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情理。这方面的表现是夸大其辞,违反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使人不可相信。如某报登的一篇《少年黑黑震惊诗坛》的稿件,写一位城市的“神童”上初中时:
《古文观止》只要读一遍,85%的内容他都能记下,读3遍就能全文背诵,除了上学时间他平均每天要花10个小时看书。
前面讲他对《古文观止》读3遍就能全文背诵,已明显有夸大的成分。我们知道,《古文观止》是清初学者编选的一部优秀散文集,收录上自先秦,下到明末的220篇文章,分12卷,这位少年“读3遍就能全文背诵”已经是很夸张不能让人相信了。接着说他“平均每天要花10个小时看书”,更是不合情理。初中生的时间非常紧张,每天用于上课、自习、做作业以及吃饭等,剩余的时间已非常少,哪能有这么多看书的时间?除非是每天都几乎不睡觉休息,这是没有一个人能做到的。这种言过其实、不合情理的话,编辑都应注意加以分析。
第二,前后矛盾。有的稿件在叙述事实时,往往前后自相矛盾。根据逻辑学的“矛盾律”,就可以判断其中一个有错误,或者两者都错了。有的稿件中的矛盾不是能轻易看出来的,需要仔细分析才能发现,尤其是一些前后有关联的数字,还要计算核实,才能发现是否有矛盾之处。如某报在一篇讲萧乾、文洁若夫妇如何合译爱尔兰作家的小说名著《尤利西斯》的报道中,写他们:
4年中做了6万多张卡片,为全书附了近6万多条、约10万字的注释。
我们核算一下,“近6万多条、约10万字的注释”,平均每条不到两字,怎么可能?这里明显有误。将这部书的中译本拿来查对一下,全书的注释5000多条,应该是“近6000条”才对。
有一篇民生新闻报道写某城市居民消费时写道:
今年夏天南京的居民口福不浅,每天要吃掉850万公斤西瓜,光环卫工人清除的瓜皮就达9000吨。
这里且不说文中用的公斤和吨不一致需改正确,更主要的是前后两个数字是相矛盾的。9000吨是900万公斤,就是说,市民吃剩的瓜皮比吃的瓜还要多,这是不可能的,居民不会有这么浪费,这里不是前面的数字不对,就是后面的数字有误,需要重新到有关部门去统计数据。
第三,逾越环境。采写新闻要受一定的时空环境、本人身份等条件限制,稿件中有超越了这样范围的就值得怀疑。有些写英雄人物牺牲的报道,为了突出其形象写他们在牺牲前瞬间的心理活动,这样的内容便不真实,因为作者没有也不可能进行采访,只是“合理想象”的虚构。如有篇《九米拼搏》的通讯,写一位客车司机在与火车快相撞时偏转方向盘,但仍然擦着了火车被撞身亡,大部分乘客的生命却保住了。稿件写他当时的心理:
焦灼、紧张、懊丧似无数钢针刺他的心,要是有一米的宽余,或有一秒钟就好了。他知道,只有将车头顺着火车前进的方向偏转过去,避免垂直方向相撞,才能将撞击烈度减到最小。
这种以生者的心态来揣测死者的心理活动是杜撰的,作者是如何知道他当时那么想的?还有一种情况,某项重大或有意义的工作才开始,报道中已有成绩和经验的介绍,这种“预制”的内容也超越了采访,真实性存疑。
第四,迷蒙混沌。有的稿件在某些情节内容和新闻要素方面笼统含混或似是而非,给人以不确定性,编辑要注意分析其中可能的失实之处。
依据自己的业务经验和知识能力分析稿件,编辑通常能较快发现上述差错予以修改。但有时候一些道听途说或夸大其辞在稿件中似乎天衣无缝,依靠分析并不能完全发现,此时便需要借助其他方法来勘误。
2。核查法
即依据权威性资料对稿件中的某些内容进行核实。
用于核查的资料包括权威性的书面材料和权威人士提供的材料,其具有毋庸置疑的真实性、正确性。鉴于某些权威性的资料也可能因时过境迁、人事更迭及知识深化而改变,或因辗转相传而失真,因而核对时所依据的资料应采用最新的或第一手的,工具书则应是最新的版本,口头核对的对方也应是相关权威人士。
如稿件中涉及有关《刑法》、《民法》等法律中的一些条款,就要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的最新法律修正案为准进行检查,才不会造成混淆;核对稿件中有关经济生产数据,应以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为准;核实稿件中引用的某人著作的语录,使用出版社的最新版本,等等。依据这些资料来进行检查,可以弥补运用分析法解决问题的不足。编辑工作中,涉及一些知识方面的运用权威的资料来进行核对是常事,特别是像有关历史、地理等知识。如有篇新闻中有这样一句话:
兖州矿务局阻燃输送带厂,坐落在孔孟之乡的邹城。
说“山东是孔孟之乡”是可以的,但讲到具体出生地,孟子的故乡在邹城,而孔子的则是在曲阜,虽然它们都在山东省,但各自不能张冠李戴混为一谈,从词典上查一下两人的词条便清楚了。有篇报道中提到:“高尔基大话剧院,是十月革命后1919年在列宁格勒成立的。”这里的史实也不对。列宁格勒是1924年列宁去世后,为纪念他才将彼得格勒改名,现在又恢复为圣彼得堡。还有一篇稿件讲到“隋炀帝杨广在九朝国都举办盛大灯会。”其说法也不对,因为隋炀帝时代洛阳还只是六朝古都。类似的知识,一些年轻的编辑可能不了解,就需要查一下有关的资料核实。因此,编辑的案头应该备有包括各类辞书、年鉴、法规、文献汇编等工具书。以便随时查阅。核对也包括口头资料,有些突发性事件、案件等都可以即刻向有关部门打个电话,找具体负责人核实、印证,以确保报道的真实与及时。有时候通过认真的核查,还可以防止一些假新闻出笼,如2013年7月下旬,可以从一些媒体上看到这样的消息。
中国一家公司近日宣布,将建造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天空之城”,而比其高度更为惊人的是,他们计划在短短3个月内完成这一壮举。该大楼将建在长沙,预计建构220层结构,总高度达838米。它可容纳17400人,同时还配有酒店、医院、学校和办公室等以供使用。
“天空之城”建成后,将比迪拜的哈利法塔大楼高10米,成为世界上最高的人造建筑。最为令人惊讶的还是其预计的建造速度3个月完工!这意味着每天至少要建2。3层的高度,这需要一个革命性的建筑理论和技术相结合才会实现。如此极速的建造速度,自然引来了人们关于其坚固程度的质疑,不过负责该项目的远大集团工程师介绍说,其可安然承受住里氏9。0级的地震强度。该集团能夸下如此海口并非白日做梦,去年他们曾用15天的时间建成了一座30层高度的建筑,一时成为各大报纸的头条焦点。
建造“天空之城”预计雇佣3000名建筑工人,将使用200000吨钢铁,总建筑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其提供的各项供给需求将相当于一座迷你城市,它可以容纳5000户家庭入住,内部的酒店、医院、学校和办公空间可以满足17400位居民的需求。其总预算约为4亿美元,远低于迪拜哈利法塔的9。4亿美元的造价。工程将于今年12月开建,明年4月前彻底完工。
这篇消息中提到的远大集团在国内享有盛誉,他们将建造世界最高楼而且言之凿凿,可以满足一些国人好“世界第一”的心理而感到振奋。新闻虽很有看点,但对这种有些“惊世骇俗”的新闻,编辑还是应认真对待。字面上似乎没有什么毛病可通过核查的方法,如可打电话给湖南省或长沙市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是否批准这个建造计划。也可请教有关建筑专家,远大集团甚至国内的建筑技术是否达到这种水平——迪拜的哈利法塔建了4年,远大集团只需用3个月时间且费用还少一半多便能完成。这样举手之劳的工作一些媒体编辑没有做,事后表明这只是远大集团的一种炒作,媒体只是当了“枪手”。
有的稿件内容精彩或有趣味,编辑对其分析似乎也发现不了问题,也没有什么资料来核查的,但总是存有疑点,为慎重起见可对实际情况进行核查,通过直接了解与再认识来考察稿件是有误。实地核查不但能发现并纠正其中的差错,往往还能杜绝整个报道失实,特别是一些涉及个人名誉的稿件,匆忙报道往往带来严重的后果,如20多年前的由《光明日报》引发的“姚迁案”报道便是教训。[10]当然,编辑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拟用稿件都这样处理,应根据内容来确定,以及确定核查是全面的还是部分的。其方式可通过电话、电邮、信函,也可由编辑到现场采访或委托记者完成。不光要向当事人,也要向有关人士、单位领导等进行调查。有时不仅在本地调查还要到异地、外单位,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要认真负责,深入细致,这不只是简单地取得某个人或单位的认可,而是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准确、全面。
第一,重大新闻稿件。重大新闻社会反响强烈,大凡涉及政策颁布、领导更迭、要人讲话、物价调整、重大成果、严重灾祸、大案要案、外交照会、战争状况等方面的新闻都需进行核查。这些新闻如果出现差错,会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也有损媒体声誉。
第二,批评性的稿件。因关系到个人或组织、单位、地区的名誉,这类稿件中细枝末节都要完全真实,议论要客观,分寸要掌握,稍有不慎会产生不良后果,如前面提到的“姚迁案”。当前公众的法律意识都增强了,如觉得新闻对他造成了侵权,就会引起官司,近年的新闻诉讼增多大都因批评性稿件引起。因此,这类稿件要特别注意核实。
第三,有疑点的稿件。有的稿件中似有疑点,经分析又感到写得滴水不漏找不出明显破绽,便要进行核查,特别是对那些趣味十足、情节生动的稿件更需注意。如南京一家报纸以醒目标题登的一篇《千年木乃伊怀孕》的新闻,讲在埃及开罗附近发掘出的一具3000千年前的女木乃伊,居然在出土不久后怀孕了。经警方调查,令人惊奇的是的胎儿的父亲竟是看守该木乃伊的一名男子。这位男子称,这具栩栩如生的木乃伊对他产生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为此他向她表达爱意,并感觉到木乃伊也对他爱的呼唤做出了响应。此等消息如此猎奇,可谓天方夜谭。如果编辑向有关科学家或医学专家核实一下,这等离奇的事绝无可能发生,那么,这篇当年“十大假新闻”之一的报道就不会出笼了。前面所讲超越采访条件的稿件,也属于这方面的核查。
第四,失实者的稿件。对有过失实尤其是经常失实的作者稿件,无论内容多么精彩,角度多么新颖,语言多么生动,叙述多么顺畅,编辑对之保持怀疑、注意核查是完全必要的,这也是正常的心理定势。前车之鉴,经验教训总是要记住的。这在某种程度也提醒这样的作者,吸取教训,力求将稿件写得真实准确。
第五,陌生人的稿件。编辑成天接触稿件,对经常供稿的作者姓名熟悉,也比较了解他们写作的特点。如果接到陌生作者的新闻稿件,应对其内容核查。因为不清楚他是否了解新闻与文学的区别,掌握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即使稿件写得毫无破绽也要加以核查。如有家报纸刊发的《女大学生状告爸爸的吻》,是一位在读中文系研究生的投稿。他并没有学习和写过新闻,把从朋友那里听来的故事当成新闻来写了。这篇稿件因被转载率高,被评为当年的“十大假新闻”之一。如果当初编辑怀疑作者的身份而对稿件进行调查,这篇假新闻就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