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报纸编辑学专著 > 第五节 流行版式与组合趋势(第3页)

第五节 流行版式与组合趋势(第3页)

图6-59图文组合失当

版面上图文组合要和谐,相得益彰,配合不当则出现“拉郎配”的尴尬情形,这种状况近年在报上已不鲜见。一家大报登了一篇通讯报道,讲述某民航公司青年人的工作与爱情,标题是《三对空中恋人》,并配了一幅较大的压题照片。但画中人却是六位在谈笑风生的空中小姐!如果读者只看了图片与标题,大约会疑为这是一篇关于“同性恋”的报道了,而新闻的内容却并非如此(见图6-59)。这种情形在一些娱乐版上并不少见,常常是标题旁边的照片,与内容无甚联系。

4。色彩失衡

目前彩色报纸流行,由于编排经验以及色彩知识的欠缺,色彩运用往往不尽如人意。

第一,色彩过于花哨。版面上色彩的运用在于锦上添花而非多多益善,同一个版面堆砌了众多的色相会令人眼花缭乱,造成版面复杂、无序的视觉效果。南京一家大报常在内页的新闻版上将各个标题套上不同颜色,让人分不清它们到底在表示什么。色彩过多实际上是人为增加了版面的视觉“噪音”,容易造成视觉和理解混乱。单从形式因素来看过于花花绿绿也让人感到缺少落落大气。一个版面应当有一个主色调,或白或黑、或红或绿,或暖或冷、或浓或淡,以此来传达某种明朗的情感态度。如红色给人一种感奋的气氛,烘托喜事的版面大都以暖色调为主;绿色使人感到生命的活力,这类冷色调适合于有关农业、环保的版面。有的报纸版面将冷暖色都用上表面“看上去很美”,细察没有色彩主调,缺乏层次感反而显得有些混浊。

第二,色彩显得孤单。版面色彩的运用不论多寡都要和谐,这涉及色彩的合理搭配而避免各自为政。如版面某处孤零零地一种色块,没有与之相近或相反的色块呼应,就显得给人“散兵游勇”般感觉,最好有两种以上色块在适当的地方形成彼此关照的联系,使版面产生一种节奏感,避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版面色彩的纯色太多也显得过分艳丽,大红、翠绿、鲜蓝等纯色鲜明强烈,用得好可以画龙点睛突出主题与感情,给读者印象较深,用得不好则显得或是对比太强烈刺眼,或是太突兀生硬与报道内容不符。南京一家报纸某段时间整个摄影版全用黑色衬底,背景太单调,读者屡见一片黑底色也会觉得压抑,影响阅读情绪。

第三,色彩内容不符。形式为内容服务,色彩于版面亦然。版面的色彩没有顾及内容,与新闻失衡乃至冲突,是画蛇添足乃至适得其反。如釜山亚运会上我运动员摘金夺银,有家报纸在刊登照片时版面用了黑底色,便与照片的气氛不符,喜庆之事也变得黯然失色。几年前有位学者收集南京大屠杀材料,发现了当年德国驻华人员沙尔芬格的一本日记里记录有大屠杀史实,当地报纸纷纷报道这条很有价值的新闻。有家报纸详细摘录了几例令人发指的暴行,标题《继〈拉贝日记〉之后又一记录日军暴行的史料(引)〈沙尔芬格日记〉找到了(主)》却用了红色,色彩与新闻严肃的内容严重不相符。

在彩色报纸最先兴起的西方,其主流报纸也不主张明显通过彩色来强化信息、反映情绪,认为彩色增多会导致报纸的易读性下降。美国等已制定限制彩色在版面上出现频率的要求,他们通常将彩色用于报头、照片、图表及导读上,色块也用浅色调小面积的,并在报纸的版面设计竞赛评比中遵循与提倡这些要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权威性报纸仍以黑白为主。其有限利用色彩、突出文字内容的版面编排方法,值得借鉴。

5。轻重不匀

图6-60版面轻重不匀

标题,图片、线条、装饰在版面上属于“重”、“黑”,文字和空白属于“轻”“白”,在版面中的“重”“黑”最好均匀分散在各处,避免都集中在某一区域,不然会显得轻重不匀,常说某个版面有些失重,就是指的这种情形。如2013年8月12日《人民日报》的一个版面(见图6-60),两处的刊头和装饰以及几幅照片包括大标题和几个插题,都集中在了版面的上端,版面的下半版中间和左边偌大的地方都是文字,就显得版面这一区域偏“轻”而上部过“重”。

如果将上边的照片一两张安排到这一区域,版面才显得大体均匀。

6。分行歧义

指标题在版面上分行不当,造成读者的误解。看报读标题一般养成按行断句的习惯,理解一行是完整的意思。标题在版面上分行不当,容易使得原本是一气连贯、意义完整的语句拆散,弄得句子语气不顺、概念不明或造成歧义。如一家报社把“欢迎出走人才归来”这个评论标题好端端地分为两行,让人读成“欢迎出走”、“人才归来”,觉得逻辑不通。再看下面的标题(见图6-61)。

图6-61标题分行歧义

这个标题猛一看让人匪夷所思,不理解广东为什么那样热衷开展“性文化活动”。其实这个标题是连贯的“今年广东群众性文化活动两大盛事”,编辑将“性”字提到上行或把“群众”放到下行来,意思就清楚不会造成歧义了。

7。导读偏颇

导读提示当天主要的新闻,不应过多向读者提示低俗的负面新闻。如灾祸和犯罪或是明星的炒作和绯闻。让一些天灾人祸新闻进入导读完全有必要,它们可引导读者关注现实环境。娱乐新闻也可出现,它们本身也是体现新闻功能的一个方面。但这两者过多地采用会影响到报纸的品位,读者往往就从导读上来给报纸定位。负面新闻是现实自身的反映,导读将读者视点过多集中在污点上总是不雅,还是应该多给读者一些亮色,振奋精神。恐怕哪家报纸都不希望听到读者说自己品位低下的议论。而且,质量不高而低下的导读,也恰恰暴露出报纸的缺陷、降低了报纸的品位,其中原本具有的优秀的内容,有可能因此而被埋没,也容易对读者造成信任危机,影响报纸的形象使自身处于竞争的劣势。

8。转版过多

头版是整个报纸的“橱窗”,各家报纸在这方寸天地之中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形象,向读者推销新闻产品。然而版面是封闭的,容量有限无法刊登大量的新闻。特别是当今厚报时代一份报纸每天通常都是几百篇稿件,而值得重视的又不少。不少报纸采取转版的方式,即在头版刊登稿件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转到其他版面上,照顾了重点,又适当缓解了矛盾。有的报纸转版过多,给读者阅读造成麻烦。如《解放日报》头版,除了图片完整外,其他稿件大多转到不同的版面。如此多的转版会令读者在阅读兴头上实然中断,被迫决定是继续寻找下文还是中途放弃。事实上,读者看到这么多的转版,都不愿费力地来回翻动厚厚的一叠报纸去查看内页。如此一来,那么多篇稿件的转版内容未与读者谋面岂不可惜?倘若其中有精彩的内容与读者“擦肩而过”,岂不枉费记者采写的一片苦心?

[1][古希腊]柏拉图:《斐列布斯篇》,见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3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仇春霖主编:《简明美学原理》,141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3]郑兴东、陈仁风、蔡雯:《报纸编辑学教程》,27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仇春霖主编:《简明美学原理》,145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5]赵鼎生:《西方报纸编辑学》,18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美]达里尔·莫恩:《美国报纸组版和设计》,陈炳麟、江和平译,271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3卷,1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8]陈力丹:《精神交往论》,3页,北京,开明出版社,1993。

[9]《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202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10](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11]赵鼎生:《西方报纸编辑学》,176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