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报纸编辑学著作 > 第三节 缩减篇幅(第3页)

第三节 缩减篇幅(第3页)

1。叙述多余

有篇通讯写前以色列总理拉宾如何为巴以和谈和平做出突出贡献,却最终不幸遭到顽固分子的暗杀。稿件写拉宾在一次演讲后遇害的情境时,这样写道:

拉宾在掌声和欢呼声中走下主席台,随即在保镖的簇拥中准备乘车离开广场。就在这时,暗夜中,一支罪恶的枪口正悄悄对准了他。当他走近防弹车正要抬腿迈向车门之际,人群中突然冲出一个留着黑色短发的男子,他掏出手枪向拉宾的背后连开三枪。

这里,“就在这时……枪口正悄悄对准了他”这句话也许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述,但是这种表述只有在不跟事实的描写相左的条件下才能使用,否则会引起读者思路的混乱,因为后面写的男子突然冲出来“掏出手枪”,才是正确的连贯性表述,也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境。“枪口正悄悄对准了他”这句话是多余的,应予删去,不然便前后矛盾。

2。描写失当

一些新闻稿中往往掺杂了不恰当的描写,会产生不良影响,如对一些犯罪行为残暴血腥的表现,会使人产生恐惧心理;对一些惨不忍睹的灾害现场的详细展示,会让人感到失却人文关怀;对一些猥亵或强奸女性的细节渲染,会污染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灵,类似的话语都属于删削的对象。

有篇稿件报道某地市政建设的发展,在反映有个地方由过去的脏乱差变为现在的优美宜人时,有这么一句话:“几年以后,这儿成了一个美丽多姿的市民广场,车辆川流不息,高压线密如蛛网,宽敞整洁的大街从广场通向四面八方。”稍加分析便知道这里的描写有不当的地方:在人来人往的广场不可能有很多车辆行驶,市民何以去休闲?而且上空也不会有高压线穿过,更不用说是密集的了,因为高压输电路线的走向是一项重要的技术问题,如果纵横交错地“密如蛛网”后果不堪设想。

3。悖于常理

在反映人物思想或行为时,往往不注意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两者不协调。如有的宣传先进人物的稿件,往往在某些地方过分突出个人的孤军奋战取得硕果累累,把其他因素贬得一无是处,这便悖于常理。因为个人能耐再大也离不开他人的协助,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再如有的稿件写孤寡老人受到他人的关心帮助时,爱加上“他逢人就说:‘他们比我亲生儿女还要亲’”这样的话。“逢人就说”是指一见到人就说,不管遇到的是什么人,这有违常理,尤其是对那些一生都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来说,怎么会有这种比较?

人物语言受思想的支配,和人物的性格应该是统一的:嫉恶如仇、仗义执言的人不会拐弯抹角、吞吞吐吐;胆小慎言、优柔寡断者说话往往是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主要领导与一般干部语言不同;经理和律师的语言差别也大;善辩的大学生嘴上好挂时髦的语词,农民则喜用朴素的方言土语,等等。古人云:“富贵公子,虽醉梦中,不能作寒酸求乞语,疾病患难之人,虽置之丝竹华宴之场,不能易其呻吟而作欢笑。”[12]新闻人物的经历、文化、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乃至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等不同,用语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雅致、有的幽默、有的细腻、有的粗犷、有的干脆、有的婉转、有的口语化、有的文绉绉,应在新闻中做到出于谁的口就是“这一个”,这样才与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等相吻,不至于出现悖于常理的冲突。

4。议论虚泛

在叙述事实的同时喜欢情不自禁地生发议论,往往失却公允弄巧成拙。如有篇题新闻反映一位年轻演员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事迹。其中有这样赞美她的话:

她的眼睛是那种让醉汉一见都可以清醒,让月亮见了也要躲开的眼……她拍摄的即将上演的这部影片轰动在望。有人预言,她将登上奥斯卡金像奖的领奖台。

可以赞誉她的眼眼睛如何美丽动人,但形容为“月亮见了也要躲开”就有些失衡了。她拍摄的影片还未上演就“轰动在望”,还将“登上奥斯卡金像奖的领奖台”都太不着边际。有的稿件报道某项成就,动不动就写“开创了我国乃至世界的先河”,这种议论也不恰当,因为稿中没有权威人士或资料来证实,只是作者一家之言。类似议论的话在不少稿件中都有,编辑都应注意。

5。空话套话

受现实中一些官腔的影响,有的稿件也习惯性地用一些无用的话语,如:

要求严格事故问责,加紧事故调查,无论涉及哪一层、涉及什么人,只要有违法违纪违规行为,都要严肃追究责任,坚决遏制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此外还有“充分肯定”、“高度评价”、“圆满完成”、“正确领导”、“大力支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政治高度”等,这些官话套话,让人们听得耳朵都起茧了。难怪人们常常感叹,“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这些都是文风不正的表现,应视情删除。

(三)缩减部分字词

删削稿件中有误或重复的字词,使稿件语言简洁干练。

无论是短消息还是长通讯,是叙事还是说理,新闻稿都力求简明扼要,以精练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尽量去掉那些多余的、可有可无的字词。文学史上有这么一桩佳话:宋代文豪欧阳修有一天和同事外出游玩,看到一匹奔驰的马踩死了趴在路上来不及躲避的一条狗。欧阳修问同事,你怎么用最少的话把这件事记下来?同事想了一下说道:“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欧阳修听了笑着摇摇头说,如果请你去编史,恐怕万卷都写不完哩!同事问怎么写这件事才好,欧阳修回答:“逸马杀犬于道。”同一件事,欧阳修比同事的叙述精练得多,而且不能再简洁了。编辑对新闻稿的修改,也应达到这种一言理尽、两字穷形的境地。

删除重复的字词。比如,“过去的往事”,“目前的现状”,“周围的人们”,“活着的幸存者”,“胜利地战胜了洪水”,“在背上背着”,“凯旋归来”,“雍正年间时期”,“报刊杂志”,“意外的空难”,等等,词义重复,都需删字。分别改为“往事”,“现状”,“周围的人”,“幸存者”,“战胜了洪水”,“背着”,“凯旋”,“雍正年间”,“报刊”,“空难”。这样删节,字去而意留,少了重复。

删去滥用的字词。尽量对一些在稿件中没有意义的形容词、副词删除,如“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重要(讲话)”以及“确保、立即、积极、及时、尤其、非常、很、最……”,它们在新闻中显得既不具体也不客观。

缩减稿件的部分意思、语句、字词三种方法各有其特点。减意对稿件的删除范围大,既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整段大规模地删削,既有绝对性的也有相对性的。减句则是枝节性地,一般在段落大意中作局部性的删除,幅度比减意小得多。而减字的范围大多是对文字精雕细刻,在句子中进行字词的删削。减意、减句、减字虽各有区别,但有密切的联系,不能把三者截然分别开来。减句与减字实质上也是减意,而减意也经常通过减句或减字来实现,它们只是在删除的量上不相同。编辑首先要对稿件认真分析,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三、缩减原则

对稿件的缩减,并不只是为了使稿件篇幅少了,应注意掌握下面三条原则。

缩减应与新闻价值相适应。稿件的长短受新闻价值大小的制约,缩减要符合这个要求,对于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实可以详尽一些,对于新闻价值较低的事实尽量表达简略,对没有新闻价值又并无必要叙述的事实则要删削。

缩减应顾及报纸的风格特色。各家报纸都有自己特定的受众对象、发行地区及任务。不同的报纸对同一篇稿件的缩减会不一样。大报与小报、日报与晚报、综合报与行业报等,对同一事实的报道都各有侧重点,不可一概而论。

缩减是清除累赘但不伤害原意。缩减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内容主题,简练精悍。在删削的同时要注意保存稿件的精华,不要把稿件弄得支离破碎,更不要把有意义的东西删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