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核心问题 >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第1页)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第1页)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

教师职业道德体现的是一定社会对教师道德的根本要求,是必须成为教师普遍的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规范体系。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八个因素构成,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定本质和规律。这些因素同时作用又互相配合,构成一个严谨的教师职业道德结构模式。下面择其重要者,如教育爱、教师义务、职业良心、教育公正、职业荣誉进行论述。

一、教育爱

(一)教育爱的内涵

“爱是主动关心他人的幸福;它通过承认、喜欢、给予、关心、尊重、接受、赏识、责任感等方式来表达,是对人的不限制、不束缚与不控制,而且是对人的不自由的束缚的解脱;它可以唤起与增强人的生命活动,促进人的成长。”[1]爱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生命所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的奥秘”,教师如果不爱学生,那么教育从一开始就已经失败了。

对于什么是教育爱,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概括起来有广义上和狭义上的理解。广义上的“教育爱是指充分认识到教育存在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后,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推崇和重视,包括精神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投入,实质是爱教育”[2]。广义上的教育爱的主体是多元的,泛指与整个教育事业相关的教育者和非教育者。而狭义上的教育爱是教育者“基于对职业的理解,为实现职业理想和道德,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它是以受教育群体为对象,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执着的敬业精神、富于人道的教育艺术和对自我职业行为充分肯定的价值取向”[3]。可见,狭义上的教育爱的主体是指教育者,更狭义上说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

(二)教育爱的特点

通常人们会将教育爱称为“师爱”,它存在于教育这个特殊的领域中,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与人类社会中的其他“爱”相比极具特殊性。这种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爱具有主动性和无私性

“教师是人类社会文化科学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中介和纽带,是对受教育者的心灵施加特定影响为其职责的人。”[4]教育系统中,教师的特定角色,决定了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积极的引导者,在教育爱中是主动的一方。教育爱是教师“给予”学生的爱,是主动的、无私的。教育爱不同于一般人的以个人为基础的“私爱”,它是教师以崇高教育理想为指导,从高度责任感的角度出发,对全体学生全身心的关怀和热爱,它同时意味着教师应无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种关怀、爱护是不掺杂念、不含功利、是无条件的。总之,教育爱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表现,是不因个人好恶来对学生进行爱的取舍,是无私的利他之心。

2。教育爱具有社会性和理智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向我们揭示了人有归属与爱的基本需要。人类的爱包括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自然爱,即与人的生物性需要相联系而产生的本能的自然情感,如情爱、母爱等。这种爱是人无须做出理性思考、无须做出伦理努力的自然需求和表现。另一种是社会爱,是与人的社会需求相联系而产生的,如友爱、博爱等。这种爱根植于人的社会属性,是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基于人的社会性联系而产生的相互亲和的情感,是一种非本能的爱。显然,教育爱属于后者,是在学校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崇高情感,充满社会责任感,是人类特有的理智之情、责任之爱。

“教育爱的理智性,首先表现在教育爱更强调被爱者的感受,也就是说教育爱虽是以教师为出发点,但却根植于学生。教育爱是一种被学生认同的爱,教育爱不是教师一己之热情就能够到达学生心灵的情感。教育爱是不是一种真正的爱,需要学生来评价。”[5]

[案例与思考]

我们的爱,哪里出了问题呢[6]

上海市进行的一项关于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有58%的教师说自己“很爱”或“尚爱”学生,可是却只有5。61%的学生明白地感受到这种“爱”,“不注意,不知道”的占了46。5%。也就是说,教师付出的“爱”,只有110左右的被学生“领情”,另外910未产生预期的效果,甚至起到事与愿违的副作用。一方面,教师确信自己付出了爱;另一方面,孩子却肯定自己很少体验到爱。投入如此之多,而效果却如此之少。我们的爱,哪里出了问题呢?

教育爱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假如教师对学生的爱里没有尊重和平等,爱就可能蜕变成支配和占有;假如爱里没有理解,爱就可能异化为控制和强迫。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情和人格,维护学生自尊,要懂得学生所思所想、所好所求,与学生心灵相通,这样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教育爱的理智性,还表现在教育爱的结果上。教育爱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幸福,教师在施爱的过程中,也会感到巨大的满足和快乐。这种满足和快乐,也会成为教师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激发教师的潜力和智慧,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

[案例分享]

种爸爸种妈妈[7]

接手这个班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刚踏上讲台,我就发现坐在最后一个窗下的小女孩不认真学习,一双小手不停地在抽屉洞里摸索着。我几次用目光提示她——老师已注意了你的行动,请专心听讲。但是,她好像没看到我似的,依旧一会儿把手放进抽屉洞里,一会儿又拿到桌面上来。布置作业后,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写作业,她依然如此。我真有些生气了,但由于是刚接手这个班,对学生的情况不太了解,因此,也不敢轻易批评学生,生怕伤害了他们。

看到其他学生都在认真地写作业,我走到她跟前,轻轻地说:“老师想知道你一边写作业,一边在干什么,行吗?”说实在的,我说这话并不是真的想知道她干什么,只是想给她一个提醒而已。我的问话被她的邻桌一位男生听到了,他连忙站起来说:“老师,她在种爸爸、种妈妈。”“哦,老师第一次听说有这么回事。”“是啊,以前的老师都知道她种爸爸、种妈妈,老师也不太过问,同学们都说她是一个傻子呢!”另一位快嘴的男生接着说。我用目光示意他,他像没看到似的,一直说下去,“人家都是种瓜、种豆,没听说有种爸爸、种妈妈的,你说她是不是真的……”我轻轻地拍了拍那位男学生的肩膀,他的话便停了下来。

下课后,我让班长到我办公室,想从他那儿了解这个女学生的情况。班长未能说明白此事,毕竟是个二年级的小学生。班长告诉我那个女生叫周小玉。我忙翻出报名注册表,找到周小玉,在监护人一栏看到她的监护人是爷爷。班长离开后,我找到他们原来的班主任王老师,才了解到周小玉的真实情况。原来周小玉的爸爸在她3岁时遭遇车祸去世了,一年后,她的妈妈外出打工时发生意外丧生,周小玉成了一个孤儿。幼小的她看到小朋友们都有爸爸、妈妈,就天天跟爷爷、奶奶嚷着要爸爸、妈妈。

一次,奶奶被她缠急了,顺手把她爸爸、妈妈的合影照片拿给她说:“这就是你的爸爸和妈妈。”从此,小玉就带着这张照片。

初春的一天,周小玉见奶奶把辣椒种子埋在一个小盆中催芽,就问奶奶干啥。奶奶说:“种辣椒,等到辣椒出芽长大结出许多辣椒,卖了钱好给小玉买好吃的。”小玉问奶奶:“种下辣椒种子真的能长出辣椒吗?”奶奶告诉她“种什么长什么”。小玉想:“如果把爸爸、妈妈的照片种下去,不就能长出爸爸和妈妈了吗?”于是,小玉找来一个小陶罐,把那张照片放进去,然后再放进去一些泥沙,从此,她就整天拿着那个罐子,等着她的爸爸、妈妈从陶罐里长出来……

王老师说,这些都是周小玉的奶奶告诉她的,并告诉我周小玉在一年级时,总是一只手在抽屉里握着陶罐,一只手写字,从来不让陶罐离开自己。刚开始,老师们以为是她贪玩,但在知道真相后,也就只好顺其自然了。

听完王老师的介绍,我的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放学后,我把周小玉拉到自己家里。帮她洗净小脸和一双小手,拿出一个大苹果给她吃,没想到她急忙把苹果放进书包说:“老师,我不吃,等爸爸、妈妈长出来后,我给他们吃!”听到她如此说,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抱住小玉轻轻地说:“小玉,相信老师的话吗?”“相信!”“老师让你做的事你愿意做吗?”“愿意!”“小玉真是个好孩子!老师呀想帮你种爸爸、种妈妈。就是说你把这个能长出爸爸、妈妈的陶罐放在老师家里,老师帮你守着,希望你能早一天看到陶罐中长出来的爸爸、妈妈,行吗?”小玉急忙紧紧地抱住陶罐,挣开我的胳膊,好像很害怕我会抢走它似的。看她如此,我依旧轻轻地说:“你刚才不是说相信老师吗?怎么又不相信老师了?”

过了一阵儿,小玉恋恋不舍地注视着陶罐好长时间,才小心翼翼地把陶罐递给我说:“老师,我相信你,但我每天都要来看一看!”“老师答应你!”

从此以后,周小玉每天上午放学后都会到我家来看她的陶罐里爸爸、妈妈发芽了没有。每天,我都会留她在家吃午饭,爱人帮她洗手洗脸,并给她买了衣服,做她爱吃的饭。过了一段时间,周小玉干净了,长高了,胖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她到我家不再是为了看爸爸、妈妈长出来没有,而是向我问作业,或者拿她的换洗衣服。

一次,周小玉随着班里一些学生到我家,一位学生突然问她:“周小玉,你的爸爸、妈妈长出来没有啊?”同学们都望着她,我正担心同学触到她心底的痛处时,只见周小玉一愣,然后高兴地说:“早长出来了,你们看,这是爸爸,那是妈妈!”她边说边用小手指着我和爱人。大家一起笑了起来,那笑声传得很远。

后来,爱人不知从哪儿弄来一棵兰花,栽在陶罐里。兰花嫩绿的叶子长长地摇曳在我的书桌上!我们会认真养着兰花,爱惜陶罐,因为这里面藏着一个女孩纯真的梦!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