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本草春秋是什么 > 将相和(第1页)

将相和(第1页)

将相和

——尴尬腽肭脐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神宗皇帝的“元辅张太岳先生”,中极殿大学士、太傅、太师,大明朝自李善长之后两百多年来首位生受三公封号的文臣张居正,病重不治,离开了人世。

张府紧掩的门缝中终于传出了撕心裂肺的嚎叫。那一刻,从紫禁城到王朝的每个府县衙门,整个大明帝国好像剧震了一下,所有人都觉得脚下猛地踩了个空。于是他们都屏住了呼吸,亿万道目光同时投向了那一片缟素的帝都上空。

那里乌云密布,低得几乎压到了城墙。满目混沌,谁也不知道云层的深处隐藏着些什么,甚至相对的两人都看不清对方的脸色究竟是哀是喜。哭声浩大,但耳力好的人似乎能在号啕因换气而停顿的瞬间听到骨节咯咯作响的声音,像是有人在摩拳擦掌活动手腕。

张居正是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了。弥留时,他耳边只萦回着他教导了十几年的学生,二十岁的皇帝那悲凄而诚挚的话:

“先生功大,朕无可为酬,只是看顾先生的子孙便了。”

张居正终年仅五十八岁,《明史》未载他所患何病,据他自己在书信中说是因为痔疮,多年误治,访得名医割治后却消耗太大,“衰老之人,痔根虽去元气大损,脾胃虚弱不能饮食,几于不起”,缠绵多时还是“不起”了。

但时人王世贞,文坛“后七子”的领袖兼史家,却在《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中明言,夺了张居正的命的并不是区区痔疮;或者说,痔疮不过是表面病症,真正的病因是由于他吃多了壮阳药,药性太过燥烈,又服用寒剂下火,因此发而为痔。几十年后,有个文人沈德符,根据他在京城多年的见闻写了笔记《万历野获编》,说得更加详细,不仅认定张居正确因滥服壮阳药耗竭元气而亡,还指出张居正所服之药为腽肭脐。

腽肭脐,就是今天常见的高档滋补品海狗肾。以“肾”为名的中药一般指的是雄性动物的外**,也就是常说的“鞭”之类。中医讲究以形补形,很多动物的脏器都是大补的“血肉有情之品”,如“以脏补脏”“以骨补骨”,“肾”“鞭”之类的药物自然具有很好的壮阳效果。而诸多“肾”“鞭”如黄狗肾、鹿鞭中,海狗肾便是药力很霸道的一种。且不提海狗之肾,只是海狗之油,即脂肪,便有奇效:冬天手脚龟裂涂之即愈,且来年不复发;因此《本草纲目拾遗》云“其性热烈可知”。服此物后房中之效如何当然只有张居正自己知道,但据沈德符所载,张居正“严冬不能戴貂帽”——天天服食壮阳药自然火气旺;只是苦了百官,再冷的天也只能跟着“元辅张太岳先生”光着脑袋捱冻。还有一本明人笔记《五杂俎》,云张居正死时“肤体燥裂,如炙鱼然”,也符合服用燥热之药过多的症状。

海狗的原动物“腽肭兽”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海狗,另一种则是海豹;我国古代本草记载的腽肭脐来源两者都有,但大多还是指海豹。无论海狗还是海豹,都生活于寒带或温带海洋中,分布的纬度较高,大部分在北太平洋,我国只有在渤海湾内沿海出产,其他地方只是偶尔见到。因此自古便是难得之物,假货也很多,用沈德符的话说是“百中无一真者”。

张居正自然不必担心吃到假药,何况孝敬此药的人更是可靠之极。沈德符言之凿凿:此妙物“盖蓟帅戚继光所岁献”。

还有一些资料则记载了戚继光所献不仅限此,居然还包括了试药的工具,如王世贞便说“(戚)时时购千金姬”送予张居正。

**?千金姬?岁献?时时购?——戚继光?!

也许有人说,王世贞与张居正很有点不对眼,他的记载可能多添了些油醋;但他同时也是戚继光的好友,戚继光还送了他一把自己佩用多年的宝剑,如果真是一盆子虚乌有的污水,何苦连累戚继光?

且不提千金姬、腽肭脐,翻翻张居正自己的书牍,也白纸黑字写着戚继光送礼的记录;还有那次张居正回乡葬父,戚继光派了一营鸟铳手充作仪仗队是世人共睹的;而且谁都知道,首辅张先生家的大门永远对戚继光敞开,即使夜再深,也没有一个护卫敢阻拦传送书函的边关骑士。

够了吧,这足以说明,戚继光与首辅张先生的关系非比寻常。

于是,后世不少史家写到此节,深深皱起了眉头。

其中有不少人沉默许久后,长长叹了口气,闭上眼睛,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嫉妒者的诬蔑;或者,自己根本没看到过这些资料。

因为谁都知道,戚继光是个不可轻易涂抹的英雄。

戚继光的抗倭功业彪炳千秋,闽浙绵延千里的海岸线上,至今随处可见纪念他的碑刻雕像庙宇,海潮升时,似乎还能听到四百多年前那群亡命武士绝望的惊呼:“戚老虎来了!”很多地方甚至把他与关羽、岳飞合祀。

当然,戚继光丝毫无愧于这些崇拜,但感恩的人们却不自觉地冷落了当年与戚继光并肩抗倭的另一位英雄,俞大猷。

俞大猷与戚继光多年的上司,最后官至兵部尚书的谭纶曾评价过当时几位名将的军事才能,在指出了俞的一些不足后话锋一转,如此下了结论:“然此(指戚继光等人)皆小知,而公则堪大受。”意思是俞大猷能担起比戚继光等人更重的担子。俞大猷还是个传奇人物,据说棍术天下无敌,还单挑过少林寺,写过一本“武林秘籍”《剑经》。

俞大猷一生也是身经百战,但他最大的特点是官运奇差,几十年间,屡屡夺职、降级、夺荫,甚至下狱几乎处死。如果为他的一生画一条轨迹,明显就是波浪状:凭着军功高了一点,又蓦地下来,倔强地上去,又蓦地下来,如此力量消解,总掀不起滔天大浪,因此功业自然难及戚继光,以至于后世被很多人遗忘。

似乎每个上司看俞大猷总是不顺眼,每次立了大功,不是“严嵩抑其功不叙,但赉银五十两而已”,便是“功为赵文华、胡宗宪所攘,不叙”;失利时,上司把屎盘子顺手扣来任你俞大猷武功再高也躲不过:“坐失律,谪充为事官”,“劾大猷纵贼,帝怒”,“委罪大猷纵贼以自解”……

原因也简单,俞大猷为人正直,“以古贤豪自期”,学不会逢迎讨好,又臭又硬,谁看了都不顺眼。

嘉靖四十一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攻占兴化。明廷急委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任副职,前往围剿。两人联手谁能一挡,倭寇大溃。但论功时,戚继光功居首位,取代俞大猷为总兵,大猷却只得了些赏银。

报功奏章怎么写,很大程度决定于上司的一支笔,如此看来戚继光与领导处得比俞大猷好多了。

细究戚继光一生,在所有位上与同僚上司下属都相处甚好。他的上级胡宗宪、谭纶、刘应节、梁梦龙,监军汪道昆、赵大河等人,大都与他有深厚的交情,至少不会掣肘,如此情形,俞大猷自不能与之争功。

与上司套交情,奥妙无穷,少不了铜臭龌龊见不得人之事,但俞大猷从未因此鄙夷戚继光,更没有嫉恨过他,一生始终是戚继光的知己至交。因为他明白,无论戚继光用什么手段来争取上司同僚的支持,目的与他一样,都是为了大明江山,为了天下苍生。他由衷地为戚继光能在如此融洽的环境下获得大展拳脚的机会感到高兴。凭他历经沧桑的老眼,他定能发现自己与戚继光肝胆相照。

戚继光少年时写的诗句,便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