他用水粉在牛皮纸上涂抹的。一张是在暗红色的牛皮纸上,涂抹着几块白色的长条,和随手洒下的点点白色斑点(大概不是有意而是不小心),老师很喜欢这张,给它取了名字叫:Ghost(幽灵)。一张是在褐色的牛皮纸上横涂竖抹的,底色很沉,是那种棕色,还有一些黑色的斑斑点点,和一抹抹的橙黄,前面上方的一角,涂抹的却是一团纷乱鲜亮的红色和粉色。当然,这是我的观后感,小孩子是不会有那种明暗关系的感觉的,他只是随意泼洒着他手中的颜色,觉得挺好玩而已。
我更喜欢这张,把这幅画剪裁了一下,去掉了大部分,只留下了这一角,突出了上方的那一团鲜亮的红粉色,然后把它装进一个小镜框里。大家看了,都觉得好看。为什么好看,又都说不出来其中的道理和奥妙。好像前后色彩明暗的对比,是孩子有意做出来的,其实,如果真的让孩子按照这样意图来画,他就画不出来了。
那一团鲜亮的粉色和红色,像一朵盛开的花?那一抹棕色和橙黄,又像什么呢?像石头或者山崖吗?黑色呢?像山崖的顶端吗?
随你怎么想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