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新闻编辑的特性
由于不同媒体的传播途径相异,信息载体有别,诉诸受众的感官方式也不完全相同,因而新闻编辑与非新闻类的编辑相比,表现出自己显著的特征。
报纸编辑不同于图书编辑。书籍是以一定的读者为对象的非连续的专业出版物,书籍编辑工作要求图书所阐述的观点、文化科学知识和资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系统性,如一本教材可以使用好多年,经典著作甚至永远流传。而报纸编辑要求每天报道的内容都是新的,以最新变动的事实为主。报纸编辑也不同于期刊编辑,综合性的期刊、专业性的期刊周期比报纸出版时间长,内容包罗万象,通常不以传播新闻为主。而报纸以报道新闻信息为主要传播内容,讲求时效性、真实性。即便是新闻性的期刊,如我国的《瞭望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南风窗》等,其内容、形式与时效性上也与报纸不同。报纸还有版面语言的特殊表现手段,可以通过对稿件在版面上的不同编排,不动声色地传达出编辑喜怒哀乐的思想情感,表现出特殊的传播效果。报纸和广播、电视、网络的编辑,也都有各自的一些差异。
一、编辑是报道的组织者
一家报纸的新闻报道业务,主要是采编两大系统承担。如果将一次报纸的出版比做建造一座新闻大厦的话,记者为建造大厦提供原材料,编辑组织建造大厦。原材料的质量如何固然重要,是保证建筑大厦质量高低的前提条件,但组织者的设计、指挥、协调,对原材料功能的发挥程度和建筑工艺的总体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有的材料再好,而组织者的能力有限,可能延误大厦的完工,也可能使大厦也不结实甚至成为“豆腐渣工程”。因此,编辑组织水平的高低,是报纸传播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规划编辑方针
编辑方针是对报纸的内容和形式所作的总体设计,是编辑在工作中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中外报纸概莫如此,有自己的编辑方针才便于去确定报纸风格、报道范围、取舍稿件、修改配置、编排版面等。
如闻名遐迩的美国《纽约时报》的编辑方针是:“本报的基本任务,不在供火车乘客消遣浏览,而在对五十年后的历史学家负责。本报与其他报业不同,本报刊载重要的原始资料,我们决不允许在历史过程中注入毒素。”这是强调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重要性、权威性。当然,其声称的“决不允许注入毒素”只是主观愿望,一定时期的好与坏、有毒与否,价值判断会有所不同,须经实践的检验、历史考察才能证实。
著名的英国《泰晤士报》的编辑方针为:“宁可让一条可疑的新闻延缓24小时发表。”这是强调该报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以突出其严肃性区来别于一般的娱乐性的报纸。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天津的民营报纸《大公报》的编辑方针简称“四不”方针,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这“四不”方针很有影响,《大公报》循此办报,使之成为我国享有盛誉的报纸。
制定编辑方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报纸的宗旨
生活中人们都会有一定的宗旨,即自己的某种理想、目标,然后朝着这个方向迈进。报纸的宗旨,就是在传播活动中媒体的主导思想、努力方向。各类报纸的宗旨都是不相一致的,有的还会差异较大。如有的重在宣传指导,有的强调信息沟通,有的追求文化知识,有的提供娱乐消闲,有的介绍专业技术等,重在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因此,编辑方针要围绕报纸的宗旨来确定,而不能脱离甚至与之不符。
2。报纸的水准
报纸的读者对象是谁,是高端人群还是普通百姓,是行业领域还是社会大众,这些都决定了报纸的水准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是制定编辑方针的重要依据。应当了解读者的社会阶层、文化水准、兴趣爱好。不同的读者对象,报纸的水准不尽相同,如《光明日报》的读者对象主要是“科学技术界、教育界、学术理论界、文化界、医药卫生界、体育界的广大知识分子和干部”,而《中国少年报》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兼顾小学三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拉郎配”或“乱点鸳鸯谱”,必然导致报纸的败北。
3。报纸的风格
报纸都要追求自己的风格,显示自己的个性特点,以区别于其他媒体而存在的优势。个性就是优势,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风格就是人”,是他人识别自身的显著标志。每家媒体要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才能和别的媒体区别开来,给受众留下印象,在新闻竞争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一家报纸没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就会失去竞争的优势。报纸的风格既要通过内容来表现,也要通过形式来展示。如报纸版面形式的个性特征,《人民日报》的庄重大方、《光明日报》的朴素平实、《中国青年报》的生动活泼、《中国少年报》的天真绚烂、《解放军报》的整齐划一等,往往就是指这些报纸的版面形式风格。
编辑方针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可朝令夕改变化无常。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变革,以适应时代生活的要求。如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报纸的编辑方针强调新闻的指导性、宣传性,注重新闻报道的政治功能,报纸间没有任何竞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转入市场经济体制,报纸也成为市场中的一员要参与到竞争中去,再抱残守缺就会遭市场淘汰。因此各家报纸的编辑方针做出相当大的调整,有的甚至重新制定。即便在近些年,我国各家新闻媒体也在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势、新闻市场的变化状况而适时加以调整,一般还向社会公布。如《人民日报》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就多次进行改版扩版,2013年1月1日,该报又在第1版宣布了新年改革。
新年致读者
300万份!
新年伊始,本报发行量创造新世纪以来的新纪录。
300万份,饱含读者的厚爱与期待,更是对我们沉甸甸的嘱托。
刚刚过去的2012年,人民日报围绕迎接十八大、宣传十八大、贯彻十八大这一主线,唱响科学发展主旋律,报纸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2013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的开局之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我们将以此为新起点,进一步改进作风、改进文风,更好地服务读者、回报读者。
体现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是人民日报的根本职责。当年,太行深处,刚出生的人民日报带着墨香,跟随静静等在村口的牛车,驮往战火纷飞的各地。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仍将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一起苦,一起干,一起过。
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就要切实改作风改文风,好好听群众说话,说群众听得懂的话。
新的一年,人民日报将增加版面。周六、周日由每天8个版增至12个版,节假日由每天4个版增至8个版。
为满足读者需求,周一到周五,本报每天推出一块评论版,整合资源,增创优势,在社会转型的斑驳底色中凝聚共识。增设观察版,思考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反映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增设生态周刊,周六刊出,展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图景,探寻永续发展的现实路径。增设新青年版,以充满朝气锐气的时代精神服务年轻读者。推出假日生活版,为走向全面小康的中国百姓奉上生活资讯。
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说真话、写实情,让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更具亲和力感染力,更有可读性可视性,千方百计方便读者,实实在在服务读者。
实干托起中国梦。
2013年到了,让我们用实干和梦想拥抱它!
人民日报编辑部
(二)拟定报道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